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表达的认知语用解读
2009-04-26张克定
提 要:本文从认知和语用两个角度探讨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从认知上讲,空间关系是由人的能动识解赋予事物的。在空间关系三要素中,事物是基本的,是人的观察和认识的基础,而人则是赋予事物以空间关系的关键。空间关系至少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目的物,另一个是参照物,前者的空间方位以后者为参照而得以确定。目的物在认知上具有不确定性、可移动性和未知性,参照物在认知上则具有确定性、不动性和已知性。同一空间关系可以有一种或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从语用上讲,说话人在运用语言表达空间关系时,到底选择使用哪一种空间表达方式取决于其交际目的和语用意图。
关键词:空间关系; 空间表达; 认知; 语用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2-0033-4
A Pragma-cognitive Account of Spatial Expressions
Zhang Ke-d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The paper tries to account for spatial relations and their linguistic expressions from a pragma-cognitive point of view.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spatial relations are entrusted on objects by the active human construal.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spatial relations, O1and O2 are the basic elements, based on which humans make their cognitive observations, and humans are the key element that entrusts spatial relations on O1and O2. Spatial relations involve at least two objects, one of which is the located object and the other is the reference object. The spatial location of the former is specified in reference to the latter. Cognitively speaking, the located object is indeterminate, movable and new whereas the reference object is determinate, stable and given. Linguistically speaking, there may be one or more linguistic ways to express the same spatial relation. Therefore, pragmatically speaking, the expression used by the speaker in his communication will have to be based on his communicative purpose and his pragmatic intention.
Key words:spatial relations; linguistic expressions of space; cognition; pragmatics
1 引言
事物的存在与空间(space)和时间(time)紧密相关,一切事物都存在在时空中,“在时空中”就“把存在和时间、空间、具体性统一到一起,讲到存在必定有时空,也就是有限定的、有边界的。时空中的存在是可知的、可认识的,是科学知识的对象,原则上可以用科学的方式去认知和把握”(叶秀山 2006:66)。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有关理论,在简述空间和空间关系(spatial relations)的基础上,试对空间关系和空间语言表达(spatial expressions)作出认知解释和语用解释。
2 空间与空间关系
空间有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之分。自然空间是科学和哲学意义上的空间。作为一种客观实在,空间没有始终,没有边际,没有主体,也没有价值,永恒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空间即一般所谓的生存空间,是建立在人类对客观世界感知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空间,是人类主体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形式,具有超自然性。空间的价值在于其社会性,而社会化的空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依据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空间的社会性无疑导源于人类的感知能力(王建军 2003:60)。因此,社会空间是“有开端的,也是有终结的”(赵纯昌 1995),是人类在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的属性及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和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结果。由此可以认为,“空间是人类认知系统和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因为每个人都必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意识到自身的空间方位”(Kry-Kastovsky 1996)。下文所说的空间即指社会空间,简称为空间。
所谓空间关系,是两个或多个客观事物(objects)在空间中所显现的关系,而这种空间关系离不开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因此,空间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在空间中的方位、存现或运动状态的能动认知的结果。这样,空间关系要有3个要素构成:事物1(记作O1)、事物2(记作O2)和O1与O2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观察者(viewer)——人。Langacker把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的人看作概念化者(conceptualizer,记作C)(Langacker 1993),如图1所示:
图1表明了空间关系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虚线表示O1和O2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实线箭头表示C对O1和O2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识解。需要说明的是,O1和O2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二者之间的空间关系需要C对其识解,而且C的识解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本身就是主观的。例如,若O1为一座房屋,O2为一座教堂,二者相邻且处在一条线上,那么,当C观察和识解两者的空间关系时,既可以将其识解为相邻关系,如例①a和①b,也可以将其识解为方位关系,如例②a和②b。
① a. The house is near the church.
b. The church is near the house.
② a. The house is on the right of the church.
b. The church is on the left of the house.
C对O1和O2之间空间关系识解的主观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就充分说明,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其他关系)则是人通过观察、识解而赋予事物的,因此,在空间关系三要素中,事物是基本的,是人的观察和认识的基础,而人则是赋予事物以空间关系的关键,因为离开了人的能动认知,事物则仅仅是存在而已。
Lakoff和Johnson认为,空间关系概念(spatial-relations concepts)是人类概念系统中的核心概念,可以说明空间对人类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空间关系概念可以勾画出空间形式(spatial form)的特点,并可确定空间推理(spatial inference)。然而,空间概念并不像客观事物那样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人们也不能像看见具体事物那样看见空间关系。譬如,人们并不能看见“远近”(nearness and farness)的概念,而只能看见事物位于何处,只是以某一事物为界标(landmark)把“远近”的属性特征赋予事物(Lakoff and Johnson 1999:30)。因此,空间关系并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而是由人类的主观识解而赋予事物的。
3 空间关系的语言表达
客观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依据两者之间所具有的空间性质,大体上可以区分为空间方位关系、空间移动关系和空间存现关系。这些空间关系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空间方位关系属于静态空间关系,人们在表达这种空间关系时,既可以以方向(direction)为基准,来判断两个事物的空间关系,如例①,也可以以位置(location)为基准来判断两个事物的空间关系,如例②。空间移动关系是动态的,人们在表达这种动态空间关系时,以某一事物为基准确定另一事物的运动状态,如例③-④。
① Japan is to the east of China.
② Your cup is on the table.
③ The kids ran all the way to the station.
④ She went out of her room.
空间存现关系可分为空间存在关系和空间隐现关系。前者属于静态空间关系,人们在表达这种空间关系时,以某一事物为基准来判断另一事物的存在状态,如例⑤-⑥。后者属于动态空间关系,人们在表达这种空间关系时,以某一事物为基准来判断另一事物的出现或消逝情况,如⑦-⑧。
⑤ There is a bike near the house.
⑥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lecture hall.
⑦ There came into the room a group of inspectors.
⑧ One by one during the day the vessels left until finally there disappeared our own ship over the horizon.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空间关系,至少都要涉及到两个事物。在运用语言表达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时,人们一般都要采用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以上各例中具有空间意义的介词(如into, near, on, over, to)与用作空间参照的事物构成空间框架。以上例子所体现出的各类构式则说明了某一事物在这一空间框架中的方位、移动、存在或隐现状态。
4 空间语言表达的认知解读
人类主观识解的空间关系有其自身的内在结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人们在确定这两个事物的空间关系时,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为参照来确定另一事物的空间位置,因为人们“在指出某一东西或处所的位置时经常要有个定方位的参考点”(廖秋忠 1992:3)。那么,用作参照的事物可以叫做“参照物”(reference object),根据参照物确定下来的事物则可叫做“目的物”(located object)。参照物与具有空间意义的词语(如英语中的in, on, between等空间介词)一起构成空间参照框架(spatial frames of reference)(Levinson 2003:24-56),空间参照框架实际上是一种有界空间域(a bounded region in space)(Clausner and Croft 1999)。例如:
① Sam is in the park.
② Jay is between Kate and Lisa.
这两例表达的都是空间方位关系。在例①中,the park为参照物,与空间介词in一起构成空间参照框架,说明目的物Sam处于in和the park所构成的有界空间域之中。在例②中,空间介词between与Kate和Lisa一起构成空间参照框架,说明目的物Jay处于其间。
正如上文所说,空间移动关系是一种动态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中的空间参照框架为起点—路径—终点(source-path-goal)框架(Lakoff and Johnson 1999:32-34),说明的是某一目的物从起点开始,沿着或经过某一路径移动到终点的动态运动过程。例如:
③ The apple fell from the tree into the grass.
在此例中,the apple为目的物,目的物在树冠中的位置为起点,从树冠到地面的距离为路径,草丛为终点,由此构成起点—路径—终点的空间参照框架,这是由介词from和into体现出来的。此例描写了目的物the apple从其在树冠中的位置(即起点)开始下落,经过树冠到地面这一路径,落入草丛这一终点的移动过程(Dirven and Verspoor 2004:84)。
在空间存现关系中,存在物或呈现/消逝物为目的物,标明目的物所存在或呈现/消逝的事物为参照物,与空间介词一起构成空间参照框架,说明目的物存在或呈现于某一空间,或者是目的物从某一空间中消逝。例如:
④ There is a cat at the door.
⑤ There appeared a cat at the door.
⑥ Slowly there disappeared our cat from the door.
例④体现的是空间存在关系,其中,a cat为目的物,the door为参照物,与介词at一起构成空间参照框架,说明a cat存在于at the door这一有界空间域里;例⑤为空间呈现关系,说明目的物a cat原本不在参照物the door的范围之内,而是从另外的空间进入the door这一空间范围之内的;例⑥为空间消逝关系,说明目的物our cat原来处于the door这一空间范围之内,尔后从这一空间参照框架中逐渐消逝。
由以上分析可知,空间关系中的目的物和参照物具有不同的认知属性。相对而言,目的物在认知上具有不确定性、可移动性、未知性等;而参照物在认知上则具有确定性、不动性、已知性等。人们正是以此为根据运用语言来表达空间关系的。所以,下列各组例子中的a句是可以接受的空间表达式,b句则是不可接受的空间表达式。
⑦ a.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
b. *The table is under the book.
⑧ a. The car ran into the garage.
b. *The garage ran into the car.
⑨ a. There is a desert in Northern Africa.
b. *There is Northern Africa in the desert.
5 空间语言表达的语用解读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对空间关系的语言表达与其语用意图密切相关。一般来讲,空间关系中的目的物是说话人要确定其空间位置的对象,也就是说话人要着意强调的对象,即注意的焦点,而参照物则是说话人用以确定目的物的空间位置的参照对象,即衬托部分。因此,目的物具有凸显性(prominence)和新信息性(newness),参照物具有背景性(grounding)和已知性(givenness)。在运用语言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时,说话人往往以参照物为衬托来突出强调目的物。譬如,在上一节的例⑦a这一空间方位关系表达式中,目的物the book是说话人要着意凸显的对象,其空间位置以the table为参照而得以确定。在上一节的例⑨a这一空间存在关系表达式中,存在物a desert为说话人要着意凸显的对象,Northern Africa是其存在的空间域。故,the book和a desert均为说话人的注意焦点和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
在运用语言表达空间关系的过程中,说话人不仅要依据其认知体验来判断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而且要依据其语用意图来选择目的物和参照物。如果空间关系中的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认知属性,均既可以用作目的物,又可以用作参照物,那么,说话人就可根据其语用意图做出选择。例如:
① a. The house is near the castle.
b. The castle is near the house.
这两个表达式表达的是同一种空间关系,即the house 和the castle 之间的空间方位关系,但是,两者的语用功能是不同的。在①a中,说话人以the castle为参照物来确定目的物the house的空间位置,其注意的焦点为后者,而非前者。也就是说,the house才是说话人所要意欲突出的焦点。①b的情况与①a则正好相反。
另外,在同一空间关系中,即使所涉及到的两个物体具有不同的认知属性,即一个物体只能充当目的物,另一个物体只能充当参照物,说话人仍可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式来进行表达。这就是说,同一空间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
② a. A nervous calico cat sat on the table.
b. On the table sat a nervous calico cat.
c. There sat a nervous calico cat on the table.
d. There sat on the table a nervous calico cat.
e. On the table there sat a nervous calico cat.
在②a-②e这几个表达式中,a nervous calico cat和the table具有不同的认知属性,前者具有不确定性、可移动性和未知性,后者具有确定性、不动性和已知性。无论在哪个表达式中,前者都是目的物,都是说话人要凸显的对象,后者是参照物,是说话人用以凸显前者的衬托。但是,这几个表达式有着不同的语用功能,因而可用于不同的语境。所以,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会要求说话人选择使用某一特定的表达方式。例如:
③ He looked around, and not far off, behind a clump of bushes, rose a thin column of smoke. He put the diamond in the pocket, and walked towards the smoke. Soon he saw a queer little hut, and [1]at the door, upon the ground, sat a man without any legs. [2]In front of him was a fire, and [3]over the fire was a spit, and [4]on the spit was a young kid roasting.
在③中,[1]-[4]这几个空间语言表达式均为倒装句式,位于句首的介词短语均为从上文可以推知的已知信息,为引出将要出现的目的物这样的新信息提供了空间参照框架。说话人之所以没有使用与其相对应的基本语序表达式,是因为“倒装句式是一种语用理据性很强的信息编排手段(information-packaging device),在语篇信息编码过程中起着调整信息结构,保持语篇信息流畅通的作用”(张克定 2002)。这就说明,同一空间关系的不同语言表达式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到底使用哪一种表达式要根据说话人的交际目的和语用意图来决定。
6 结束语
以上讨论在简述空间和空间关系的基础上,从认知和语用两个角度探讨了空间语言表达问题。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空间关系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物,而是由人的能动识解赋予事物的。空间关系至少涉及两个物体,其中一个物体为目的物,另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前者的空间方位以后者为参照而得以确定。一般来讲,目的物在认知上具有不确定性、可移动性和未知性,参照物在认知上则具有确定性、不动性和已知性。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同一空间关系可以有一种或多种表达方式,每种空间语言表达式又有着各自的语用功能。因此,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到底使用哪种空间表达式要依据其交际目的和语用意图而定。
参考文献
李洪儒. 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二[J]. 外语学刊, 2006(2).
廖秋忠. 廖秋忠文集[C].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王建军. 汉语存在句的历时研究[M]. 天津: 天津古藉出版社, 2003.
叶秀山. 哲学要义[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张克定. 倒装句的语用理据[J]. 外语学刊, 2002(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Z].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Clausner, T. C. andCroft, W. Domains and Image Schema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9(1).
Cummings, L. Pragmatics: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5.
Dirven R. andVerspoor, M. 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
Huang, Yan. Pragmatic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Kryk-Kastovsky, Barbara. The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Cultural Variables of Conceptualization of Space [A]. In Pütz, Martin and René Dirven (eds.). The Construal of Space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6.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Langacker, Ronald W. 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1).
Levinson, S. C. 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Divers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收稿日期:2008-11-15
【责任编辑 王松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