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赏一惜皆为“痴”

2009-04-27王伟娟

当代学生·读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牡丹花芍药刘禹锡

王伟娟

【诗词】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赏析】

人间四月,春光正浓,百花竞艳。一片花海之中,拔得头筹的当属有着“国色天香”美誉的牡丹。牡丹有傲人的资本,她是中国的特产花卉;牡丹有骄人的历史,她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花开太诱人了,姚黄魏紫,摇曳生辉,引无数文人墨客竞相为她赋诗吟词。今天,我们只是从浓酽的琼浆玉液中取一杯饮,品咂一下并称“刘白”的两位唐朝大诗人为我们用牡丹酿制的美酒,

先读一读刘禹锡的《赏牡丹》吧。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写的是牡丹,但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芍药和芙蕖。她们同样也是非比寻常的花,韩愈笔下“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和柳宗元口中“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的美言,道出的正是芍药的不同一般。至于芙蕖,也不乏溢美之词,前有屈原愿“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可见其高洁;后有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言其清净。刘禹锡当然也看到了她们的美,然而,诗人以为,比起牡丹的美来,她们就略逊一筹了。“无格”和“少情”,道出了诗人对这两种花的态度:虽妖艳却格调不高,虽清净却孤傲寡情。惜乎哉!就这样,在芍药、芙蕖的烘托之下,牡丹惊艳亮相:“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美哉,牡丹!我們仿佛看到一个绝世美女敖款朝我们走来,烂漫之间,“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引无数爱美之人倾城出动,争睹花容,

再读一读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吧。

“惆怅阶前红牡丹”,静静庭院。艳艳牡丹,却用“惆怅”二字起笔,好生突兀!是牡丹花开巳近衰败了吗?可明明只是“晚来唯有两枝残”啊!然而一叶尚可知秋,两枝残花当然可以让一颗敏感的心感觉到春将归去。原来,诗人的“惆怅”并非是空穴来风、杞人忧天哪!“明朝风起应吹尽”,一个“应”字,从想象落笔,道尽诗人无限的忧虑:一旦风急雨骤,“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此情此景,情何以堪!诗读到此,本诗题目中的一个“惜”字横亘心口,挥之不去。但纵有千般不舍,也奈何不得春将归去,于是“夜惜衰红把火看”便是情之所至、自然而然的事了。

当我们再读一遍这两首诗时,两位大诗人的形象竟相交叠合在了一个字上:痴。尽管一个是“赏”牡丹,一个是“惜”牡丹,但一“赏”一“惜”皆为痴。一个赞牡丹赞得不容置疑:冠之以“国色”,加之以“唯”,辅之以“真”,还有什么花能与之相比?还有什么人不为之痴狂?一个唯恐夜深花归去,夜里把火照看花,怜花惜花之情,几近痴迷。

其实,岂止人痴,牡丹又何尝不“痴”呢?面对武则天“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的诏令,百花仙子花容失色,遵命竞放,唯独牡丹未开。大怒之下,武则天一把火将众牡丹花烧为焦灰,并将她们逐出长安,贬之于洛阳邙山沟壑,欲将牡丹绝种。谁知牡丹在洛阳邙山长势良好,并终成洛阳一绝,为世人留下“焦骨牡丹”的传说。这不免让人想起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这就是牡丹的“痴”,是牡丹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个性的诠释,是对一种即使被烧成焦灰依旧傲骨留存的精神的坚守:是对一种可以“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的品位的追求,更是对有着独立精神的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我们无法考证两位大诗人缘何“痴迷”牡丹,但我们相信能够在一片秋意萧瑟时发出“我言秋日胜春朝”异响的刘禹锡,能够在青春年少时就写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章的白居易,一定也会认同我们这样的想法:痴者可因牡丹之痴而痴,牡丹绝对值得我们一“痴”!

那么,让我们一起再“痴”它一回吧,为“刘白”之痴,为牡丹之痴,为生命中所有值得我们去呵护去坚守的东西。

猜你喜欢

牡丹花芍药刘禹锡
赏牡丹
牡丹花的启示
四月,是你的谎言
牡丹花的启示
久违了
新疆赤芍
刘禹锡与《陋室铭》
芍药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