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度庐山月夜感悟

2009-04-23

文史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彻悟庐山

贺 伟

1975年冬,重病中的周恩来总理在与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交谈时特意指出,在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注意客观公正,尤其是对于既有反动的一面、又有革命的一面的人物。应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周总理还特别提到了清末民初的著名人物杨度晚年参加共产党一事,点明是由他本人于1929年亲自批准杨度为中共特别党员并由他亲自领导,他派当时在上海中央特科的陈赓与杨度单线联系,杨度为中共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直到1931年去世。因此,1979年版的《辞海》“杨度”条目中标明:“1929年秋加入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党的工作。”

杨度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一个爱国青年到主张推行帝制的君主立宪,后来又极力推崇袁世凯做皇帝,转而追随孙中山走民主革命道路,直至最后确认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以“知天命”的55岁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影响,为中共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当时,谁都不会相信,扬度居然会是中共党员。

杨度前后何止判若两人,而他人生的转变,和庐山有一定联系。他在晚年所作的一首词中写道:“老栖南湖,壮游瀛海,少把潇湘钓。卅年一梦,江山人物俱老。自古司马文章。卧龙志业,无事寻烦恼。一自庐山看月后,洞澈身心都了。处处沧桑,人人歌哭,我自随缘好。”庐山看月感悟,的确是杨度人生的一大转折,但是否真的“洞澈身心都了”,似乎并不完全如此。

杨度是1917年8月上的庐山,表面原因是为了一位已亡的青楼女子,深层原因则是对现实、人生的极度失望,想到庐山来寻觅一下宽慰。

杨度1874年生于湖南湘潭,自小在现代大儒王闽运的精心指点下,志向远大,学业超群。他自恃有才,三次应试都由着性子激扬文字,抨击时弊,因而都落选了。1903年,他参加清末最后一次考试,本已被主考张之洞圈定为榜眼,梁士诒为第一名。谁知有人向老佛爷慈禧进谗言,说“梁士诒”这个名字是“梁头康尾”(梁启超的“梁”字,康有为字祖诒的“诒”字),这帮科考人物很多思想新潮、激进,大有“康梁余党”的嫌疑。老佛爷一怒之下,取消了这次科考,杨度也跟着倒霉,只好去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曾作《湖南少年歌》抒怀咏志,其中最为人知的几句是:“中国于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于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救中国舍我其谁的气慨跃然纸上,痛快淋漓。但杨度并不赞成推翻帝制,只希望能改良政治。在日本,他与孙中山相约:你主张民主革命,我主张君主立宪,哪方成功了,我们就支持哪方。杨度回国后,与袁世凯来往密切,后来袁世凯想复辟帝制当皇帝,由杨度领衔,与孙毓筠、严复、刘师培、胡瑛、李燮和等“六君子”,组建恢复帝制的“筹安会”,杨度任会长,因此被讨袁的蔡锷列为13名罪魁之首。

经历几次失败,杨度对中国的君宪彻底失望,他在致孙中山的电文中称:“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正在此时,杨度做了一个梦,梦见爱他爱得铭心刻骨、前不久病逝的青楼女子静竹说要与他在庐山彻悟庵相见,于是,万念俱灰的杨度便从北京来到庐山。

杨度在牯岭山城住了两天,却没有找到“彻悟庵”。山上的老人告诉他,牯岭四周并无“彻悟庵”,或许在山麓,庐山北麓的“东林寺”十分有名,不如到那里去问问。杨度听后,便来到东林寺打听。东林寺的妙理主持听说是大名鼎鼎的杨度来访,忙以贵宾相待。妙理说庐山并无彻悟庵,许是施主梦中未听真切。杨度不免有些怅惘,但转念一想,既然已亡的心上人要他来庐山,或许是要他来庐山寻找某种启示。于是,他向妙理主持倾诉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妙理静静地听完杨度的倾诉,微微一笑说:“夜半子时,我与你谈。”

夜深人静,皓月当空。妙理领着杨度,走出山门,徜徉虎溪。近处,古树老藤,茅草野花,月光下清晰可见;远方,牯岭天池,峰巅瀑水,月光下若隐若现,迷蒙绰约。抬头望月,满天星斗仿佛伸手可摘,明月清辉落在虎溪。犹如一溪碎银。四野无声,万籁俱寂,杨度突然感到明月的光辉笼罩着自己,星斗的亮闪围绕着自己,庐山伸出千万双手臂拥抱着自己,天和地在渐渐靠拢,自身也渐渐与星月、山石、树木、花草融为一体。刹那间,他感到灵魂在起跃、在升华、在腾飞,如罪人之出狱,如游子之还乡,如久病之痊愈,如大梦之初觉……

“居士,你要仔细领略。”妙理主持说道,“这就是世界,这就是宇宙,这就是时间、空间,这就是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它是心能把握的,又不是心能把握的;它是所有,又不是所有……”

“啊!”43岁的杨度仿佛心中猛地开了一扇大门,通体透亮。瞬间,他感到什么都明白了,什么都贯通了,不由对着明月高声诵道:“无心无事,无事无心。一刀直下,斩断惑根。前缘已了,后患不生。皓月当空,大彻大悟。”杨度认为自己前半生的辛劳、奔波,不过都是一场大梦,毫无意义,人生本来就是世间的过客,所作所为,都是命中注定,一切都随缘分,不可强求什么份外的东西。该有的自然会有,不必喜悦;不该有的自然会没有,亦不必愁苦。

杨度离开庐山时,写了两首诗以表明自己的醒悟:“世事不由人计算,吾心休与物攀缘。穷通治乱无关系,任我逍遥自在天。”“成是侯王败匹夫,到头归宿总丘墟。帝师王佐都抛却,换得清闲钓五湖。”

自认为看透红尘、悟透人生的杨度离开庐山后,便一头扎进佛学的研究之中,以“虎禅师”自号,创立了较有系统和新意的“新佛教论”。然而,自小就立有匡世济时大志的杨度“自从庐山看月后”,并没有完全做到“洞澈身心俱了”。他仍然密切注视社会发展,关注社会动态。他在上海拜会了孙中山,痛陈自己以往的过错,孙中山笑而颔之,劝慰有加。为寻求真理,他还成为《新青年》《新潮》《唯物史观》等进步书刊的忠实读者,并主动与李大钊等人密切接触,逐步赞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杨度倾尽全部家产营救李大钊,以至生活无着,不得不住进上海大亨杜月笙的家中。杜月笙发迹后,嫌自己出身卑贱,因此,再三请文化名人杨度做自己的老师和幕僚,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1929年,周恩来派陈赓与杨度秘密接触,发现杨度思想已发生根本转变,对共产党极为敬佩,要求加入共产党的愿望十分迫切。周恩来考虑,杨度身份特殊,又与杜月笙关系密切,不易引起敌人怀疑,可以为党做很多工作。因此,他秘密发展杨度为“特别党员”。杨度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在收集情报和营救被捕人员等方面,为中共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直到两年后病逝。周恩来亲到灵堂吊唁杨度,给了杨度家人以很大的宽慰。周恩来直到临终前,还不忘叮嘱有关杨度之事。

猜你喜欢

彻悟庐山
无声的彻悟
无声的彻悟
夏日避暑
避暑胜地 大美庐山
观察的秘密
懂得放弃
庐山拾遗
彻悟之人
大朴不雕(2)
庐山脚下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