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说到电影

2009-04-26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外化

王 莉

[摘要]电影《庭院里的女人》是根据美籍女作家赛珍珠的长篇小说《群芳亭》(Pavilion of Women)改编而成。该片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南方大户人家内部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情感纠葛,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女性的情感生存状态。而本文则试图从对原著和影片的解读中,寻求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的女性情感自省。

[关键词]《庭院里的女人》;女性电影;意识觉醒;外化

之所以称之为女性意识的外化,是因为我认为这种意识一直都蛰伏在吴太太的心中,并没有沉寂。她在用一种符合这个社会规范的手段一点点地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然而她最终突破了这种规范,获得了重生。

一、 对于封建传统婚姻乃至宗族关系的文化自省

封建的传统婚姻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外化的一夫多妻制上,更来自夫妻关系中地位的不平等。

《庭》中的吴太太是典型的中国南方大户人家的女性。她平日里张罗佣人,管理家产,受到了周遭亲朋(包括她的丈夫)的敬重。她的丈夫吴先生体面潇洒,是不愁吃穿的老爷,而实际上却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他无能、懦弱而自私。当吴太太看望难产的康太太而在寿宴上晚归时,吴先生像失去主心骨般手足无措;当宾朋在寿宴上用姨太太的话题来玩笑吴先生时,他紧张地看着吴太太的反应,又悄悄试探母亲的态度;甚而在传教士安德鲁同他的学生们(凤慕、吴太太、秋明)谈论爱情这种在吴家不合时宜的话题,当他意识到安德鲁同吴太太的某种情愫时,他也只敢用满嘴酒气的自嘲来宣泄他的不平和不满。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以完美形象出现的女性在这样的一个丈夫面前,关上门来,却仍只是个不折不扣的仆人。她小心翼翼地满足着他的全部欲望,做着他要她做的一切。但她从未得到过丈夫的尊重,领受过同等的待遇。她永远都是丈夫的性奴隶,泄欲的工具。她只能蜷缩起自尊曲意奉承他,迎合他。而她的丈夫则毫无羞耻感地享受着这个女人带给他的一切——青春、身体和无条件的服从。他不明白也不觉得有必要回应、温存、了解他的妻子。这是这种和睦婚姻表面下最深切的痛,没有沟通、没有怜惜,只有索取,如此而已。

二、 来自文明女性内心的挣扎与抗争

如果说《花样年华》是把三十岁女性的无奈与美丽演给我们看,《庭》则是要展现给我们一个旧中国宗法社会压制下的四十岁女性的内心世界。

四十岁的女人是怎样的?年近四十的吴太太“依旧是线条温婉的鸭蛋形双颊和下颚,依然是珍珠般洁白细腻的皮肤,……可是眼中的神情,与十六岁时坐在这面镜子前时相去甚远,……”[1](P12)这样的女性,岁月并没有埋没她的美丽,反倒是增添了几许从容与优雅的风味,在她的心里渴望着来自丈夫的理解、包容与呵护,渴望着用情感的爱抚来塞满内心的孤寂。可是,这一切她都得不到。她从此厌倦了二十四年来毫无情感地为别人而活的生活。她是一个懂得自己需要并明白如何为自己争取的女人。她为丈夫纳了妾从而把自己从妻子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但由此,她也牺牲了另一个年轻女孩的幸福。这个隐私让安德鲁窥穿了,他要她放了秋明。此时的她是那样的痛苦和无助,这不仅仅意味着给一个年轻女孩追求幸福的权力,更意味着她苦心得到的自由没了,她又得回到婚姻关系的漩流中去,重新沦为丈夫的性奴仆。这种抉择是困难的,如果她从没有呼吸过自由的味道,她不会如此痛苦;但总有一天她知道得太多了,就绝不会屈从地去承受黑暗。最终的结果,她放了秋明。

当她和安德鲁之间发生了称之为爱情的东西时,“当安德鲁捧着她的脸,像捧着一件名贵的瓷器、一件娇嫩的花瓣那样小心地呵护着、轻柔地爱抚着、热烈地亲吻着的时候,她多年受压抑的委屈、幽怨迅即升起,塞满胸腔、喷薄而出,化为嚎啕悲鸣……这是亘古以来蜷伏在东方情爱岩层下女性的悲鸣,带着千百年来被压抑扭曲的悲愤。她全身心地感谢安德鲁!是安德鲁使她意识到她原来那么高贵、美丽,值得一个男人这般去宠爱!”[2](P221)

后来,安德鲁死了,她把爱化作一种信仰的力量,她脱离了家庭和宗族的束缚,承担起照顾孤儿的责任,继续着爱人未尽的事业。

是的,自由,她仿佛感觉到了,自己的灵魂和安德鲁偎依在一起,飞翔在空中,那么自由……

三、 传教士的力量

美国传教士作为“英雄救美”的形象出现,有着石破天惊的震撼力。他的唯美形象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有着现代文化意识的外国男人,更在于他是黑暗中吴太太摆脱厌倦生活,通向渴望世界的一盏明灯。在作品中,他的形象被提升了,象征着一个女人的所有向往与梦想(不仅仅包含爱情),这是振奋一个女人用她所有的的勇气与智慧去冲破封建社会的力量。然而,爱情决不仅仅是爱情,当你坐着爱情这条船飘扬过海时,船还是船,不是坐在船上的人。浪漫的爱情只是帮助渡向彼岸的工具,没有传教士安德鲁,爱莲(吴太太)不可能到达彼岸。但安德鲁又不是目的地,她最终还是要找到自我。所以在《庭》的结局中,安德鲁作为一个英雄的形象死去了,但又在爱莲的世界里获得永生。

最后,对传教士安德鲁的评价,摘抄了《北京日报》记者所写的,“从没有见过的事物不都是洪水猛兽,司空见惯的东西照样会有寒伧和猥琐,不同的是国籍,相同的是爱,不同的是肤色,相同的是梦。无梦的人生和无梦的电影一样,枯燥乏味。从没有见过的传教士是最好的传教士,在《庭》中。”[3](P263)

四、年轻一代的挣扎与选择

凤慕与秋明是作为在庭院中生活的年轻一代出现的。所不同的是凤慕是一个从小生长在封建家长制度下却带有反叛思想和共产主义信仰的青年,秋明是一个被家人遗弃、后被卖进吴家充作二房的姨太太。两颗年轻的心在这样的家庭中畸形却自然地贴近、结合。秋明从一个只知填饱肚子的女孩逐渐变成一个敢于反抗的,有一些进步思想的青年。当然,这种反抗与思索比起主人公爱莲来要单薄浅显许多。她最终随着她的爱人凤慕加入了新四军的队伍,成了最先从封建家庭牢笼里解放出来的一批青年。这样的身世,这样的选择似乎非常贴切于那个时代。

五、庭院里的女人真的走出来了吗?

——对当今女性地位的反省与再认识

西方的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地搞了那么多年,有些激进,也有些可笑。诚然,她们的态度是严肃的,然而我们对待早期女权运动的组织方式却只能满怀担忧。

东方特别是中国女性的解放也是好几十年的事儿了。然而在这个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年代里妇女的内心真正走出了那几千年封建的禁锢了吗?多少年来女性始终作为第二性存在于这个社会。虽然男权、夫权思想淡漠了很多,(在这个社会里,甚至被看作不光彩的名词)但在相当多的中国家庭里,妇女所承受的家务劳动依然是巨大的。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画面,周末的早晨,先生因为晚归而呼呼大睡,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性则得早起,做好早饭,料理家务,叫醒孩子。诚然这已不是当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但在我父母这样四十多岁的中年夫妻中,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确。当然这只能算是表面的理解,但四十岁的女人确实会产生一种由年龄和阅历而带来的危机感。当她们劳碌半生后她们会思索“究竟为谁而活”这样的问题。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女性通常会产生很多困惑,包括对她日夜相处的丈夫的陌生感,对辛苦操持家庭的厌倦感,对她事业是否成功的怀疑感等。四十岁的母亲从未像这样渴望沟通,渴望安抚;然而人到中年的男性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有着数不完的应酬和牌局,他们的冷落是无意的,但更确切说,即便他们注意到,也早已失却了男孩时的勇敢与浪漫,肩顶着事业带来的压力,他们无法也无力走进妻子的内心。所以,女人四十,表面看是一种夫荣子贵的风光,其后,却隐藏着个体深深的落寞与无奈。

也许对大多数中年女性而言,她们对家庭做出的牺牲使她们最终没能走出那个庭院,一如庭院深处绽放的幽兰。

注释:

[1]原著:赛珍珠、编剧:罗燕 Paul R.Collins.庭院里的女人[I].现代出版社,2001.

[2]原著:赛珍珠、编剧:罗燕 Paul R.Collins.庭院里的女人[I].现代出版社,2001.

[3]彭俐:从没有见过的洋教士,转摘自原著:赛珍珠,编剧:罗燕 Paul R.Collins.庭院里的女人[I].现代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莉(1981—),女,山西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理论与电视栏目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外化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汉语外化现象探微
人类群星闪耀时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河南新乡推进“德润新乡”建设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