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明大义的明德马太后
2009-04-23陈永庆
陈永庆
掌权者若都能如马后那样如履薄冰,其家大幸,百姓大幸!
出身官宦之家先辈威名赫赫
公元38年的一天,一户马姓家中传出响亮的新生婴儿啼哭。此前,马家夫妇已生育过多个男孩女孩,所以,当这个女婴顺利降生时,家族亲人并未产生太大的激动。然而,谁也不曾想到,十多年后,不但国家因这位女性而大大受益,马家更是因为有了这位女性才得以重振。为方便叙述,这个女孩我们权且叫她马氏吧。
马氏出身的马家,并非寻常之家。她的先祖本不姓马而姓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在閼与之战中大败秦军,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赐号“马服君”,自此,赵奢的后人便以马为姓。西汉武帝时,马家从河北邯郸移居陕西茂陵。到马氏曾太祖父马通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王莽朝,马氏的三个伯父都官居二千石高位。据说,三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亦为马家后人。
马氏的父亲马援,12岁丧父,“少有大志”,刻苦好学。他曾对人讲:“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长大后没有权贵举荐,完全靠自己才学出众,公忠为国而入仕并逐步走向高位。
汉光武帝时,非常器重马援,马援也不负厚望。他为官,从不结势树党、献媚取宠、阿谀巴结,而是克己奉公、宽以待人、不骄不躁、忠心为国;为将,纪律严明、爱护官兵、善用智计、屡立战功。因此,被汉光武帝亲封为“伏波将军”。出身在这样的家庭,马氏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
不幸家道中落无奈入宫为妃
马援为人为官正直清廉,从不讨好皇亲国戚。因此,他得罪了光武帝女婿梁松和权臣窦固等人。生前,这些人视他为眼中钉而怀恨在心,但因他德高望重功勋显赫,做事做人又行正理端,他们毫无办法。于是,等到马援甫死,他们便勾结起来,向刘秀诬告说马援掳掠民间珠宝。由于死无对证,光武帝信以为真,便勃然大怒,下旨追缴马援新息侯封爵,还不许葬入原定墓地。马夫人冒死为其夫申辩,皇帝方才开恩允许马援归葬乡下祖坟。从此,马家地位一落千丈。
自此,趋炎附势之辈不再和马家来往,有些还寻衅欺负孤儿寡母。马援的两个儿子也先后夭亡。马夫人悲伤过度身体不好,家事只好由年仅12岁的小女儿马氏主持。“屋漏偏逢连夜雨”,马家本已十分可怜,还有人落井下石,给马家雪上加霜。先前与马家三姐妹定亲的人家,均纷纷退婚。
灾难临头,家道中落,世人冷眼,权贵欺负,婚姻遭变,生计艰难。这一切,对于一个年仅12岁的弱女子而言,的确太过沉重。但是,正如俗语所云:逆境磨练人。在艰难困苦中,马氏勇敢承担起了本不该由她这个年纪承担的重担,她用头脑、智慧、辛劳,换来了家庭事务的井井有条。同时,她也早早领略了什么叫“世态炎凉”。
度日如年的日子过了一年,正当马家以为再也没有希望的时候,机会突然出现。马氏13岁时,由于皇太子等诸王均无正妃,皇帝决定从天下广选美女,马氏三姐妹年龄正好都符合选妃标准。消息传来,马氏堂兄就鼓励马夫人让三个女儿同时参选,希望堂妹们能被选中成为诸王姬妾。这条路在那时对许多人家来说,被认为是有可能改变门庭、光宗耀祖的捷径,诱惑力很大。对于身处逆境中的马家而言,的确不失为一条光明之路。于是,姊妹三人便同时报名参加。经过层层筛选,小马氏最终被选中为太子妃入住太子宫。
品行高洁端庄得以母仪天下
马氏自小就品行高洁端庄,孝顺温和,有大家闺秀风范。进宫后,很快就获得太子刘庄的宠爱。但她却一直不能生育,只好另选年轻美丽的侍女给太子侍寝。做这件事,她不但丝毫没有寻常女性的嫉妒,反而对侍寝女子问寒问暖,照顾备至。
汉光武帝逝世后,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20岁的马妃晋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不久,贾贵人生下皇子刘坦,因马贵妃不能生子,明帝就按宫中惯例,把刘炟交由马氏抚养。马氏对这个孩子视如己出,尽心抚育,虽不是亲生却胜过亲生,母子情感与日深厚。此时,马贵妃各个方面都很出色,与皇上也十分恩爱,但毕竟不能生育,因此,要想晋为皇后,困难很多。何况当时还有一位阴贵人,是明帝的表妹,皇太后的亲侄女。可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到了永平三年,鉴于马氏入宫以来表现出的才识、胸襟、品行、为人,皇太后阴丽华下旨,说马妃“德冠后宫,宜立为后”。于是,马妃得以成为正宫皇后,养子刘炟也成为皇太子。
当了皇后的马氏,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装饰,一些嫔妃见她时,还以为她穿的是特别好的料子做出的衣服,待近前看时,才知道只是极普通的布料,这些人因此对她更加敬重。
除具有美德外,马皇后还知书达理。她经常阅读如《春秋》、《楚辞》等书籍。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该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意见,但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也再不主动去谈论朝廷事情。这样,明帝对她愈加敬重,始终恩爱不减,朝中大臣对她也敬佩有加。所以,她的皇后位置十分稳固。
虑事深明大义掌权头脑清晰
永平十八年,明帝崩,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因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处理军国大事。
章帝和几个舅舅感情很好,即位不久便想依照惯例封赏舅舅们为侯,但马太后坚决不同意。
章帝向母亲求情说:“自两汉以来,国舅封侯和皇子封王已是国家制度,您的逊让会让儿子背上亏负舅家名声。”为了增强说服力,他还举出东汉建国初期,阴、郭两家国舅都得以封侯的例子。
但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她耐心解释说:“我并非想得到谦让的美名而让皇上落个刻薄寡恩的名声,而是鉴于西汉那些后族几乎没有不因为宠荣过盛而导致灭亡的。阴、郭两家乃是先皇的后族,我不敢比。先帝封皇子为王时,国土和赋税收入比较建武时期减少了一半,我曾问过先帝为何这样做。先帝说:我的儿子怎敢和先皇的儿子一样。此言我一直铭记在心,然则我的娘家又怎敢和阴、郭这些开国的后族相比。”就这样,马太后硬是拒绝了儿子的封侯要求。
有一年,天下大旱,有个官员想趁机讨好皇上与后族,便上奏说天灾乃因不封国舅为侯之故。
马太后看完奏折大怒,下诏严词斥责说:“你为了想讨好我,竟然妄言天灾与不封侯有关。汉成帝时,一日之内封娘家五人为侯,当时大风拔树,黄雾四塞,这才是天灾示警,乃是后族过盛,朝纲不振之故,终于导致王莽篡汉之祸,从来没听说过后族谦逊守礼而导致天灾的。”满朝大臣见太后意愿清楚,且一以贯之,再也没人敢做这种投机事情。
可是,章帝总觉得舅舅不封侯,自己心中有愧。大臣们没人再敢说情,他便不断向母亲苦苦哀求说:“舅舅们年岁日增,身体欠佳,万一有所不讳,生前得不到封典,儿子我可要抱憾终生!”
眼见儿子三番五次求情,且态度诚恳坚决,马太后虽然内心极不情愿,但想到儿子日渐长大,最终他作为皇帝,迟早还是要对舅舅们封侯的,为此只好让步,不过此后她却因此一直忧虑不快。作为补救之策,她在下诏册封前一天,下令把自己的兄弟们召进宫,谆谆告诫他们封侯之后,切忌权势过大,应记取历史教训,千万不要自蹈覆亡之祸。
马太后的兄弟们从太后几次坚决拒绝给娘家兄弟封侯中深深体会到太后的良苦用心,接受封侯后,便坚决辞去在朝中的职务,以列侯归第,不再过问政治。从这个结果看,马太后拒绝为娘家兄弟封侯表面上没有成功,但实际上目的已完全达到。
马太后深明大义的举动,不但使国家与百姓受益,也让马家受益匪浅。东汉选择的皇后大多是开国功臣之家,主要是邓、马、膏、梁四家。其中,邓、梁、寅家族,均因权势过盛而不愿收敛,都遭到灭族之祸。惟有马氏家族,谨守礼节,不敢逾越,得以保全平安,这可能正是历史对马太后深明大义的报偿吧!
建初四年(公元79年),年仅41岁的马太后不幸病逝于长乐宫,谥曰“明德皇太后”。同年七月,与汉明帝合葬于显节陵。
马氏从皇后到太后,临朝称制,口含天宪,一言九鼎。但她始终保持优良品质,保持头脑清醒,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家人,的确难能可贵。因此,说她是中国历史上杰出女性甚至伟大女性,恐怕毫不过分。不知当代女性,特别是权贵夫人们能否从中受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