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杰人:源头活水在典籍等

2009-04-27泳等

当代学生·读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百家讲坛教授传统

郭 泳等

步入春日的华东师范大学校园,我不禁觉得随着鼓荡的春风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书香——可能因为即将见面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朱杰人,而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之缘故吧。

在出版社朴素的会客室,一身休闲装束的朱杰人教授侃侃而谈。从对金融危机的看法,到“百家讲坛”的走红,到他个人的读书经历。到当代中学生读古代典籍的“捷径”,以及他“还原和弘扬朱子学说”的心愿,等等,话题或微细,或宏阔。朱杰人以教师的亲和态度与学者的缜密思维。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变成了一场浓缩的“读书做人”的座谈。亲聆这场“思想的盛宴”,令人真切感受到与一位师长交流的愉悦,

我们从“朱熹后裔”的话题开始了本次采访。作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29世孙,朱杰人领衔主编、十年磨一剑的煌煌27大卷《朱子全书》已面世多年。那么,成为权威的朱子研究专家与他朱子后裔的身份是否相关呢?“可以说与我自己的身份既有关系,也没有关系。即使不是朱熹的后人,我想我也是会做这些事情的。”今年七月他将要参加于台湾举行的“朱子经典诠释与当代道德重建”研讨会。经典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学生为何要学习经典、如何学习经典的问题,经由这位“从小就想当教授”的学者娓娓到来,如“源头活水”,启人深思。

“我觉得太功利是不行的”

[“清华大学一批博士生到国外参加一个实验室的工作,第一堂课,导师就问他们有谁知道‘君子不器这话如何解释,没有一个人讲得出。结果还是外国导师跟他们解释了。我看了这报道很感慨。”]

朱杰人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过于功利,过于热衷于考虑“有用无用”的问题,连青年学子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不能免俗。“我们现在讲要提高人的人文素养,要让孩子读点古书,要看些经典,读点传统文化,可学生呢?觉得读经典没用啊——有用才去学,没用干吗学?我觉得这说法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没有道理。有用和无用实际上是互相依附的,有用会变成无用,无用会变成有用。有时候恰恰是看起来无用的东西有大用,我们的先贤早就讲过:‘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朱杰人教授更进一步引用了孔子的“君子不器”,对“无用”与“有用”的辩证关系做了剀切的阐释。“怎样看待有用无用的问题?如果我们要训练的是机器,比如把人训练成计算机,那么这些(经典)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塑造的是健全的人,那这是不可或缺的。孔子讲过一句话,叫做‘君子不器——君子不是工具,是人,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不完整的人不是君子。我们做人就应该不是器具。除了要学谋生的技能,还要学为人的道理,还得知道社会的责任,还得有理想,有情趣。如果只是把自己训练成机器的话,很苦,也很苦恼——你下班了干什么?成为完整的人,你的生活才会充实。除了工作你还有别的生活,你还懂得欣赏艺术,还可以和朋友谈天,有理想有抱负,这样才是合格的人。这点想通了,就可以理解何为有用,何为无用了。”

“百家讲坛”对传播传统文化有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一度被‘连根拔除,怛土壤一合适,总是会‘卷土重来的。”]

对“国学热”尤其是“百家讲坛”的深入人心,朱杰人教授觉得,这首先反映了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我一直说,传统文化其实是融入我们民族血液的,不是想(连根)拔就拔得掉的。一旦气候成熟,就会复兴。传统重新受到重视,很正常。”他还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我们的民众,尤其是学生,缺乏渠道去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的内容)学校里不教,到哪里去找?……现在讲坛一讲,学生会觉得:‘哦,原来孔夫子讲过这话,很有道理嘛!当然吸引他们啦!我们官方的、主流的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至少是有缺口的,有很大的空白的。‘百家讲坛填补了,就热了。”朱杰人教授承认,电视媒体很强势,“造星”的力量是出版社无法企及的,“对这个现象我觉得不要一味批判,它对传播传统文化有积极意义。”

作为出版人,朱杰人认为,出版有许多层次,每个层次定位不同。“假如出了与‘百家讲坛配套的书而赚钱后,我怎样积累对传统文化真正有价值的图书,来弥补‘百家講坛通俗的、浅尝辄止的东西?这才是出版人必须要思考的。”他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定位是:不去做一时的流行书、畅销书,追求的是学术的传承,文化的交流。身为社长,朱杰人教授为自己手里出的文化产品而自豪。“我们的‘国学讲读系列,就做得非常好,香港、台湾都买了版权。真正的好书市场还是认可的。”这就是一位学者对属于“文化”的产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阅读经典有“捷径”

[“你用那么美的文章来感染他,他会说古文真美啊,然后会有兴趣,然后才会读下去。”]

朱杰人的儿子去美国留学,遵父命带上了一套朱家的先祖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儿子从小就读的这套书,被朱杰人称为“传家之宝”。“对现在的中学生,我觉得也应该读典籍。”不过,本来被问到读何种传统文化经典,就会给出《四书集注》作为“标准答案”的朱杰人教授,最近改变了观点,认为接触经典从文学作品开始为宜。促成这一转变的契机是什么呢?

“最近我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有个体会——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包括中学生,让他们入门,不妨从文学作品开始,从美文开始——比如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美文开始。(读这些)他们会有兴趣啊。觉得这些文章写得真漂亮,读上去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教人想舞蹈,节奏感真好!”

朱杰人教授甚至准备要在家族内部开个班,“家族内部的下~代的孩子到我这里,我每周给他们讲一篇古文,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章,我相信,不用多久,他们就会爱上(这些文章),因为太美了;爱上以后,再让他们读《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这时才会有自觉的意识、要求。”而这“家塾”教学的对象,不仅有他的儿子(现已回国),弟弟的儿子,亲戚的孩子,还包括儿子的女友——看来,朱杰人教授决意要打造家族中充满文化自觉意识的下一代。

至于大学生,朱杰人教授觉得如果自己还在教学第一线,一定要在全校开一门课:原典阅读——“就是我来讲《大学》,一句一句地讲;结束后讲《中庸》《论语》《孟子》,四年讲四部书,我觉得,这样毕业出去的学生,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否则就是不合格。”

对于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朱杰人教授觉得,“兴趣”依然是第一位的:“不必全部都读,喜欢的就读,不喜欢的就跳开啊!《古文观止》是从先秦开始选的,就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读者的水平跟不上,还是从唐宋开始读——由近而远,由浅入深,

这是捷径——对现在的中学生,是个好方法。”

“谈话有三千”——面对这次深入而精彩的采访——我只能“取一瓢饮”。如何来概括这位儒雅而睿智的学者?容我“斗胆”“篡改”朱熹《观书有感》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经典来!”

我的“中考”与“高考”

朱杰人

1961年,我初中毕业。当时,妈妈已经失业在家,一家七口,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家庭的窘困我看在眼里,觉得作为老大,有责任尽早工作,为父亲分担重任。所以,我决定不读高中,直接报考技工学校。对干自己的决定,我一直对家人隐瞒着,因为我知道,告诉妈妈了,她一定会很难过;干脆既成事实了,她也只好认了。

我的班主任徐老师(他叫徐晟棣)却在这时作出了一个令我至今感激不尽的决定:他突然到我家家访,动员我母亲让我继续读高中。妈妈这才知道我要考技校,她当即对徐老师说,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儿子继续上高中。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读书的料。上了高中,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可是我每天的午饭盒子里永远是满满的,家里只要有好吃的,第二天我的饭盒里一定会有。我那时就知道,妈妈对我一直很偏心。我总是比弟妹们吃得多,吃得好。我的弟弟妹妹们也很懂事,从来不抱怨妈妈的偏心。也许,是因为妈妈知道,她的能力有限,不能平均用力,要保住重点。也许,弟妹们知道大哥读书读得最好,他们应该为哥哥的出息做出牺牲。

可是,这却是我心头一块永远的痛。时至今日,面对我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我依然怀着深深的内疚。

高中毕业时,我又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1964年,那正是极左路线横行、阶级斗争的弦绷得最紧的年代。我,一个“反革命”(1949年,国民党败退镇江前,逼迫包括朱杰人父亲在内的镇江火车站所有员工加入国民党。为此,其父戴了三十多年“历史反革命”的帽子,直至“文革”结束,历史问题才得以解决。——编注)的儿子,能考上大学吗?

其实,当时的政治气候大家都心知肚明,像我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肯定过不了政审这一关。那时,上不了大学的人有两条出路,一是留在家里做“社会青年”,一是到新疆建设兵团去,改造思想,建设边疆。

我选择了后者——放弃高考,到新疆去,我相信自己,不读大学也能在新疆干出一番事业来。

可是,命运再一次眷顾了我。学校的团委书记知道我要放弃高考,把我批评了一顿,他说,党要求我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放弃高考就是(只剩下)一种准备。“你应该先高考,考不取再去新疆。”接下去,又是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一所大学的高招办负责人,因惜才而破格把我录取了。他破格的理由是:这个学生虽然出身不好,但却是个共青团员,而且是个学生会干部,党的政策是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

阿弥陀佛,我竟然考取了大学!

其实,高考一结束,我就在做到新疆去的准备。妈妈依然默默地守着我,不过她好像并不为我所动,好像比我更沉得住气,难道她知道暗中有神祗在保佑着自己的儿子?直到有一天下午,我的一个最要好的同学张炎突然冲到我们家,告诉我妈妈:“朱杰人被上海师范学院录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妈妈却笑了,笑得那么的舒心,她說:“我说吧,你会考上的!”

猜你喜欢

百家讲坛教授传统
说 《百家讲坛》
评刊表
少年力斗传统
开心格格
第二届“百家讲坛杯”全国历史文化大赛启事
征文大赛获奖名单
清明节的传统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