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 背水一战
2009-04-27
2009年,面板制造领域不断爆出新闻。夏普要建10代线,三星随即推出建立11代线的宣言;友达不甘示弱,一边大力推广绿色面板,一边紧锣密鼓筹建8代新线;与此同时,长虹在绵阳建设的等离子生产线刚刚投产,京东方在合肥的6代液晶生产线已经动工,随即又传来了南京与夏普达成协议,建立6代液晶生产线的消息。
放眼望去,液晶产业一片繁荣景象。人们似乎淡忘了,仅仅半年之前,全球液晶面板企业还面临着普遍亏损甚至巨亏的局面,产能仅仅开动50%的惨淡景象。
即使现在,传来的也并不全都是好消息。曾经是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三强之一的上广电,由于2008年的巨亏,不得不重组以求摆脱困境。同时,江苏张家港市政府与彩虹集团计划合作建立的6代线项目停工也给国内面板产业热火朝天的景象泼了一盆冷水。
事实上,现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并非首次。2007年,同样是经历了2006年的普亏,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当时,全球第二大液晶面板厂LG Philips全年亏损8亿美元,导致Philips彻底退出了这一产业。但是,2007年,三星、奇美和京东方却纷纷开始扩充生产线。
液晶面板制造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魔力,驱使着众多企业趋之若鹜?
资金饕餮的不归路
“液晶面板制造是一项资金和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这样归纳液晶面板制造业的特点。
资金密集,意味着在生产线的建设过程中要耗用大量的资金;技术密集,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依然要投入大量资金在技术研发上。资金和技术双密集,意味着液晶面板制造产业注定是一个资金饕餮。
这一点,通过数字可以很清晰地表明。合肥的骆岗机场目前投资2.2亿元,计划扩建再投资8000万元;而京东方在合肥的6代线直接投资达175亿元,拉动上下游配套投资600亿元。6代线的投资规模相当于55个扩建后的合肥机场。
全球液晶面板巨头三星在液晶面板方面的投入巨大。2008年初,三星宣布将投入39.3亿美元在液晶面板业务上。而日前三星宣布的11代线计划所需的投资也达到了31.6亿元。
初始的巨大投资,造成液晶面板产业一经投入就具备巨大的沉没成本。而在市场竞争之中,追加投资以保持优势才能保证生存。因而,后续的追加投资也是巨大的。三星和夏普的11代线与10代线之争就体现了液晶面板产业资金饕餮的本质。因此,可以说踏进液晶面板制造业,就等于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虽然前一年亏损,但是,如果不抓紧时机保持竞争力,那么不但将可能错过下一个春天,同时很可能在下一个冬天被淘汰。这就是液晶面板企业面临的局面。投资、扩产意味着一线生机,止步不前则只有死路一条,前期的投入也都打了水漂。因此,市场刚刚回暖,就不得不马上着手新的投资,是液晶面板企业的唯一选择。
面板产业的强周期宿命
“在我从业期间,已经经历了四次上上下下。”龙腾光电总经理卢博彦如是说。
在这一行业中,卢博彦算是元老。笔者采访的很多业内人士提到“卢总”都很尊敬,因为他们都在卢博彦手下工作过。DisplaySearch中国区市场总监罗美合就是如此。她向记者透露,卢博彦在这个行业已经十几年了。提到这个行业,卢博彦表示:“目前虽然很辛苦,但我也经历过每天早晨起来就有几百万美元进账的美妙时刻。”
实际上,面板产业已经属于大规模制造业。与钢铁等大规模制造业相同,它也面临不可避免的强周期性。
笔者曾在2007年底写过一篇名为《再次扎堆,液晶面板产能又过剩?》的稿件。当时,液晶面板正经历了2006年的普亏和2007年的回暖,掀起了一波新的建设热潮。
大规模制造中,产能的调整速度赶不上市场的调整速度,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再到供不应求的魔咒也无法摆脱。
不过,2008年的情况又略有不同。意料之外的全球金融风暴使得需求下降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大家的预期。根据DisplaySearch的调查,2008年第四季度北美液晶电视年增长率首次出现了负值——从液晶电视这一产品出现以来,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局面。
不过,强周期性也意味着,有寒流就有盛夏。而种种信息表明,盛夏虽然还远,但春天已经近了。
泥沼对岸的金矿
也许液晶面板制造之路的开始是一片泥沼,但泥沼对岸,就是金矿。
“2007年,全中国液晶屏的需求量如果折换成19英寸来算,大概是25000万片,但中国大陆实际产出量不足2300万片,自己供给的尚不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一成。32英寸以上的LCD电视,去年中国大陆的生产量为5000万片,我们的内销量为1000万片,但这里面的电视机屏幕没有一块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全部依赖进口。”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陈炎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中国如此,全球液晶面板市场更是一座大金矿。
即使是在不景气的2008年,根据DisplaySearch的统计,全球大尺寸(10英寸以上)的液晶面板出货量也达到了4.39亿片,出货金额达到720亿美元。
与此同时,液晶面板的价格也悄然回升。从表1可以看出,今年4月至今,面板价格一路上扬。以32英寸液晶电视面板为例,四个月内其价格从173美元上涨至220美元,涨幅达到27.2%。另一方面,液晶面板的出货量也在增长。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还不能说全球经济已经复苏,但液晶面板的需求已经开始恢复。今年6月份,总体大尺寸面板的需求较去年已经增长了24%,出货量达4670万片,是有史以来单月份出货量最高的月份。
价格回升、需求增长,液晶面板企业也看到了春天。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液晶面板厂商的盈利状况也可以得到改善。此时正是抢占市场份额、挖掘前方金矿的好时机。
实际上,在2008年,液晶面板的市场份额已经开始快速集中,争抢也更加激烈。根据DisplaySearch调查,6月份面板出货市占率中,LG Display超过三星占据首位,达24.5%,三星紧随其后,达24.1%,友达以16.6%的成绩位居第三位。三强的份额相对接近,因而,扩产抢份额的需求也更为突出,而曾经的三强夏普也不会示弱。在液晶面板制造领域,规模就是话语权。因此,巨头纷纷扩产也就不足为奇了。
韩系之路的启示
在目前的液晶面板巨头中,三星、LG累计占据了50%左右的市场份额,成为液晶面板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2008年的风暴之中,韩系面板厂商的表现也颇为抢眼。
“2009年初市场开始反弹,疲软的供应链却不能满足需求。韩国产商却维持着极高的稼动率,他们也许是第一个实现正营业利润的厂商。为什么呢?为什么只有韩国厂商可以做得这么好?它们的竞争力在哪里?我想首先是韩币贬值的优势,其次,韩国厂家如LG和三星有非常强的实力,这些品牌通过收购形成很好的制造力、很强的研发力,另外还有很好的供应链。”卢博彦如是归纳韩国面板产业的成功经验。
与友达、龙腾光电等单一液晶面板生产企业不同,三星、LG这两家韩国企业围绕液晶面板建立了庞大的上下游业务。
以三星为例,三星在液晶面板领域攻城拔寨的同时,三星康宁(SCP)也占据了液晶面板原材料——玻璃基板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DisplaySearch统计,三星康宁在2009年第一季度的出货市场占有率达到35%,位列第一。
在上游占据统治地位的同时,三星的电视和显示器也具备不俗的市场表现。同样根据DisplaySearch的统计,2008年第四季度,三星电视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按金额计算)达到22%,而位居其后的索尼仅为14.5%。第三名则是同为韩系的LG。
上下游的比翼齐飞,也许是韩系面板厂商最值得研究的一点,而抓住面板生产这一核心,也许是其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与之相对,飞利浦在退出与LG合资的面板厂之后,其消费电子业务快速萎缩,也许是一个印证的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