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远离尘嚣》看哈代的自然情结

2009-04-23屈宇清

文学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哈代情结生态

杰出的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1840-1928)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作为英国19世纪文坛上成就堪比狄更斯的重要小说家和一名重要的20世纪的诗人,哈代的作品主要描述了英国历史上重要的维多利亚时代(1838-1904)和其后的生活情景,从而有机地联结了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小说创作方面,哈代的作品通常被分为三类主题,即浪漫与幻想、爱情与阴谋和环境与性格小说。其中以第三类最有影响力。包括《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6)、《司号长》(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5)、《林中人》(1887),《苔斯》(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5)。尽管《绿荫下》和《远离尘嚣》都以喜剧的形式结尾,但是该系列中的其他小说都是悲剧,而且都涉及到社会变革,即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给宁静和谐的威塞克斯乡间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毁灭性的变化这一主题。也因此为作者赢得了悲剧作家的头衔。

在表现社会变革对农村生活的巨大冲击这一主题下,《远离尘嚣》堪称是哈代“环境与性格小说”[1]的奠基之作。因为早先的《绿荫下》描绘的是一幅古老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画卷,被誉为“荷兰派写生画”。[2]而在《远离尘嚣》中,作者一方面描写韦特伯里劳有所偿,爱有所得,快乐和谐的、依旧质朴宁静的田园生活景象,另一方面也在通过故事告诉读者一个不争的事实:外界的尘嚣已经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隆隆机器声向韦特伯里走来,连这个偏远的小村庄也已不再远离尘嚣。

《远离尘嚣》发表于1874年,正是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鼎盛时代。当时的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午茶、社交宴会、银器、工作装、女士帽等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可是,当描写农村青年爱情的《远离尘嚣》一书出版时,却在这些资产阶级的“文明人士”中间激起了极大的阅读热情。“哈代曾惊喜地发现它实现了一次突破,无论他走到伦敦的什么地方都能看到这本书被人们随身携带,而且这本书还蜚声大洋两岸。”[2]

为什么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家托马斯·哈代能在贵族读者中激起如此的阅读兴趣呢?

《远离尘嚣》是哈代早期的长篇小说。在作品中,哈代展示了乡村生活的诸多方面。除了那里四季变幻分明的田园风光,还有种种生活情景和社会习俗。例如老式简单的雇工市场,欢快吵闹的羊市,饱经风霜的万伦作坊,古老雄浑的大谷仓,更有人们磨镰磨剪刀、洗羊、剪羊毛、喜庆丰收等很多繁忙而又愉快亲切的生活情景。远离都市尘嚣的古朴宁静的生活情景宛如一幅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给读者带来清新扑鼻的乡土气息,更给市井生活的人们一个放牧心灵的田园牧场。英国《卫报》曾把《远离尘嚣》描述为“一首纯粹的田园牧歌”[3]。著名作家Henry·James也曾评价过该书,他说:“哈代描写起自然来十分匠心独具,而且他显然对乡村生活胸有成竹,他书中最真切的描写例如草地,乡间小路……收获和洗羊的情景等都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再现。而且他的主人公们都是大地之子,是纯朴的乡民……”[4]鉴于当时日渐浮靡却又保守的中上层人士的生活状况,不难发现原因就在于哈代出色的乡村生活的描述,给这些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宁静和谐、意味隽永的乡村生活的画卷,它好似盛夏的凉风给读者们扑面的清新之感。“而在哈代之前,英国农村,尤其是劳苦农民的生活情景几乎还没有人真实而又成功地塑造过。”[4]那么是什么让哈代造就了这股清新的空气?又是什么使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为什么他能够在作品中游刃有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物情感和环境有机交融,引人入胜呢?

在阅读大量哈代作品和生平记述的基础上,笔者以为哈代虽然在《远离尘嚣》中涉及了社会变革给自然风貌、地方文化和人性道德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但该书一直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中所展示的清新自然的乡村景象和生活风情,而这一切都根源于作者心中所蕴含的深深的自然情结。在一个人们多在为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巨变而欣喜的年代,在人们对工业发展所引起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变化还不以为然的时代,身为作家的哈代却早早预期到了这滚滚尘嚣的后果。英国著名的哈代研究学者Merryn·William评论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当人们最终都开始严肃思考远离大自然的后果时,哈代却已经开始要保护自然,八路自然,他坚信人类是自然的卫士,人类有责任看护好动物王国并把它完好无损地传递到我们后代的手中。”[4]从这个层面上说,虽然哈代辞世已有整整80年了,可是他对自然、对人性以及对于任何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却渗透着现代生态思想的精髓。

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盛于20世纪末期的生态批评理论指出,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在于:(1)征服,统治自然批判;(2)工业科技批判;(3)欲望批判;(4)呼唤人类的生态责任;(5)树立生态整体观;(6)呼吁重返与自然的和谐。[5]在《远离尘嚣》一书中,哈代通过韦特伯里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精神境界发生的微妙变化这一事实流露了自己对工业发展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将要和正在带来的种种自然和精神生态变化的忧虑。所以说《远离尘嚣》也是一本有生态思想内涵的早期的文学作品,而作者哈代,也许他根本就未曾听说过生态思想、生态批评等术语,却也是一位有着超前的生态保护意识的文学家。那么他的这种源于自然情结的生态思想究竟缘何而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哈代是一个谙熟乡村生活并对故乡有着浓厚的怀旧情结的作家,乡村生活是他写作的源泉,也是他人生归宿感的发源地。哈代出生在被他称之为威塞克斯的核心地带的多塞特的一个村庄。那是一个偏远而又古老的小村庄。在那里,哈代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他22岁就去到伦敦从事建筑和业余作家之后的多年里,他的故乡多塞特却依旧古旧如初。身在闹市伦敦的他总是深深地怀恋着那里安静的房舍、繁茂的樱桃林、广袤的爱敦荒原和那些纯朴的乡民、世代相传的古朴风俗。Merryn William 说:“他远比我们其他人对自己曾经生于此,活于此,葬于此的先辈们要了解得多。”[4]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以后,哈代还是不定期地往返于伦敦和故乡多塞特郡之间。因为他发现故乡的宁静和乡村生活的节奏能给他诸多的写作灵感。在写作《远离尘嚣》时,他用大片的树叶和木片或者是唾手可得的石片记录文思。他曾经说过“每当自己带上笔记本准备写作时,脑海了却会像撒哈拉沙漠一样空白。”[4]可见,多塞特对于天才的作家哈代来说不仅是他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留下了他不可磨灭的乡间生活烙印的地方,是他人生归宿感的发源地。

其次,乡村生活给了郁闷、孤独失意时刻的哈代以慰藉和安全感,是他精神的港湾。在伦敦做建筑师的时候,哈代也曾表现不凡并两次获得建筑奖项。可是据他说这段市井生活大半都是令人伤心的。因为正是在这段日子里他感受到了与伦敦上流社会人士的隔阂,也是在这段日子里,他被这个地球上最富足的地方所暴露出来的悲惨景象所深深震撼,也正是在这段岁月里,他早先在乡村耳濡目染和苦苦读书所形成的宗教信仰渐渐动摇并至消亡。伦敦浮华背后的悲惨给了他非常深刻的思想震撼,于是他时不时就归还故里,在那里他才觉得耳目一新,身心康复。

后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生活中,阶级偏见比比皆是。出身于四代石匠之家的哈代本人也是一名出色的石匠。他本来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手艺像先辈们一样生活,可是年轻的哈代还是体味到了人们对这门职业的蔑视。出身贫寒的他在作为小说家而声名鹊起以后,在他频频谋面伦敦政界人士和作家同僚时,无论被何其恭维,他却还这些上层人士们以深深的蔑视和同情。它曾经评论上流社会的美女们:“这类女人,如果草草打扮一下立在萝卜田里,则何美之有?”[6]卑微的出身没有使哈代感到羞辱,反倒滋育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正是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阶级差距问题慧眼独具,也使他形成了简朴的生活态度。这一切最终使他形成了超前的有今天生态内涵的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和返朴归真的人生观。

第三,哈代天生的审美感知力增加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依恋。19世纪的哈代故乡多塞特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偏远乡村。据记载,在哈代7岁的时候那里才开通了第一条铁路。当时很多人都长途跋涉去看个新鲜,然而尚年幼的哈代却充满遗憾地说:“它将会破环民谣般的乡村生活。”[4]后来,当许多中世纪的古老建筑被拆除时,身在伦敦的哈代也因为无法保护它们而深受精神折磨。在他眼里,这些建筑紧紧地和自然联系在一起,那上面的图案有树叶,动物,雨滴……[4]富于情感的哈代在早年就表现出了不同常人的对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钟爱。也就是说,古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从童年起就占据了他敏感的心灵,这种融入心灵的自然情结使他慧眼独识自然之美,于此,我们不能不称赞他卓越的远见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英国的浪漫主义传统也是哈代自然情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哈代自幼喜欢读书,他曾经广泛阅读了密尔顿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的浪漫主义诗人。这些诗人们厌倦了18世纪诗歌守旧、做作的本质,于是他们通过书写自己内心的声音来赞美自由与个性。哈代与华兹华斯的最相似点就在于他们都非常感兴趣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4]济慈和雪莱也都是哈代非常喜欢的诗人。因为他欣赏他们诸如歌颂自由、爱情和同情无辜的人文主义情怀。

哈代是勇于接受科学理论的先行者,这也是他客观地认识自然并且钟爱自然的原因之一。在19世纪,西方国家的人们经历了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中世纪的封建桎梏逐渐被追求自由、个性的思想所代替。1859年,查理斯·达尔文发表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他以科学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了自然界多样的物种起源与共同祖先的道理。该理论完全动摇了西方人对于神圣的万能的上帝的看法。时隔不久,英国生物家和解剖学家托马斯·郝胥黎出版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他从解剖学角度科学地解释了物种的进化。当这些革命性的思潮如洪水猛兽般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时,哈代却对达尔文和郝胥黎表达了最大程度的尊重。虽然哈代在童年时期就捧读《圣经》并深受乡村浓郁的宗教氛围的影响,可是随着日渐长大,它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众多的苦难和死亡的现实性。渐渐地,他转变成了一名不可知论者。科学的影响使他早于无数的同辈就坚信一个事实:没有超人类的力量能救助人类,人类必须解决自己的种种问题。科学的认识,使哈代对于乡土、对于故乡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民表现出了非常亲近友好的态度。

浓郁的自然情结使哈代在处理乡村生活题材的作品中游刃有余,独树一帜。正是这种自然情结滋养了哈代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超凡认识。在人们终于认识到种种生态危机,甚至有些忧心忡忡的今天,再读《远离尘嚣》,重新领会其中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作者浓厚的自然情结,对于增强我们的生态意识,无论是自然生态意识,还是社会生态意识和精神生态意识都有莫大的启迪和帮助。

参考文献:

[1]Dale Kramer.Thomas Hardy.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康响英.《远离尘嚣》:哈代的奠基之作[J].岳阳:云梦学刊,2001(4).

[3]Hardy,Thomas.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London:Wordsworth Edition Limited.2000.

[4]Merryn Williams,A Preface to Hardy.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Hardy,Florence Emily.The Early Life of Thomas Hardy 1840-1891.London:Macmillan.1928.

屈宇清,女,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哈代情结生态
毛绒情结
“战斗民族”的体育情结
探索潜意识深处的情结
是情结控制了你,还是你控制了情结
哈代之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