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09-04-26卢军羽

外语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英译展望古诗词

提 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单一范式到多种范式争鸣,从技巧探讨到理论构建的历程。展望未来,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应该以弘扬中国古典文化为己任,继续加强基础性研究,在各种范式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多元互补的古诗词英译理论体系。

关键词: 古诗词; 英译; 现状; 展望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2-0101-3

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Lu Jun-yu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333403,China)

In the last 30 year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had developed from mono-pattern to multi-pattern, translating skills discussion to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a further effort on the research of fundamental issu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and a mutual reference of different patterns, a multi-patterned and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will be accomplished.

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retrospect; prospect

1 引言

如果从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ague)的《诗经》英译本问世算起,中国古典

诗歌的英译已经走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时至日今,古诗词英译实践领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译者百家争鸣,译本争奇斗艳,很多古诗词作品的英译版本有十余种之多。然而,在古诗词英译实践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与此仅“一水之隔”的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景况如何呢?顾正阳对此早有思考,“那儿只有羌笛悠悠,似怨似诉,好不凄清冷淡”(顾正阳2004:418)。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将不利于古诗词英译作品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世界人民认识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的真实魅力。为更好地弘扬中国古典文化,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现状做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认识其中的成就与不足,明确今后古诗词英译理论和实践应该努力的方向。

2 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

2.1 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觉醒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当时文化上“欧洲中心主义”和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本土的翻译家大多数忙于西方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译入工作,汉语古诗词英译实践没有形成规模,其理论研究基本上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东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中西文化译介的不平衡现象,开始投入到古诗词英译和研究工作之中,人们的古诗词英译理论意识开始觉醒。

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者主要是翻译实践者,讨论的焦点在于两个问题:一是汉语古诗词应该由谁译;二是应该以什么形式来译。第一个问题的提出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但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大张旗鼓地讨论的必要,因为道理很简单:西方译者和中国译者各有所长,互为优劣势,他们中间都不乏成功的例子。西方学者更懂得读者心理,译文易于被西方读者所接受,但其劣势是容易受文化的羁绊,往往不能透彻理解汉诗的意蕴,误译时有发生;中国学者的劣势在于译语的地道性,但他们很少发生误译的情况,译文质量总的来说胜过前者(刘重德2000:1)。翻译具有多重目的,译者也应该多元化,关键在于他们之间应该相互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各自的翻译目的,因此,翁显良认为,“汉诗英译,未必不该由中国人来做”(翁显良1987:285)。

关于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应该采取什么形式,当时中外学者大致有三种观点:格律体、自由诗体和散文体。虽然现在人们的观点已经趋于一致,那就是:以诗译诗,努力做到神形兼备。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翁显良为代表的散文体译诗还是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一时间人们围绕着英译汉语古诗是应该努力做到神形兼备还是舍形求神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许渊冲和吴钧陶为代表的格律派主张译诗神形兼备。以翁显良和王守义为代表的散体派,主张只要能再现原诗的神韵,不必在乎译诗的形式。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者的观点尽管表面上看来针锋相对,但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把古诗词翻译看成一种艺术,在研究中借助诗学和文艺美学的某些概念,对古诗词英译进行直觉式的、经验式、点评式的研究。这种诗学范式的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在译学理论匮乏的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在同样依靠灵感和悟性的古诗词领域,给人不少启发。

2.2 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繁荣期

从20世纪80中期开始中国翻译研究先后经历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阶段,但古诗词英译理论没有明显经历这一更替过程。由于古诗词英译的特殊性,传统的诗学范式在这一领域具有天然优势,而新翻译理论的应用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各种翻译理论才在古诗词英译领域内找到了各自的适应点,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因此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首先,诗学范式的古诗词英译理论向纵深发展。大部分学者既不认同那种不分行的散文体译诗,也不赞成必须同时兼顾意、音、形三美的严谨格律派译诗观,而是采取一种折中的态度。如刘重德认为,用格律诗译格律诗,如能讲求格律,又无损原意,自属上乘,于必要时,在“韵体译法”行不通的具体情况下,也可以考虑改用散体来译,免得“因韵害义” (刘重德2000)。许渊冲的古诗词翻译理论有了新发展。许渊冲在《新世纪新译论》一文中提出“三之论”、“优势论”和“竞赛论”。通过这一新论,许先生大大提高了其理论的包容度,为构建“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打下了基础。不过,该理论提倡创造性译法,由此而产生的译文的“忠实性”遭到了质疑。

其次,西方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开始在古诗词英译领域得到应用,其中以奈达的理论如“功能对等”等影响最大。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基本上都属于“等值”翻译理论,强调语言的共性和语言转换的规律性,从理论上支持了诗的可译性和诗的形式的可移植性,极大地鼓舞了古诗词英译的热情和格律派译诗的信心。这也是这一时期古诗词英译实践空前活跃,以及散体派备受冷落而格律派相对流行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也被尝试着应用于古诗词英译研究。影响较大的是黄国文利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理论对古诗词英译问题的研究。他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分别从经验功能、逻辑功能、形式对等等方面对古诗词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汉语古诗词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古诗词英译的难处之一在于文化障碍。因此,90年代以后,古诗词英译的跨文化视角也受到广泛关注。

3 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各种路径的研究趋向系统化,开始构建各自的理论体系。2002年首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标志着中国古诗词英译界构建古诗词英译理论努力的开始。接着,2003、2004年第二、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相继召开,一批古诗词英译理论专著陆续出版,古诗词英译界迎来了理论构建的高潮。

长期以来,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主要是在诗学的框架下展开的,诗学路径的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最成熟,贡献也最大。2003年卓振英《汉诗英译论要》的出版是古诗词英译理论构建的第一次尝试。卓振英从汉诗英译的原则、方法、心理过程、评价体系、译者的素质等方面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诗词英译理论框架。许渊冲教授的古诗词英译理论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不断完善,形成了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较严密的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他在总结自己的理论时解释说,三美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化是方法论,三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卓振英和许渊冲的古诗词英译理论是近30年来诗学范式的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总结。这两个理论体系,一个(卓振英)侧重微观,另一个(许渊冲)长于宏观,相互补充,对古诗词英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语言学路径的古诗词英译理论构建也异常活跃。黄国文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一书中试图建立一个古诗词英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框架。这个框架利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理论从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结构、形式对等、引述、时态、人称等方面对古诗词英译问题进行了较科学而系统的研究,这一理论体系为古诗词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诗学路径所无法比拟的系统性和精确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理论体系远不及诗学范式的理论体系成熟,因为无论从作者的研究目的还是本书内容来看,它基本上是一个古诗词英译本批评的理论框架,没有为翻译实践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

此外,顾正阳、穆诗雄力图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构建古诗词英译的理论框架(顾正阳2006,穆诗雄2004)。这个理论框架将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从文本扩大到包括源文化、文本、译语文化、译者、目的语读者在内的诸多跨文化交际因素,为古诗词英译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4 问题和展望

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正如整个译学界目前深陷解构主义漩涡一样,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传统的神似与形似之争还远没有解决,各种范式内部固有的缺点没有得到克服等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首先,各种研究范式在发展完善自身的同时,应该相互借鉴,努力建立一个多元互补的古诗词英译理论体系。翻译具有多学科性,翻译理论的发展需要借鉴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很早就提出了多元互补的翻译理论构想,如辜正坤的“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论”( 辜正坤2003:338-354)。由前述可知,无论是诗学范式还是语言学范式的古诗词英译研究,都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那么,一种范式要想不断完善和成熟,就必须借鉴其他范式的某些理论或研究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建立一个多元互补的古诗词英译理论体系首先必须确立一个理论框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注意汉语古诗词语言的特殊性。汉语古诗词语言具有跳跃性、模糊性、音乐性等特点,而且讲究韵律、节拍和平仄,翻译中用语言学方法和理论来分析恐怕难以把握其实质,诗学的方法似乎更有用武之地。因此,有的学者主张这个理论框架应以诗学为纲,在微观层次辅之以语言学和文化研究模式以增强理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李林波2005:48-51),这种观点不无道理。

其次,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应该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增强理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尽量避免直觉式、经验式的空论。例如,主张英译汉语古诗词采用自由体的学者的论点之一是,与格律体相比,自由体在西方读者中具有更高的接受度。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以就此问题在英美读者中进行一次科学的调查,用事实说话,避免空泛的二元之争。同样,自由体攻击格律体“因韵害义”,那么这个观点如果成立的话,前提必须是英语语言或英诗与汉语语言或汉诗相比较难用韵——这也可以通过对英汉诗用韵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来证其真伪。而且这个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以揭示英汉诗在用韵率、用韵格式等方面的差别,从而为持“中间派”的译诗观的翻译实践者提供诸如应该押多少韵、用哪种押韵形式等方面的参考(否则,部分译文的质量就会因用韵的随意性而得不到保障)。在这方面,王宝童已经为我们作出了表率(王宝童1996:91-93),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再次,古诗词英译的意义在于弘扬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国古诗词英译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应该以弘扬中国古典文化为己任。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翻译策略,所以古诗词英译界首先应该弄清楚我们最需要弘扬的是什么:弘扬古诗词这一文学艺术?还是诗词中所承载的用典等文化内涵?抑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感人故事或蕴涵的深刻道理?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会出现不同的译诗观。笔者认为,汉语古诗词的特质在于她用那么精练含蓄的语言和对仗工整的形式来表达丰厚的意蕴,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美学享受。这种神形浑然一体的文学艺术才是世界文化所缺少的。向世界介绍汉语古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而译意是翻译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汉语古诗词的英译应该努力做到神形兼备。卓振英提出借形传神的概念(卓振英2002:54-60),很有远见。如何“借形传神”?我们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应该在这方面给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辜正坤.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理论探索[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顾正阳 卢军羽等. 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

李林波. 论诗歌翻译批评的语言学模式[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4).

刘重德. 漫话中诗英译[J]. 山东外语教学, 2000(1).

穆诗雄. 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M].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王宝童. 走民族化译诗之路[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3).

翁显良. 变相与变色[A]. 《中国翻译》编辑部,诗词翻译的艺术[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卓振英. 汉诗英译中的借形传神及变通[J]. 福建外语, 2002(1).

收稿日期:2008-08-22

【责任编辑 郑 丹】

猜你喜欢

英译展望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猜诗词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