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2009-04-29邹爱堂
邹爱堂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合热敏灸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每日1次;疗程均为20天。观察指标为两组病例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针刺合热敏灸治疗可显著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针刺;热敏灸;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7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06-064-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厌食等,症状往往持续或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可致患者体重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采用针刺合热敏灸治疗本病60例,同时设常规口服西沙比利进行对照,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
1.1.1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考《罗马Ⅱ功能性胃肠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1]制定。
1.1.2 病例入选标准:①符合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18-70岁之间者。
1.1.3 病例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性溃疡或恶变者。②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期或近期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1.4 剔除及脱落标准:凡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标准者、纳入后因各种原因一次药未用者、无任何记录者、未按规定用药以致无法判断疗效和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评价或安全性评价者。
1.2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给予针刺合热敏灸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每日1次。疗程:20天。
1.2.2具体操作方法:针刺取穴为:足三里、内关、肝俞、心俞、肾俞、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热敏灸实施方法为:患者采取充分上腹部的体位,用艾条点燃后在患者上腹部或中脘穴进行寻找,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寻找热敏化穴,然后在热敏化穴进行艾条悬灸,灸疗剂量为热敏化灸性感传现象消失。
1.2.3 合并用药:服药期间禁止使用其他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的中西药物及治疗方法,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2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2.1疗效性指标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2],并结合《罗马Ⅱ功能性胃肠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制定):将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胀、嗳气、纳差、恶心及(或)呕吐等5个主要症状分无、轻、中、重4级,分别计分。“无”计0分,“轻”(偶尔发作,可以耐受)计1分,“中”(症状持续,轻度影响工作生活)计2分,“重”(症状持续,影响工作生活)计3分。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积分。
2.2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89年南昌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病中西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即临床治愈:症状消失,且停止治疗1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症状积分减少2/3以上;有效:症状积分减少1/3不足2/3;无效:症状积分无变化,或减少不足1/3[3]。
3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给出统计量及确切概率P值,P值≤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不同组别各次就诊的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前后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不同组别各次就诊的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
4统计结果
4.1基线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经确切概率法、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病例的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药物过敏史、既往治疗史以及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等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4.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3安全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5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其中医病机主要为气机紊乱,升降失常。证属本虚标实,脾气亏虚为其本,气郁、湿阻、血瘀、食滞等为其标。FD的西医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但国内外学者均比较重视胃动力障碍在FD发病中的作用。有研究表明[4]:FD发病与胃肠激素分泌失调、胃肠动力紊乱等关系密切。已有研究[5]证实这种异常与胃动力障碍相关。由于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受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且易受内外环境刺激及其情绪因素的影响,FD亦为较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研究[5]表明精神神经功能障碍通过自主神经和体液途径导致免疫功能改变,从而影响胃动力和感觉功能,总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体液循环、免疫功能异常是直接导致胃动力障碍的主要原因。通过针刺及艾灸穴位能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增加胃肠动力, 从而达到治疗FD的目的。其疗效肯定,且无明显副作用。
腧穴热敏化是腧穴反映疾病信息的一种新的形式,是临床上发现的一类新的疾病反应点,其适宜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6]。具体实施方法为:选择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本研究为上腹部)的体位,用艾条点燃后在患者的相应病变部位或穴位(如:中脘穴)进行寻找,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热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性感传,即腧穴热敏化现象(如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及产生非热觉)时,此穴即为热敏化穴,然后在热敏化穴进行艾条悬灸,灸疗剂量为热敏化灸性感传现象消失,则为完成一次灸疗,每日一次。对于每次灸治时间,有研究[7]认为,温和灸要有足够的施灸时间。温和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疗法,在临床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疗效与施灸量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诸多书中记载温和灸施灸时间为10-20分钟,施灸程度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从临床疗效验证,此施灸剂量对某些病症不能收到最佳疗效。故在本研究的热敏灸中,不必拘泥某穴灸几壮、灸几分、灸多久的限制,应根据病症、病情、体质掌握不同的施灸量。本研究中每次治疗时间以灸至透热等现象消失作为一次施灸时间,这是最佳剂量和最足剂量,可为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6]。
参考文献:
[1] 聂玉强,李瑜元.罗马Ⅱ功能性胃肠疾病分类与诊断[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28(4):147-150.
[2]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 李宏军,李国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4,2(24):88-90.
[4] 刘新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动力异常.中华消化杂志,2002,(1):44.
[5] 易崇勤,叶百宽,金敬善,等.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模型胃黏膜细胞组织化学及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6(20):31-34.
[6] 陈日新,康明非,何维莉.热敏穴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08,6(28):395-398.
[7] 尚秀葵.长时间温和灸治疗胃肠病临证举要[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22-23.
(收稿日期200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