APP下载

赏析

2009-04-29

散文诗 2009年5期
关键词:尼琴驱逐出境索尔仁

许 淇

许淇画并文

索尔仁尼琴并不是散文诗人。这位“异端”小说家偶作散文诗,岂不吸引读者眼球!

索尔仁尼琴是前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关过监狱,被“劳改”、流放,却又因出版了揭露“劳改营”生活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不仅没法到斯德哥尔摩去领奖,反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并驱逐出境,从此他失去了祖国,漂泊国外。直到1992年苏联解体,叶利钦访问美国时才把索尔仁尼琴请回国。

如果我们了解他的生平,再读这则短短的散文诗,便能把握他的创作心态和思想轨迹。他的作品始终是他坎坷生活的注脚,和所有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

索尔仁尼琴1918年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父亲是军官,早逝。他和母亲移居顿河边上的罗斯托夫,在那里的大学物理数学系毕业,同时又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学文学,毕业后谋得中学当老师的职业。本可平淡度过一生,不料不久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由于他学的是物理数学,部队培养他上炮兵学院,1942年学成即当炮兵连长,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两次立功受奖,晋升至大尉。他已经随部队打到东普鲁士附近、突然有一天,命运发生根本性转折,他——被捕了。

原来在部队里,他和一位知心朋友通信来往。议论“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时使用固定代号,那位朋友出了问题,信件被抄,经过解密分析,穿凿附会,那还了得!索尔仁尼琴被剥掉军官服,再也不能胜利进军了,而是向后转,押解回莫斯科,关进苏联“劳改营”整整八年,到1953年,又被流放到哈萨克的江布尔州,直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才恢复名誉。劳改营的生活产生了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适逢赫鲁晓夫“解冻”,小说立即引起轰动,一举成名,全国作协迫不及待吸纳他入会,可是好景不长,政治风云忽阴忽晴、忽左忽右,到1969年,因他在国外发表“反苏”作品,作协又开除他。偏偏1970年的“诺奖”授予他。那边越捧,这边越骂,索尔仁尼琴的名声越大,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更是惟有将他驱逐出境完事。

这里选载的《篝火和群蚁》,正是他的思想寓言,犹同飞蛾扑火,明知灭亡亦必相投;犹如群蚁,弃逃跑的生路而“返回失去的祖国”,哪怕被烈焰焚烧而化为灰烬。

索尔仁尼琴是热爱俄罗斯的。他在语言上承接俄国十九世纪民粹派和批判现实主义:社会观和道德观偏于保守:古老的东正教几乎成为他信仰的目标。连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中也说他继承俄罗斯传统,“表达”了“对俄罗斯苦难的沉思和对俄罗斯母亲的挚爱”。

猜你喜欢

尼琴驱逐出境索尔仁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伊·索尔仁琴
连载
浅议美国无效辩护制度
驱逐出境制度辨析
麻烦的朋友我不嫌
麻烦的朋友我不嫌
索尔仁尼琴的罗曼史
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