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拓展

2009-04-23杨振慧

教师·上 2009年3期
关键词:水生词语文本

易 治 杨振慧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优质课,《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第一课时,其教学目标是:①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③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教学过程如下:

⑴激趣导入:①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②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③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⑵检查预习: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⑶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理由。

⑷合作探究:①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②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⑸拓展迁移:①现在你怎样看待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②学生画简笔画:深山藏古寺。③投影展示学生习作图片和教师准备的图片。④研讨:哪一幅最美,最能体现残缺带来的艺术效果。

这一堂课的设计,教学环节不可谓不巧妙,内容不可谓不丰富多彩,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拓展不但没有紧扣文本,反而造成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走马观花和浅尝辄止。教师在教学时,教学目标分散而脱离文本实际,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深入阅读,没有时间探究甚至理解文本。可以说,这样的拓展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老师对拓展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误以为只要进行了拓展就是体现了课程新理念。于是乎,打着“拓展”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艺术欣赏课等等。

语文教学中应该拓展。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堂课中,好的“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堂课的生命线。 但要注意,拓展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只有这样的拓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拓展呢?

一、抓住关键词句拓展,理解文本。

读者阅读文本,往往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来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教学时,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理解文本内容。

⒈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有的关键词语,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甚至全篇有着重要的作用。抓住这样的词语进行拓展,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人生的境界》教学时,一般设计这样一个理解文本的问题:在作者的眼中,人生境界分为哪几个等级,他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很快就准确的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对于“觉解”这一重要词语该如何理解,虽然文本对这个词语有着一定的阐述,但学生并不是很明白。于是,就可以围绕“觉解”一词的理解进行拓展。

可以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瓜农,他瓜田里的西瓜长的特别好,而他周围农户西瓜的品种较差。第二年,这位瓜农就把自己优质品种分送给他周围的农户。人们觉得很奇怪,他为什么这样道德高尚,慷慨大方?他回答说:“如果我瓜田周围都是劣等品种,那么那些劣等品种的花粉就会通过蜜蜂传播到我的瓜田里来,我的品种也会下降。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好处。”然后就问:这位瓜农的觉解程度是哪一等级,为什么?据此,你能否说说觉解的含义。以此材料作为理解"觉解"的平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所指的觉解:人意识到什么,为什么做这件事,以及对做这件事的意义的认识。解决了这个关键词语的内涵,全文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⒉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文本中有很多关键性的语句,它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的能够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可以抓住这样一些语句进行拓展。如在进行《泪珠与珍珠》教学时,一般设计为:引导学生找出了文中写的六种眼泪,并且分析了这六种眼泪的层次关系及体现的情感。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基本理解了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但并不深刻。如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这样一个拓展环节:文本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有学生会选择“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于是就此再进行延伸拓展:你有过这样流泪的历史吗?透过这句话,你读出了琦君老人怎样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引导学生或讲述自己的流泪经历和感悟,或谈琦君老人心中有一颗善良的珍珠。对这句话的拓展既可深入理解文本主题,又可以让学生触摸心灵,拥抱情感,使学生受到人文的教育和熏陶。

二、抓住精彩文段拓展,学习语言。

学习文章语言,扩大学生语言积累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围绕文本的精彩语言作一些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有这样一段话: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庄子的心灵比做“月亮”,把孤独的庄子比做“一棵树”, 把庄子的人格魅力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在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仿写的拓展训练。这样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比喻的理解,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更使他们领略到了一个时代的浮躁和一个人物的倔强。围绕文本的精彩语言作一些有效的拓展训练,可以让学生在仿用语言时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语言的感受与领悟也得到增强和提高。

三、抓住空白悬念拓展,激发想象。

优秀作品中常常藏匿着许多由作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意蕴空间——“空白”。这些“空白”,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引导对这些“空白”进行拓展,就能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如《荷花淀》在写水生嫂听到水生报名参军的心理状态时,就设置了一个“空白”: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象平常,‘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颤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读到此处时就可以这样拓展:“水生嫂的手指到底被苇眉子划破了没有?为什么?”把这段情节补写出来。学生展开想象,会在这个“空白”处填写各个不同的答案,水生嫂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和美的形象因之在学生心灵中明晰起来。

四、抓住主题思想拓展,激活思维。

阅读作为再创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元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抓住主题思想的多元理解进行拓展。如对小说《药》主题的理解,有同学认为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有同学认为揭露了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有同学认为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群众却因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也有同学认为表明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宗旨:革命的“第一要著”是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这些理解,尽管有的片面,但都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有的新颖,言之有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阅读。

这样,通过拓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形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亲密地与文本进行接触,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基础上超越文本。这样的拓展教学才真正符合课改的精神实质,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责任编辑:谢先国)

猜你喜欢

水生词语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枚词语一门静
依托科技创新 打造现代水生蔬菜产业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跟我进城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