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2009-04-24林保健
林保健
一所学校能否经起风雨的洗礼,能否经起挫折的考验,关键在于这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否有力。如果学校领导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着力发展学校的文化内涵,用文化来凝聚人心,用文化来激励斗志,用文化来张扬个性,用文化来提高品位,那么这所学校就能经得起考验,就能快速发展。
学校文化不仅仅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仅是墙上的标语口号,更应该是蕴含于学校师生思想行为中的观念意识、评价标准、处事原则、价值取向;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对师生的思维行为方式都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的无形力量。
作为一所普通高中,我们学校没有优良的办学条件和良好的生源,同时,由于县里高中教育结构调整和对重点高中的扶持,我们先后经历了分校的阵痛和成熟教师大量流失的严峻考验。如果没有一种内在文化力量的支撑,我们学校很可能会一蹶不振,衰落下去。但是我们学校的教师在严峻的考验面前,靠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的激励,硬是昂起了头颅,挺起了腰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促进了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弘扬学校文化是校长治校的首要任务。针对我们这样办学条件落后、生源基础薄弱的学校,最为可怕的就是和重点学校比条件,比生源。因为这样比,我们只能越比越灰心,越比越失望;这样比,我们就是再消极,再懈怠,再不努力也有了借口;这样比,只能使学校更加倒退,最后把学校比垮。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一种精神,把老师们的思想从讲条件、讲生源的误区中拉出来。因为,我们再苛求条件,条件永远也不可能赶上优质高中;再苛求生源,生源永远也不会比优质高中有优势。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讲条件,不论生源,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立足现实,顽强拼搏”,在现有的基础上把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赢得社会的支持和信赖,才可能逐渐走出困境,提升学校品位。因此,我们要求老师们在总结教学工作、交流教学经验的时候,谁都不能说学生基础怎样差,素质怎样低,只能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差距,研究自己如何改进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强调,在一定阶段内,老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不能改变的,所面对的教学条件也不会有很大变化,能够改变的就是老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如果谁老是在办学条件和学生基础上发牢骚,就是给自己、给别人消极的心理暗示,那么他就是败坏自己,败坏别人,败坏学校。学校长期坚持这样的舆论导向,一个积极昂扬的口号就会变成一种观念意识,变成融入教师心灵深处,激励大家奋发向上,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学校精神。这种学校精神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
正确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长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思想,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学校确定的办学思想是:德育为首,全面育人,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宗旨,依法治校,规范管理,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学生,为新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后备人才。它的核心语句就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之所以这样表述,是因为我们知道实施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的根本大计;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接受高中教育考上好的大学,这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迫切愿望。我们的学校教育既要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精神,又要满足学生家长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心理需求,就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不能有所偏废。因此,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高考竞争能力,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
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充实丰富。十年来,我们学校根据自身的客观实际,在确立了学校精神和办学思想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营造良好校风、发挥“熔炉效应”的工作思路;整体创优捆绑考核的教学管理措施;用老师的信心唤起学生的信心,用老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老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老师的规范培育学生的规范的教师工作要求;不重学历重能力,不看文凭看水平,不讲苦劳讲功劳,不论出力论成绩的教师评价原则;培育英才、振兴民族、成就自我的教师职业理念;看淡分数,看淡名次,强调自我完善,强调刻苦努力的学生思想导向;发展内涵,打造品牌,创建精品学校的奋斗目标;强力推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的学校发展战略,等等。这些文化内涵通过不断地强化,已经成为全体教师自觉接受、认同和维护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成为约束教师言行、引导教师教育行为的工作准则,成为激发教师努力工作、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栏责编 刘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