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学合作教育中的教学运行管理
2009-04-24王梅雾
王梅雾
[摘要]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综合利用并合理配置两个教学主体教育资源,服务于教学各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组织管理行为。受种种原因影响,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运行管理面临着众多问题与困难,因此,创新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运行管理是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运行管理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产学合作,教学运行管理,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2-0044-03
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包括课堂教学(包括实习、实验教学)的管理和以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两个重点。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有着不同的教育教学规律,对教学运行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产学合作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定位教学管理、如何开展教学运行管理以保证产学合作教育的效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产学合作教育中教学运行管理的新要求
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1]。本质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2]。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多元性,使这一模式运行较之传统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新的特点。
教学运行管理始于专业教学计划,产学合作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企业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首先要求在专业设置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就要充分利用学校与合作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智慧。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与行业标准的引入程度往往是高校管理者难以单独胜任的,校企共同开发与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使专业教学计划体现行业发展的要求,形成能主动适应社会的专业群。
产学合作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一般分为学科基础和实际应用两部分,二者是非主从意义上的平台建设与应用培养关系,两部分教学内容是互相融合、相互嵌入的[3]。这要求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相互贯穿,相互交叉进行,而不像传统教学中的 “先理论后实践,多理论少实践,重理论轻实践”。这使得教学运行管理比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教学管理复杂,要根据应用性教育的特点,针对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做出不同的教学安排。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籍管理、考核评价和质量监控等教学运行管理环节,都会因育人环境和育人主体的多元性、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叉性而呈现出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教学运行管理的差异性。既要协调校内教学资源间的关系,又要协调好与合作企业间的关系。
与传统高等教育的悠久历史和成熟的理论体系相比,应用性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都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一方面合作教育的规律尚不明确,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直接面向技术与职业,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区域、行业经济的发展等,都必将引起原本已非常复杂的教学运行体系的反应。所以,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及时获取和处理信息,把握变化与教学运行间的本质联系,使教学工作稳定运行。
2产学合作教育中教学运行管理的困难
传统高等院校研究型或教学型的定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讲演成为中国高校较为通行的教学模式,直到近年,一场席卷全国的依托行业举办的中专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升格浪潮才逐渐改变了这一传统。由中专升格来的高职和由高专升格来的本科院校,在定位于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同时,积极研究和实践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在我国,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和原则上,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学习和研讨产学合作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时间却不长,理论准备的不足和实践探索的欠缺,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这一教育模式的理解与认同,更直接导致教育运行管理的困境重重。
首先,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与意义认识不充分。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鼓舞下,尽管高等教育界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推介,许多高校甚至制订了产学合作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有不少管理人员和教师对产学合作教育缺乏主动性,接触社会和生产实际的热情不高。专业调研少或流于形式导致教学计划不能反映技术与职业的实际要求,对育人主体认识的不全面致使结合生产实际的教研活动开展不够,对合作企业教学环境的忽视加重了学生实践环节的管理困难。
其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不强。升格与随之而来的扩招使应用性高等教育中,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研究型或教学型高校,在接受从学校到学校的传统教育中几乎没有职业与技术方面的经历,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很弱。“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正在影响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效果,并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再次,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软化。受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普遍不够完备,学生的仿真实训受到制约。合作企业在技术秘密的保护、产品质量的保障、生产秩序的维持和生产安全的责任等方面顾虑重重,学生在校外的实践实训受到很多限制,难以得到工程与产品技术方面的训练。同时,学生在企业参加集中实践实训期间,由于其任课教师承担了校内其他教学任务,不能同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教学管理;而企业往往以学徒的身份将学生分开实训,既没有专门的教学管理队伍,也没有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由此导致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效率较低。
最后,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困难。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深度结合方面,教学管理存在滞后现象,校内没有形成有效的校系两级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学校与合作企业间的教学信息和教学管理信息的交流就更少。校内理论教学期间的信息向企业几乎没有反馈,企业实践教学期间的信息向学校反馈的也很少,两个育人环境的信息隔阂直接导致教学管理特别是教学计划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处于被动状态。即便是合作形式比较稳定的“订单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评价都难以考虑到两个育人主体的意见,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
3创新:解决产学合作教育中教学管理问 题的对策
产学合作教育包括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两个方面,是在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合作的条件下,师生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多极互动、多极协调发展,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办学和教育模式。在产与学的关系中,“产”是基础,“学”通过“产” 联系社会;“学”是核心,“产”是“学”的应用与巩固。因此,要根据产学合作教育两个育人环境和两个育人主体的本质特征进行教学运行管理。
其一,制度创新是理念创新的现实化,又为实践创新提供条件,教学运行制度是有效管理的管理保障。因此,要重视教学运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注意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等现代教育思想。吸收企业人员加入学校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通过深入调研和论证以保证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既适应教学规律又适应生产规律的基本要求,既适应学校教学环境又适应企业实践环境的现实。在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中,将教学运行管理的权限下移至系级单位,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各系级单位根据专业与合作企业的特殊性,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教学运行各环节的操作性更强的次级管理制度。
其二,信息是管理系统中各工作环节和管理层次互相沟通、联络的纽带和桥梁,加强教学运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互通,是确保产学合作教育顺利推行的重要手段。学校通过系级教学管理单位、企业通过班组分别建立教学联络制度和教学信息员制度。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督导,及时掌握理论教学的状况;教学也参与企业实践,充分了解基础教学的效果。合作教育所涉教学资源多、影响因素杂,原有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和教学资源的管理办法难以适应,在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推进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其三,通过合作建设课程与合作建设专业,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性高等教育的培养任务决定了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搞好产学合作教育的关键。课程与专业建设都有赖于良好的师资,校企双方合作建设课程与专业,学校通过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生产技术服务,培养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企业通过选派技术专家参加学校教学和实践指导培养“双师型”教师,最终由企业组织双方教师探索技术改造并享有成果。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企业在生产秩序和技术秘密方面的担忧,又是企业强化了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机。
其四,教学运行系统的非封闭性,增大了运行过程管理的复杂性,维护教学运行的稳定与协调,就离不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在遵循教学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校企双方的教学检查,集中进行教学质量目标测量。强化过程管理及实效性评价,在坚持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管理活动的原则下,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控,保证各环节的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要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适应合作企业的生产管理规律,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校系两级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和校企教学信息经常性交流的基础上,客观评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更要综合评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程度和适应性。
以产学合作模式进行的应用性高等教育的终极使命和目标是服务于学生,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只是学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手段,因此,合作教育的主导仍然是学校,它对教学运行各环节的开展起着主要作用。学校在教学运行与企业交叉的环节中,在指导合作企业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形成针对性极强的区别管理制度与习惯。在理顺多极关系、明确共同目标、共享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良性互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产学双方共同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双华,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124-126.
2 张炼.开展与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之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2,(4):54-56.
3 王洪,高林,杨冰.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J].教育与职业,2006,(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