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镇战略措施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2009-04-29张年海
张年海
黔东南州麻江县下司镇党委、政府立足于镇情,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了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科学合理,更能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从而开拓出一条能够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路子,镇党委和政府提出了“粮食稳镇、蔬菜强镇、畜牧兴镇、果品促镇、旅游活镇”的战略措施。
一、基本情况
麻江县下司镇位于麻江县东偏北部,东邻凯里市(相距20公里),西连麻江县杏山镇、南接麻江县宣威镇、北抵凯里市。总面积138.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52%,下司镇是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级风景名胜区、黔东南州经济建设强镇、麻江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旅游开发重镇。全镇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4个村民小组、5787户、25572人,其中农业人口5233户、24430人,乡村农动力资源15259人。现有耕地面积22052.45亩,其中水田12809.45亩、土9243亩。2008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业增加值0.8亿元,比上年增加6.4%;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比上年增长6.5%。
二、实施调整措施的做法和成效
下司的五镇战略措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发展下司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改变下司的“三农”面貌,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
1实施“粮食稳镇”战略措施,进一步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麻江县下司镇采取了最严格的措施来实现“粮食稳镇”。这一措施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基本农田面积0.8万亩,确保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万吨。为了实现这三个基本要求,他们强调用科技进步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通过推广优良新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来提高农作物品质,通过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认真落实国家对种粮农民补贴政策和良种补贴来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对5个粮食主产村进行了重点扶持和帮助。政策措施的科学具体,促进了下司粮食的稳定增长。2008年全镇夏粮播种面积7844亩,总产量1101吨,比上年增长5.7%。秋粮面积21000亩,总产量12220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2115.6亩,亩均单产495.6公斤,比上年增长2.4%,总产稻谷6004.49吨,增长4.5%;播种玉米8248亩(含水田改早694亩),亩均单产398.4公斤,增长3.8%,总产玉米3286吨,增长4.2%。
2实施“蔬菜强镇”战略措施,做强做大做优蔬菜产业,确保农民快速增收。麻江县下司镇地处东径107°40°—107°53′,北纬26°26′—26° 35′之间,最高海拔1000米,最低海拔576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同时又紧靠凯里市大市场,最适合发展规模蔬菜种植。实施蔬菜强镇的基本思路是“品种调优、规模调大、结构调特”。具体措施是以绿色、环保、野味为基本标准,竭力打造下司无公害蔬菜品牌,并将其作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重头戏,通过创办蔬菜基地村和成立蔬菜协会,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反季节蔬菜、四季熟蔬菜和常规蔬菜种植。同时,打造了花桥、隆堡、马场、大坡、德兴、回龙、沙飘等7个蔬菜基地村,创办了9个蔬菜地连片示范点。由于该县下司镇党委和政府的思路明确,措施得力,大规模、高品位的蔬菜种植势在必行,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日益看好。2008年,全镇种植蔬菜11804.8亩,比上年增长4.1%,总产蔬菜26877.17吨,增长3.5,亩均单产2276.8公斤,总产值3572.72万元,亩均产值3025.5元。品种也由原来的白菜和四季豆发展到以甘兰、西红柿、无藤瓜、葛笋、辣椒、黄瓜、茄子、芹菜等为主的几十个。
3实施“畜牧兴镇”战略措施,努力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而拓浓民尽快脱贫致富。该县下司镇蔬菜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莫定了良好基础。下司镇与凯里、麻江、丹寨、都匀等城市只有20-50多公里,产销地相距很近,市场需求量大,又是旅游风景区,这就有利于实施“畜牧兴镇”战略措施。为了实现这一措施,他们坚持以“新鲜市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原则,采取抓大户、办养殖小区、保重点、树典型、以点带面的方式,大力开展开发型畜牧养殖业,引导农民通过畜牧兴镇来实现脱贫致富。目前,下司镇共创建养殖小区11个。2008年肉类总产量1942.3吨,禽蛋产量41.3吨。通过大力实施“畜牧兴镇”战略措施,农民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4实施“果品促镇”战略措施,大力发展果品产业,确保新兴产业快谏有序发展。实旅这一战略措施,目的是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工作重心从解决“粮袋”问题向主要解决“钱袋”问题的转变。工作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从目前的“大而全”转向“专而精”。重点是抓好果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果品发展格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该县下司镇党委和政府在实施“果品促镇”时,采取了六条具体措施。一是依托地理环境优势,扩大果品种植规模。目前全镇种植果树面积近8000亩,品种主要有袖子、桔子、桃子、大梨等。二是加强果农技术指导与果园统一管理,帮助果农提高果品质量。三是发展观光果园,实现果品由产品型向服务型转变,增加果品附加值。目前已发展观光果园15家,面积200亩。四是更新品种,获取高效益。他们瞄准蓝莓果果肉酸甜适口,具有增强心脏机能及抗癌功能和国际市场售价高昂、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好的特点,投资230万元,成功引进蓝莓育苗基地建设项目。现有育苗基地100亩,年育苗80万株,年收入400万元,从而为下司财政收入注入了新鲜活力。在发展育苗的同时,还积极发动群众进行种植。五是加大扶贫支持力度,以小额贷款等形式帮扶果农发展果品种植。同时,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还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人股的形式,实行专业合作和联合,并为农户提供农资供应、技术辅导、信贷资金和产品加工贮运等系列化服务。六是积极寻找市场和合作伙伴,拓宽生产和销售渠道,最大限度化解市场风险,确保果农真正得到实惠。
5实施“旅游活镇”战略措施,盘活旅游资源,确保旅游成为创收的新亮点。实施这一措施的工作目标是:紧紧围绕把下司建设成为“大凯里”城市休闲度假旅游的总体部署,继续发挥户外体育运动健身、水上娱乐、农耕文化体验、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体育活动的优势,做大做强做活下司旅游,打造旅游创收新亮点。实现这一工作目标的具体措施是:第一,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下司旅游项目编报工作,尽快实施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第二,充分借助各种宣传媒
体,借鸡下蛋、借船出海,进一步加大下司省级风景名胜区推介促销力度。第三,突出抓好民间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重点抓好具有“民族鼓舞之乡”之称的摆仰苗族风情、具有贵州“高原画乡”之称的铜鼓苗族农民画的工作。第四,进一步加大“农家乐”接待培训与开发力度。按照“对外促销、对内建设”的要求,扎实抓好“整脏治乱”。以“农家乐”为龙头,努力加快瓮港狩猎场和老山河的开发建设。第五,加大旅游景点开发力度,树造旅游品牌。着力加强对月亮岛、桃园岛休闲娱乐山庄的进一步打造,积极推介世界名犬下司犬、下司酸汤宴、下司野鸭等知名品牌。第六,大力建设中国皮划艇协会贵州激流回漩训练基地和下司龙舟训练基地两大龙头项目,突出下司水上运动及垂钓活动特色。第七,推出下司特色饮食、休闲度假、运动健身、斗牛活动、民居民宿等项目。建设和改造下司古镇、沿河自然景观带、沿岸民居民舍。经过镇党委和政府的努力工作,2008年,全镇旅游点接待客人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实现旅游收入2060万元,比上年增长7.2%。
三、实现调整措施的发展思路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下司镇将坚持“五个四”的发展思路,按照“结构调优、产业调强、规模调大、品种调新、市场调广”的原则,大刀阔斧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如下几点思考:
1坚持“四要”发展思路,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确保农业生产不滑坡,农产品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的要求,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保证全镇农民能够从种粮上获得较高的收益,让农民愿意种粮。二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要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以“科技兴粮”为突破口,围绕攻单产、稳总产,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转化为农户的生产力。四要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精确型、生态型和安全型的高产高效粮食产业。
2坚持“四强化”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强蔬菜产业。一是强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管理,参照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建立和完善适应有机农业规模要求的生产经营体系。二是强化蔬菜生产的信息交流,理顺思路,实现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构建“产、送、销”一体的蔬菜生产理念。三是强化工作指导与扶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四是强化配套服务,搞好有机作物良种的引进繁育和良种、种苗的供应,落实对蔬菜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措施,实行科学种植和合理施肥,从而推进蔬菜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3坚持“四推进”发展思路,进一步扶持畜牧养殖。一是推进畜牧养殖标准化建设,彻底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实现畜牧业生产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发展。二是推进畜牧业的科技进步,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和饲养者的整体素质,增加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效。三是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通过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带动农民参与合作养殖,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四是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畜牧兽医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畜牧兽医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4坚持“四抓”发展思路,进一步培育新兴果品。一是抓基地规模建设。按照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以培育和完善新兴果品基地为重点,利用规模效应提高果品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二是抓特色经济。把新兴果品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可览、可游、可居、可吃、可参与”的乡村田园景观,发挥果品产业在增收就业、生态保障、观光旅游等方面的功能。三是抓提质增效。通过树上调结构和新建基地等多种措施,加大优质、畅销果品的发展力度,特别要重视蓝莓品牌水果的育苗和种植。四是抓宣传发动从行政推动、示范带动、科技拉动、名牌促动四个方面着力落实。
5坚持“四重视”发展思路,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一是重视对外宣传推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主流媒体、互联网、节庆活动为主要载体,全方位、大力度宣传下司、推介下司。二是重视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全面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重视和发展的地位,确保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三是重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通过完善水、电、路、暖等设施和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质量等途径,实现旅游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提高。四是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使旅游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与下司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责任编辑: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