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会”评论写什么、怎么写?

2009-04-27赵振宇尚媛媛

新闻与写作 2009年4期
关键词:评论员京报时评

赵振宇 尚媛媛

作为人民与政府间最高级别的互动形式,每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下称“两会”)可谓我国民主政治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展示。十余日会期中,海量的意见和信息在会内会外传动。作为承载意见的主要载体,评论直接表达着各方的意愿,引导舆论,为民众和与会者提供参考。参会代表委员可以借助媒体阐释提议,而民众亦可以通过媒体陈述看法,或支持或质疑代表委员的主张,间接地参与会议的讨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议政的范围。研究媒体在“两会”期间的评论对于了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民主政治生活和新闻评论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2009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为起点,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为止点,选取了12天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广州日报、新京报与南方都市报6家较具代表性的媒体作为样本,考察其刊登的与“两会”相关的评论共计252篇。对发表评论的数量、类型、主题等进行统计,以此分析“两会”评论的特点与得失,以期探讨“两会”评论的改进之处。

一、“两会”评论议题概况

本文对252篇评论的主题词进行了概括,用1-2个词概括每篇评论的主题。经过统计,共涉及27个主题。排在前十位的主题分别为:代表委员议政能力(68条)、政府信息公开(45条)、财政审议(24条)、“两会”意义(20)、“两会”制度(16条)、媒体报道方式(16条)、教育改革(16条)、经济增长(14条)、反腐监督(13条)、医疗改革(12条)。以上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可以了解今年评论作品关注的热点或曰评论选题价值判断的着力点。下面摘取几个重要论题予以介绍。

⒈代表委员议政能力

评价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的能力、立场、态度成为今年评论选题的重要内容,占统计评论的27%。超过了对代表和委员议案、提案的关注度。3月4日人民日报时评《尊重民意体现“四权”》认为“两会”“正是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四权‘的重要契机。”3月9日人民日报署名陈沙的时评认为“‘主人翁意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代表意识”,代表和委员的言行“体现着从权利到权力的政治过程”。

对于优质提案的渴望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3月10日人民日报时评《把提案当成论文写》就提出“政协委员以做论文的严谨精神和专业水准去写提案”。此外,代表议案立场的局部与全局之争、是否应向选民述职、会后代表履职的常态化也成为评论涉及的内容。笔者以为这一现象彰显了我国公民参政意识的增强,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提高代表和委员的议政意识,促进议案、提案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政府信息公开

“两会”的小组讨论现场通过各种方式公开,“不仅表明先进技术为实现民主创造了条件,而且意味着中央高层对改革民主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持支持态度。”(3月8日新京报社论)3月3日广州日报《网上晒提案晒出了什么》则提倡在网上“晒提案”。

不少评论也呼吁已经连续数年提出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提案早日得以采纳。3月4日新京报社论对提案的评价是“既能推动制度防腐,又能借力于民众加强反腐的理性建言”。3月3日广州日报则分析道:“设立官员财产申报法,现在缺少的不是民意,也不是时机,而是缺少拍板的决心。”

3.财政审议

南方都市报针对财政审议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预算公开:改革新切入点》、《财政的收与支,要视时而定》、《人大监督始于预算》等。3月10日中国青年报“曹林快语”专栏指出:人大代表要提高“阅读预算”的能力,改变对审查预算的习惯性轻视,“行使不了这个核心权力,人民代表很大程度上就被抽空和虚置了”。 对于预算中出现的“其他支出”的讨论,3月9日新京报发表时评《财政预算不应有“其他支出”》,认为“财政部门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必须尽可能详尽地列出各个部门支出的具体事项与金额”,这是“人大代表们表示同意或反对的前提”。

4.“两会”意义

3月3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文章,认为“两会”广开才路、广开言路、民主监督将“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日新京报发表社论《“两会”是凝聚“过冬”共识的良机》表示“民主议政的氛围,正是建立起共识的良机”。南方都市报社论评价 “两会”“缓解了社会的对话饥渴症”。

5.媒体报道方式

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有花絮作为点缀,其中的名人代表委员更是媒体追逐的对象。3月3日中国青年报池墨的文章认为“这种泛娱乐化式的采访,有将‘两会变成娱乐狂欢的趋势”。3月13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读者潘健生的来信,表示“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这些记者及媒体取向有点无聊”。3月5日新京报《不要把明星委员当“明星”》也提出“保障草根委员的话语权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名人代表委员曝光率高的原因,3月7日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冯雪梅指出除了媒体“不认人”之外还因为普通代表“更多选择了沉默”。普通代表也需要学会利用媒体的平台,力求掌握话语权。

二、“两会”评论的表现方式

⒈各报评论分布情况

近年来,对“两会”期间评论特别重视的媒体如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的评论篇数明显居多,这其中,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由于开设评论周刊,使其评论数量更是遥遥领先。

2.评论类型

面对“两会”这样的重大议题,每家媒体都刊发了社论。

人民日报分别于人大、政协会议开幕、闭幕之时发表了4篇社论。以“论坚持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题发表评论员文章4篇(截至3月18日,共计发表6篇)。所发34篇评论分别以社论、评论员文章、人民论坛、时评专栏以及记者感言五种形式表现,评论选题依次由阐释制度、主题评论、问题评论至记者述评,覆盖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其评论主体主要是评论员和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青年报的评论除以报社评论员的个人专栏和时评之外,在“曹林快语”、“雪梅评中评”两个专栏中更是以评论员的个人品牌创新“两会”评论模式。

3.评论方式

纵观各类报纸的评论,由于其承担的任务不同,其评论行文方式亦有所不同。

人民日报评论多号召,重阐释,颂扬现状:如《化中国信心为中国力量》,《共谋发展大计,开创美好未来》,《尊重民意体现四权》,《与百姓更近,与世界更近》,《民生立法,彰显以人为本》,《民生连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协商民主彰显政治智慧》等。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大多主张“两会”应重在“议”和“论”,重在探讨实际问题,而非作秀或当“好好先生”。如《要节俭的两会,更要质量和效率的两会》,《人民信心来自政府透明》,《代表不减,歌功颂德不休》,《会置疑,会回应,还要有行动》等。

新京报评论数量最多,其中读者来信14篇,占评论总数的19.7%,另有“观察家”栏目,论述国家的具体政策,其它栏目大多也是评论“两会”议案、提案中涉及到的具体事项。因此评论议案、提案,关注现实社会是新京报评论的最大特色,这些评论涉及到从教育、医疗、民营企业、环保以及大学、家电下乡等各类话题。

广州日报评论口语化较浓,如《医疗新“大山”“山峰”有两个》,《取消“开道车”,天塌不下来》,《国企利润难以“柳一半”》,《高校且慢劫富 政府别急还债》等。

三、“两会”评论怎么写

人民日报在“两会”开、闭幕间发表了四篇贺词作为社论。所发的评论员文章集中论述了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意义。只有“人民论坛”和“时评”专栏对“两会”的部分热门话题予以点评,但发稿量相对较少。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党报在“两会”期间刊发评论的情况。笔者对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行政区域的省、区、市委机关报在3月3日、4日、13日、14日四天所发社论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有8家党委机关报在这四天中没有发表社论,其余23家报纸均转载了人民日报的贺词作为社论,篇数从一篇到四篇不等。天津日报于3月13日刊登了新华社社评。海南日报、四川日报、宁夏日报除转载外,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可见在社论的处理上,大部分的省、区、市委机关报都转发人民日报的社论。

对“两会”的评论文章专业领域的评价如何呢?以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为依据,查阅中国记协公布的获奖名单和《中国新闻奖作品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发现在中国新闻奖1-18届的所有一、二等奖中共有29篇以“两会”为主题的作品。其中言论类有1篇理论文章,3篇署名评论获奖,无社论。单就人民日报而言,在18届三个级别的所有奖项中,共有110篇作品获奖,其中涉及“两会”的此类贺词式社论也没有一篇获奖。以每年四篇计算,18年间人民日报应该已发表“两会”社论70多篇。数量颇多,可零获奖的记录也应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说明“两会”社论距离“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标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社会效果好。内容真实,新闻性强,主题鲜明,富于创新,语言文字生动,感染力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譹?訛——还有较大的距离。

既然如此,每年一次的“两会”社论该怎么写呢?

首先,固有的写作模式可否突破。

在今年人民日报的4篇社论中,都有这样相似的语句,“让我们团结在……,以……为指导,高举……,深入……,以……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套话和官话成为人们对社论的印象,远不如署名评论文章生动活跃。贺词类应景社论的写法已经延续了数十年之久,而人们的阅读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发生改变,老式写法渐渐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是否一定需要借助这类模式来彰显社论的权威度呢?机关报的身份已经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即使写作模式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人们对社论权威地位的认可。相反,千篇一律的重复反而降低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今年政府的工作报告以简明易懂的“白话”赢得了各方好评,正说明了人们对平等交流、朴实文风的喜爱与期待。

其次,党委机关报要发挥社论的旗帜作用。

网络时代,人们处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有关“两会”的评论也以数百上千篇的规模呈现在网民面前。当社论与时评并肩出现在网页上时,网民会忠诚地“用鼠标投票”。换句话说,当众多致力于打造“主流媒体”的都市报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吸引着众人之时,党委机关报的评论感染力不能错失引导舆论的良机。在这个意见场上需要党委机关报发表真知灼见,发挥社论的旗帜作用。

第三,社论是否也应提出问题、有所突破。

要求评论必须紧跟最新时事而为。 “两会”的召开是举国上下的一件大事。 “两会”承担着商讨对策、解决问题的重任。中央领导已经明确表示,“两会”主要是找问题,提建议。作为党的机关报既要表成绩,扬信心,更要讲问题、发质疑、多批评、提建议,代表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分析重大问题,指出今后的任务和奋斗的方向。贴近群众,聚焦热点,这才能真正实现社论作为报纸的灵魂与旗帜的特殊作用,抢得舆论引导的先机。

在改进社论改革的前提下,我们同时也要关注时评的发展。近些年随着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进步,时评因为短小灵活而受到读者的喜爱,逐渐活跃起来。上至党中央机关报,下至都市报都能发现其踪迹。在“两会”评论中,时评大胆开议,即有对成绩的赞扬,也有对不足的批评和建议,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

随着今后“两会”议程的逐步公开,“两会”所讨论的提案、议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项事宜,涉及到经济、教育、医疗、社保、房地产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审议预算、订立法律更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即使平日涉猎广泛的评论员也未必能样样精通,从专业的角度对提案、议案的实体进行评价。若只依靠有限的评论员,时评的言论、观点便容易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从本次“两会”评论中就能够看出,报社评论员的文章较多从政治意义、制度建设以及决策程序的层面展开。而对于提案、议案的可行性、影响、优势、弊端论述更为透彻,更具说服力的往往是专家评论员的文章。

因此, “两会”的评论也应广开言路,扩大评论主体的范围,加强“来论”或专家个人专栏的比重,汲取各行各业的力量对议案和提案进行更深入的解释与论证。但实际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过多的专业用语也容易造成一般读者阅读困难的问题。因此,如何深入浅出,将理论化繁为简,让普通读者看得懂、想得通是对专家评论员提出的新的问题。

纵观今年“两会”评论,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1+1”、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中新网等媒体的评论都有了新的起色,我们期待明年更精彩。

注释:

①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最新修订),http://media.cnhubei.com/2009-01/05/cms715397article.shtml,2009-1-5 17:43:16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尚媛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媒学院新闻系教师)

猜你喜欢

评论员京报时评
“文本中的文本”:晚清时期新报中的京报
清朝传播政策的价值取向及评价
铁肩辣手乱世飘萍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打造地方广播的评论架构体系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