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聊斋俚曲的语言特色

2009-04-28刘秀荣

蒲松龄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语言特色

刘秀荣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采用白话文加淄川方言土语写成,其中又大量撷取俗语、俗谚。当地人听起来倍感亲切。但外省人却难以读懂其中的内涵,地域性不但限制了它的广泛流传,同时也阻碍了国内外学术专家对其学术价值的研究。笔者是淄博入,了解和掌握一些淄川方言土语,对聊斋俚曲的演唱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分析和研究聊斋俚曲的语言诸方面的特点规律及特色是此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此分析研究揭示出聊斋俚曲语言的情感内涵,力求使更多的人关注聊斋俚曲,使其得到更快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聊斋俚曲;方言土语;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是当今存活于世的“明清俗曲”。是蒲松龄创造的一种新型文体。这种新型文体的第一要素和重要依托就是语言。因此表现好聊斋俚曲这种艺术形式,首先要求在文学语言的表述上清晰达意。因为蒲松龄的聊斋俚曲与文言体《聊斋志异》清新典雅的语言特点迥然不同:用白话文写成的聊斋俚曲广泛采用山东淄川方言土语和大量撷取俗语、俗谚。当地人听起来、读起来明白如话、倍感亲切。但对于外地人就造成了一种语言障碍,难明一些方言土语的含义,领会不到其鲜活生动之趣。

研究聊斋俚曲首先要了解淄川区和淄川方言的语音特点。淄川区共辖15个镇、8个乡和485个自然村。淄川区境内的人大都使用淄川方言交流。蒲松龄是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人。他的聊斋俚曲就是用地地道道的淄川方言写成。聊斋俚曲中的语言极其丰富和独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及其它语言方面的运用上。

一、淄川方言的语音特点

淄川方言在淄博方言、山东方言、华北方言乃至官话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代表性,但淄川方言较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特点和规律。

1、字的声调、调值及调性。

(1)字的声调。

字的声调也叫字调,是指一种声音高低变化的固定形式,通常称四声。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及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使用汉语,汉语虽然大都有四声,但汉语中的同一字调在不同的方言中其调值是不同的,有的还会相差甚远。

(2)字的调值。

字的调值是指每一种特定的音高及变化的形式。众所周知由于每个人声带的长、短、厚、薄不同,发音高低也就不同。但一个地区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不管他们的嗓音粗细,其四声的调值关系是完全一样的。再比如一首乐曲,大家不管用什么调演唱,其旋律是不变的(如四声关系不变),而它们相对总的音高发生了变化(即调的高低变化)。

(3)字的调性

字的调性是指将四声用12345级制标记的升降说明。以下将普通话与淄川话的声调、调值、调性作一下比较:

(4)语势。

语势是指人说话的声调趋势。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虽然淄川话也有四声,但声调、调值、调性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区别甚至相反。由于淄川话中的阴平和去声都是降调的缘故,因此淄川人说话的声调趋势——语势,主要以降为基本语势形态。如《磨难曲》第一回:“六月才把谷来种”……“老婆孩一起挨饿,”等。

从中我们还可以得出:在淄川话这一方言体系中四声之间的相对调值、调性关系具有自身的绝对意义。

2、“五音”中,齿(zh ch sh)、牙(z c s)声母不分。

“淄川”[zhi]——普通话应是[zi]

“颜色”[shei]——普通话应是[se]

“森林”[shen]——普通话应是[sen]

“从新”——普通话应是“重新”。

《慈悲曲》第四段中:“张讷从新给他哥哥磕头。”

“帮寸”——普通话应是“帮衬”。

《穷汉词》中:“蠢的蠢,夯的夯,空有臭钱不帮寸。”

3、某些字添加声母。

(1)“挨饿”[yai wo]——普通话读作[ai e]

《磨难曲》第一回:“老婆孩一起挨饿。”

(2)日母开口呼的字变声母。

如“儿、如、绕、软”声母均变为“L”,分别读作[ler][lu][lao][luan]——普通话分别读作[er][ru][rao][ruan]

4、韵母混淆。

如“哥哥”[guo][guo]——普通话读作[ge][ge]

“贺喜”[huo]——普通话读作[he]

(1)“麦子”[mei]——普通话读作[mai]

“何曾见”[huo]——普通话读作[he]

《磨难曲》第一回:“一粒麦子何曾见!”

(2)“累墙”[lui]——普通话读作[lei]

《墙头记》第一回:“累这墙使钱一吊。”

二、方言字含义

蒲松龄在聊斋俚曲中运用了许多带有淄川方言的生活口语字,我们称其为“俗字”,这些“俗字”或为借意,或为新造字。董绍克先生在《谈(聊斋俚曲集)的语言学价值》的文章中提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语音、新的词语出现了,就要有新的符号记录它。唐宋以来,汉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字体的演变,数量也有了不少的增加。对这一批汉字进行整理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发现汉字演变的规律和汉字产生的时代,还可以从中窥视汉语言演变的某些现象”。蒲松龄在聊斋俚曲中所用的许多带有淄川方言的生活口语字就颇具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1、乜[nie]——方言中“乜样”的合音为“[niang]”。意为那么、那样。

2、忒[tui]——普通话读作上声,意为太。

《墙头记》第一回中:“是乜冷么?你也忒虚喝!”

3、仯[chao]——也写作“嘲”、“潮”。意为憨傻。

《墙头记》第一回中:“这是仯呀可是怪?”

另外,蒲松龄还在聊斋俚曲中根据淄川当地人的口语习惯和含义,在当时没有恰当的现成字可用的情况下,另造了许多新字:

1、(扌料)[1iao]——意为扔。

《富贵神仙》第一回:“老天爷见我这志向小,蟒袍儿往下(扌料)。”

2、掐[zhou]——意为结束。

《俊夜叉》:“铁拐李把眼挤,若是休了便宜你,狠狠一下掐了你的生,到还割了这块癖!”

3、(酠心)[kou]——意为精明。

《禳妒咒》第一回:“看他那人物丑甚丑,他到跟个俊的(酠心)。”

三、方言词汇含义

蒲松龄在聊斋俚曲中使用的大量方言俗语在我国的词义学和词汇史上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1、老爷爷[ye][ye]——普通话读作[ye][ye]曾祖父。

《慈悲曲》第六段:“你那老爷爷,当初也有名望。”

2、波落盖——膝盖。

《禳妒咒》第一回:“戚老爷丢了刀,一波落盖跪下”。

3、棉条一床单。

《禳妒咒》第二回:“我才翻了个单棉条。”

4、田地——屋里的地面。

《慈悲曲》第四段:“哥哥说我不是闲人,扫了田地并把友。”

5、扁食——水饺。

《墙头记》第三回:(银匠说):“是卖扁食的王二。——你待上城么?”

以上是常见的部分词汇的含义,除此之外,三个字的词汇词尾加“子”音、加“不的”、加“儿化”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俊夜叉》:“俺一日吃了一碗菜汁子,拾了一把烂辣子,着咱加小妮子,借把盐来炒虱子,章邱的话头好日子!”

再如《俊夜叉》:“去年的皇历看不的,别人蹭蹬盼不的,蒺藜块子咽不的,三日不吃干不的,一日两顿欠不的,今日你也怨不的,从今成人彖不的,再不成人劝不的。”

如《禳妒咒》第二十四回:“海参切成四瓣儿,鲍鱼切成薄片儿,皮鲊切成细线儿,鲤鱼成个正面儿,葱丝切成碎段儿,花椒研成细面儿,包了剁成细馅儿,蒸合压了饼沿儿,稀烂的猪头还带蒜瓣儿。”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话的“儿”化字与小字眼有关,但淄川方言中的“儿”化字虽然与普通话含义相同,但发音大相径庭。

四、语法规律

从近代汉语语法发展到现代汉语语法,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规范了语法规律。在现代汉语语法规律中语序是其重要的语法手段,句法成分的次序一般是固定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句在后。蒲松龄的聊斋俚曲产生于近代汉语的末期,我们在阅读时还会看到其残留着的痕迹,就是当今的淄川人还偶尔将人称代词作重叠动词的宾语时位置也极特殊如:“问他一问”、“商量他商量”、“俺知不道”等。

1、《慈悲曲》第四段:“那孩子只怕那犸虎吃了,我还得去找他找。”

按现代汉语语法应当是:“那孩子只怕被犸虎吃了,我还得去找找他。”

2、《禳妒咒》第十一回:公子说:“天色已晚,到家日便落了。”

按现代汉语语法应当是:“天色已晚,到家便日落了。”

3、《墙头记》第一回:“自家张老便是。”

按现代汉语语法应当是:“自家便是张老。”

五、歇后语及诙谐幽默的语言

蒲松龄在聊斋俚曲中运用的大量的谚语、俗语、歌谣、酒令、民间故事等也极富特点,尤其歇后语和幽默诙谐语言技法的运用更是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1、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民间语言形式,它朴实风趣,具有“大实话”的艺术特点。歇后语前面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一部分则道出本意。就如同谜面、谜底。如《墙头记》第一回:

白:“起初甚好,两个儿早晚问候,两个媳妇热汤热水常来服事,好不的那好。谁想是苏州娘子不缠脚——光兴了一个头。……”

再如《禳妒咒》第十三回:

丑扮王婆上,笑云:“可笑可笑真可笑,买了个草驴不识道;一朝骑着看闺女,朴搭跌的这腰儿吊。早知这样不成才。怎么肯使钱和钞?休说使了二百钱,就是干给也不要。哈哈,俺家小哥哥,真正是近视老婆拾蒜瓣——自家捣了眼了。”

2、诙谐幽默。

幽默诙谐是一种有趣而引人发笑的语言形式,它形象生动,具有意味深长的艺术特点。如《墙头记》第一回:儿子张大买肉杀鸡招待了岳父后给张老送去了一碗冰冷的高粱粥充饥时,张老却唱出了幽默诙谐的歌词。

近前一看:“呀,原来还是我那糊突冤家!”唱:你大号叫红粘粥,你名突你姓胡,原来你是高粱做。热了烫人嘴巴子,薄了照出行乐图,老来相处你这桩物!摸了摸,呀,老盟兄你几时死了,一点儿温气全无?

蒲松龄聊斋俚曲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语言学方面价值。从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出蒲松龄不仅仅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而且他还具有洞达世事、参透人生的睿智和较高的思想境界,他运用自己熟知的白话方言俗语及幽默诙谐等语言技法不但生动形象,形成了聊斋俚曲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风格,同时也赋予了聊斋俚曲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谭莹)

猜你喜欢

语言特色
基于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的翻译技巧研究
弗洛伊德早期绘画语言特色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