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植树问题的灵魂
2009-04-24张秀清
张秀清
一、初步感知规律
听写:圆、三角形、圆、三角形、圆、三角形。
师:这里有几个圆、几个三角形?圆与三角形的个数怎么样?接下去会画吗?(学生接着画)
师:怎么不画了?能画完吗?怎么办?
生:用“……”表示。
师:谁来解释一下“……”的意思?
生1:“……”表示有很多很多,画不完。
师:圆有多少个?三角形有多少个?
生:圆有无数个,三角形有无数个。
师:圆和三角形哪个多?
生:一样多。
师:为什么?
生2:都是无数个,所以一样多。
生3:圆和三角形是一组,所以圆和三角形一样多。
师:谁上来一组一组地画出来?(生画略)
师:圆和三角形是对应的,圆和三角形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圆中间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中间一个圆,发现圆和三角形是一一对应、间隔排列的,所以圆与三角形一样多)
师:我接着再画一个圆,圆和三角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原来一样多,现在圆比三角形多了一个。
师:用“对应”二字会说吗?
生4:圆和三角形原来是对应的,现在多了一个。
……
学生理解了间隔排列、一一对应后,再添加一个圆,在这种排列下,添加的圆没有对应的三角形,让学生感受到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植树问题中,如果两端都种树,树和间隔的对应关系就是上面三角形与圆的对应关系。
二、加深认识规律
出示例题(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网、手帕与夹子图)
师:图中有哪些物体是间隔排列的?兔子与蘑菇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用“对应”二字说一说)
……
师:用圆代替柱子,用三角形代替网。
多媒体演示把三幅图合并成一幅图,如下:
○△○△○△……○△○△○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什么?
生1:圆和三角形是一一对应的,圆的个数比三角形多一个。
多媒体演示把最后的圆去掉,变为下图:
○△○△○△……○△○△
师:现在呢?
生2:圆和三角形是一一对应的,圆的个数和三角形一样多。
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间隔排列的问题?
(学生举例,如会场坐椅的扶手、电灯等等)
师: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生答略)
师:教室里男女同学的座位也有间隔排列的情况。每两个男生之间插一个女生,插了几个女生?(3个)
多媒体出示○●○●○●○,然后变成了弧形,如右图。
师:现在男生几个?(4个)女生几个?(3个)
多媒体把弧形变成圆形,如右图。
师:现在几个男生?(4个)几个女生?(3个)
最后多媒体动态显示在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如右图。(男生和女生同样多了)
这由“开”到“合”的过程,设计得实在太妙了!贲老师利用图形的变形,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物体“开”“合”不同排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感悟: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学生做“植树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错。
原因一:对“间隔”的含义理解不深刻。人教版教材没有“间隔排列”这样一节教学内容。二、三年级的“找规律”主要让学生感受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和有序思考的学习方法,到四年级教学“植树问题”时才出现“间隔”一词。一般教师对“间隔”一词的含义,教学时间花的较少,学生对“间隔”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两点之间的一段距离”的认识上。苏教版教材专门安排了“间隔排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间隔”的本质。贲友林老师精彩的教学设计,更是把“间隔排列”和“植树问题”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原因二:我们以往总是把“植树问题”分成三类教学,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找到规律:两端都种树,棵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一端种一端不种或封闭的时候,棵数=间隔数。这样教学,实际上是人为地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了,不但加重了学生记忆的负担,而且还容易混淆。
贲友林老师用对应的数学思想统领整节课,紧紧抓住间隔问题的本质就是对应问题进行教学。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实质上就是间隔排列的不同情况,因此植树问题的本质也是对应问题。当树和间隔一一对应,这时棵数与间隔数一样多;当树和间隔一一对应,最后还多出了一棵树,这时棵数就比间隔数多一;当间隔和树一一对应,最后树没有了,而间隔还有一个,这时树比间隔少一。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也是对应问题,此时棵数和间隔数正好一一对应。至于对应时“一对多”的情况,笔者认为,只要“一对一”理解透彻了,“一对多”只是举一反三的事情,不难理解。
总之,用对应思想统领植树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就不必再分类型记规律,植树问题就不再那么难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