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不妨换一条路走
2009-04-23马洪芳
马洪芳
作文难,难作文,不少学生谈作色变。每逢星期二写作文,学生称之为“黑色星期二”。教师更是无计可施。一筹莫展。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有教师想出了这样的“高招”——让学生背作文,各自背诵的只要不雷同就行了。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也是教师教学的失败。《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试问,成天呆在教室里应付一大堆作业的学生如何写得好作文?他们如同井底之蛙,孤陋寡闻。作文中,遣词造句干枯乏味,题材内容屡见不鲜,谋篇布局毫无创意。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佳作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勤于汲取,丰富积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聪明的学生若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因此,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勤于积累,为写好作文提供底蕴。笔者在班上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厚厚的硬面册,可称之为“采蜜本”,用于摘抄平时看到的好词佳句。开学初,鼓励学生买书,买各种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当然也要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同时向他们推荐几本名著,如《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利用自习课、午休课时间和学生一起看书。自己的书看完了,同学之间再相互交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看书的同时,要求他们将看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个比喻句都可作为涉猎的对象。
当然,只靠学生自己积累还不够,毕竟学生水平差异大,能力有限。因此,笔者在课堂上总不忘积累几个成语,几句古诗让学生摘抄在“采蜜本”上。
渐渐地,学生的“采蜜本”内容丰富了,精彩了。甚至有同学还配上几幅五颜六色的插图。告诉学生,这本“采蜜本”可一直保存下去,作为你永久的“财富”。学生也格外珍惜这“采蜜本”,每次读书遇到精彩的词句,总不忘摘抄在自己心爱的“采蜜本”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作文中的词汇量自然也就丰富了,读起来也更耐人寻味了。
二、观察生活,充实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例如,“十一”长假,如何才能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呢?教师可布置学生去大街上观察如流的人潮、穿梭的车辆和琳琅的商品;也可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公园游玩,观察园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或是独自去乡村田野走走,呼吸清新空气,饱览田园风光……教师也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比赛、游览及其他有益的活动,努力开辟第二课堂。
当然,观察生活也要因时、因地制宜。一次语文课。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眼看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早已到了外面。在这种情况下上课也没有多大效果。于是,笔者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天空,指导说话。学生情绪高涨,说话踊跃。这时,再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自然也就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三、实践生活,积累情感
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我们不妨把一些生活实践搬上讲台。如记一次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实践边观察。首先,由学生从班上选出两名“大力士”,再让选手上台进行“扳手腕比赛”。同学们兴趣盎然,选手跃跃欲试。笔者适时提出比赛规则和观察要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选手的神态、动作,包括手上的每一根青筋的变化。在比赛的过程中,拉拉队也来加上一把油。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兴趣浓厚。在老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同学们仔细观察过后自然能写出精彩的佳作来。
把生活实际搬上讲台,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秋天来了,菊花怒放。你可以搬一盆菊花到讲台上,让同学们走上来闻一闻它的香味,仔细观察一下它的外形和颜色,甚至还可以轻轻地摸一摸它的花瓣,感受一下它的质感。另外,你还可以让学生带几颗黄豆来放在装有水的玻璃杯中,每天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观察它们的发芽情况,再指导学生写下每天的观察日记。
其实,生活处处有诗篇,只要教师适时指导、点拨、引导,同学们肯动手动脑,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及时点评,举一反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你给学生一篇下水作文让他们模仿,还不如通过师生对学生作文的点评,将一些写作技巧内化为学生的习作技能。
在学生作文草稿初具雏形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可为其他学生的作文指明方向。例如在习作“写一处景物”时,班上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西湖游记》,遣词造句还算可以,但谋篇布局还有些缺陷。于是笔者先让这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再让全班同学来点评。一开始,学生有些拘束,因为他们习惯了聆听,没有当家作主的习惯。后来在笔者的鼓励和少数同学的带动下,同学们越说越带劲。大家七嘴八舌,争相献策。有的说:“只写景,似乎缺少了点韵味。还可以写人,那些勤劳善良的人们,正是他们创造了这样的美景。”还有的说:“这些景太呆板了,不活泼。”老师适时补充:“还可以写动态的景,如雨中的景,风吹时的景。”……同学们畅所欲言,意犹未尽。这时,老师再做总结性点评,并且告诉学生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结果,没想到一直写作平平的学生也能写得如此成功。惊喜之余不免感慨万分,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五、注重表扬,激发热情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具有催化作用。对于学生的作文批语不能内容空泛,不痛不痒,草草了事,这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拒绝、讨厌作文。那么,教师如何写好批语呢?
首先,教师要注意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训斥。你要善于发现每篇习作的闪光点,特别是后进生的作文,不能只是横向地与好学生比,你要通过他个人的纵向发展进行比较,只要发现他有点滴进步,你都要不惜笔墨,大肆表扬,充分鼓励,让每个学生看了作文批语后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作文批语要有亲切感,富有人性化。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不能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以一个圣人的口吻指责、训斥学生。特别是在给学生作文批语时,教师要以一个朋友的口吻和学生切磋作文,提出改进建议。语气要亲切。态度要和蔼,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作文兴趣自然能调动起来。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