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2009-04-29邓丽霞

理论与当代 2009年7期
关键词:矛盾资本理论

陈 长 邓丽霞

摘要:面对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约而同地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全球化下引入的外资越多对利益的分享越不公平等观点。本文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出发,结合当代剩余价值的特点,探究不同条件下的国内、国际剩余价值的分享,逐步表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全球化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然而,剩余价值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学派和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产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同时,社会主义的中国现已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享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享制度。于是,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约而同地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考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推动力量。它不仅对世界经济分工格局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投资的东道国经济发展和相关利益主体产生重大的影响。综观目前的各种对华直接投资的利益分享理论,大多是在阐述具体问题,或者是就事论事。国际资本的动机问题,就是利益驱动,至于其他的种种因素,如资源导向、市场寻求、获得优势等,都只能是投资者作为对我国劳动者的剥削追求利益的手段或工具,或者只是一个中间目标。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就是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引入的外资越多对利益的分享越不公平。因此,我们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指导作用,针对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弱点,构建符合中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商品服务市场、技术市场等的市场化程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1847年7月,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对剩余价值问题作了科学的表述。阐述了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独特见解:“等量的劳动时间的交换并没有改变生产者的相互地位,正如工人和工厂主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改变一样。”他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正是建立在“劳动本身就是商品”的基础上,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的基础之上。他不仅说明了“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能成为商品,而且还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后面。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主体部分《剩余价值学说》中,他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剩余价值的合理因素的同时,阐明了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区别:剩余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超过有酬劳动的金额,它是从可变资本来考察的,而利润则是从整个预付资本考察的。他还指出等价交换同资本和雇佣劳动间的交换之所以产生“矛盾”。“是由于劳动能力本身成了商品,作为这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因而同它的交换价值毫无关系)是一种创造交换价值的能力”马克思还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他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

三、当代剩余价值的特点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产业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经济基础,而且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来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同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一样,都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同时,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产国际化的趋势。生产国际化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里,生产国际化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国际化,这意味着国际剩余价值的范畴已经形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而由资本家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因此,国际剩余价值是指由多个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由资本家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生产资本在国与国之间大规模流动的条件下,国内生产过程转变为国际生产过程,国内剩余价值的生产转变为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极其抽象。”因此,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并创造剩余价值,除了它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剌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及其反映的经济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为利润、平均利润、超额利润、商业利润、利息、企业主收入和地租等转化形态,并共同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反映的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也存在上述种种转化形态,但主要是采取了税收和利润这两种主要转化形态;此外,还有各种社会基金形式的转化形态。这些具体形态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已经不具有对抗性质了它们所反映的都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剩余价值的分享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分割是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使其在资本家集团的分配,大体上保持均衡。在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大前提下,国家运用多种经济杠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分配途径,进行非均衡式的分配。过去一谈到剩余价值的分配就想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并非如此,剩余价值和剥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豉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而剩余价值的一重性表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资本家对生产工人的剥削,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存在剩余价值这一经济范畴,但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双表明剩余价值并非就等于剥削,剩余价值率也并非等于剥削率。本质上看,剥削是由个人利益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内部存在剩余价值,但不存在剥削。

四、当代剩余价值的分享,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剩余价值的分享

①国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享

在对国有企业剩余价值分配问题上,主流的观点是“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这种主张明确地看到了物质资本的作用,是对传统理论(物质资本不创造财富只是剥削工人的手段)的否定。这是正确的。一方面,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少部分人凭借物质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劳动者全部剩余成果的条件,合乎逻辑地是劳动者应该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也就是说,劳动者在得到工资以后,还要参与企业纯收入的直接分配。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者不仅可以在一国范围内流动,而且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流动,人力资本日益取得了同物质资本相等的剩余索取权。因此,国家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完成了上缴国家的税收以后,余额按照上述原则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进行再分配。

②私营企业剩余价值的分享

私营企业是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企业。私营企业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投入资本(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雇佣劳动力所需的货币)同时承担着巨大的风险;私营企业主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劳动,应该和其他劳动者一样获得劳动收入,包括管理劳动、技术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的收入等。私营企业主所从事的劳动主要是经营管理劳动。为了使企业正常运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对企业进行组织管理,还必须经常思考、制定各种对策,以应付变幻莫测的市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多私营企业主没有正常的休息日,还要抽出时间进行学习和接受培训。因而,私营企业主作为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应该得到比一般劳动者更多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从剩余价值中取得。按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私营企业主作为资产所有者,应该得到相应的收入。作为投资者在投资经营中承受着巨大的风险,私营企业主应该得到风险收入,这部分也来源于剩余价值。

2国际剩余价值的分享

①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条件下国际剩余价值的分享

虽然没有具体的资料能够直接比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利润率与在国内投资或对别的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利润率,但通过间接比较发达国家之间直接投资收益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问题。

美国经济学者弗兰克(A.G.Frank)曾经分析过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回报的情况。他指出,从1950年到1965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是239亿美元,但是流回美国的利润是370亿美元,流回的利润超过投资额131亿美元。在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有149亿美元是对欧洲和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从欧洲和加拿大汇回美国的利润是114亿美元;有90亿美元是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其中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但是从其他国家汇回美国的利润高达256亿美元。

②在发达国家之间直接投资条件下国际剩余价值的分享

分析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原因是比较优势。利用比较优势分析例子,可以得到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具有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企业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具有全方位的优势,如资本、技术、营销、管理等优势。发达国家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原因主要是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达国家之间直接投资的原因与此不同,发达国家的企业具有各自的优势,它们更多地是利用比较优势进行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原因的差异决定了国际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的差异,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使双方都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条件下国际剩余价值的分享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例如,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的直接投资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但是,除了这两种类型的直接投资以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学习型的直接投资和局部优势型的直接投资,而局部优势型的直接投资又包括局部技术优势、局部规模优势、企业整合优势、市场细分优势。

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局部优势一般需要与母国的生产过程相配合才能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例如,发展中国家需要将某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阶段放在母国,将某些资本密集型的生产阶段放在东道国,才有可能抵消在发达国家进行生产的高成本,从而才有可能维持和发展。即使发展中国家由于具有某种局部优势将整个生产过程放在发达国家,但这种优势远不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与发达国家其他企业相似的利润。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往往是要得到某些长期的利益如技术等,就直接投资的过程来看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国际剩余价值。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的情况也是极不均等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凭借着绝对优势获得超额的国际剩余价值,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凭借着比较优势分享国际剩余价值,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并没有得到多少国际剩余价值。这就是说,在生产国际化的条件下,发达国家获得了绝大部分的国际剩余价值。

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

1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①促进技术进步

马克思提到:“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性表现在资本家对劳动力的超负荷使用。当今社会,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每天工作的上限。即是说要在有限的工作日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为此,政府应鼓励生产者使用更先进的工艺、技术,强化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管理密集型转变。

②完善劳动者与劳动力需求方的沟通渠道

劳动力的商品化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马克思提到:“价值增殖这种变化必定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一方面,劳动力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而成为社会闲散资源;另一方面,需求方由于找不到需要的人才而无法达到预期经济效益。由此,已经商品化了的劳动力须与相应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就要求必须

遵循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生产条件理论,努力解决劳动力供求信息之间的矛盾,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而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然而,传统的银行贷款很难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对资金的渴求日益显露。马克思剩余价值转化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阐明了资本本身来源问题,说明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趋势。它指出资本要积累就必须要追加投资。而资金正是制约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资本市场的出现抛弃了狭隘的积累资金的方式,即仅仅从剩余产品中拿出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资本市场吸纳社会闲散资本金,以市场为向导,投入到见效快、收益好的企业中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外来的资本动力。就现状而言,应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效率和水平,以完善市场功能为重点,继续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积极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努力促进市场创新,不断提高市场效率,促进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④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制度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制度的多重性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条件和途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它的实现最终要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我们之所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并将它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总体落后、多层次和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同时,我国的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经济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它必须与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和制约。由此,我们应毫不动摇地坚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应成为我国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处在转轨中期的市场经济,更要求我们重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指导作用,针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全面提高我国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商品服务市场、技术市场等的市场化程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对全球化的指导集中体现在正确处理国际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下的阶级关系。在国际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下,阶级关系将会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学者斯威齐(P.M.Sweezy)和马格多夫(H.Magdoff)曾经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条件下的阶级关系。首先,他们指出了在一个国家里资本家阶级不是等同划一的。他们认为,关于由许多相互竞争的小厂商组成单一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概念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它只能近似地描述特定时期和特定国家的现实情况。实际上,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或多或少地被诸如地理、政治边界特定的需求和成本条件等自然的和人为的障碍所限制。这些障碍产生了一个不同的资本家的序列,一些资本家有更大的权利去剥削工人以及其他资本家。简单的阶级关系变成了复杂的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阶级内不同集团的关系。

笔者认为,在生产国际化的条件下,将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两大阶级: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工人阶级。世界资产阶级雇佣世界工人阶级进行生产并从他们那里获取国际剩余价值。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在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将发生下述矛盾:第一,不同国家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的资本到另外一个国家直接投资,势必造成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因而将发生矛盾。第二,不同国家之间工人阶级的矛盾。一个国家的资本到另外一个国家直接投资,将会相对减少在母国所在行业的投资,对母国的这个行业工人的就业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工人阶级的矛盾。世界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将千方百计地限制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世界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将以各种方式与世界资产阶级斗争。

在这三种矛盾中,不同国家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同一个行业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两个国家资产阶级整体的矛盾。一个国家的资本到另外一个国家直接投资,可能还会对东道国相近行业产生有利影响。因此,这种矛盾是局部的矛盾,是竞争性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工人阶级的矛盾也是同一个行业的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两个国家工人阶级整体的矛盾。一个国家的资本到另外一个国家直接投资,不会对母国别的行业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这种直接投资导致母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它则对母国工人阶级整体产生有利影响。另外,即使是同行业工人阶级的矛盾,也是母国这个行业的工人在感觉上的矛盾。一个国家的资本所以到另外一个国家直接投资,是因为在母国的所在行业已经没有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了。即使这个行业的资本不对外直接投资,它未必对本国扩大投资。即使它扩大对本国的投资,也将由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衰落。也就是说,从动态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不会导致母国就业的减少。但是,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工人阶级的矛盾是经济利益相互对立的矛盾。世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增加就意味着世界工人阶级经济利益的减少,世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减少就意味着世界工人阶级经济利益的增加。因此,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工人阶级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猜你喜欢

矛盾资本理论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