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古代文学教学之法

2009-04-23

文学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大话西游文史古代文学

田 雯

在医科院校,文学课程尚未普及,只能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设。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繁复、时间跨度久远,面对医科院校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面对课时量少之又少的现实,如何授课,如何授好课,确实是一个难题。针对课时量少的情况,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不能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进行蜻蜓点水的流水式讲述,这样必然不能激发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选取这些学生最为关注的一些内容,进行专题式的讲授,比如分为诗、词、《牡丹亭》、《西游记》等专题。在这些专题中可以先对中国的诗、词、戏曲、小说等发展史作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梳理,然后再进入专题讲授。但是如何去讲授呢?古代文学传统的授课模式基本上都是“满堂灌”,是老师的单人舞;同时,老师也往往是按照既定的模式:“作者介绍——内容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来对每一部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周而复始的授课。文学课成为了既定的条条框框,缺乏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真实的情感、鲜活而生动的体验。如何让古代文学课程“活”起来,教学方法的探析是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努力的方向,以《西游记》的授课为例,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贴近当下、文史结合、文本阅读等都是古代文学授课值得推荐的教学方法。

一、研究性教学

教学过程中包含三个基本的层次:知识累积层、思维训练层、能力培养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从着力于学生对于古典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向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提升文学的鉴赏与写作能力转变,对学生展开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对待书本知识的学习,做到学习与研究相结合,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西游记》的授课中,关于《西游记》的作者,笔者不会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简单介绍“吴承恩”的生平,而是把学界关于《西游记》作者是否是“吴承恩”的争论介绍给学生,吴承恩著《西游记》是根据《淮安府志》,后又经鲁迅、胡适等学者的肯定,可是存在很大的疑点,因为《淮安府志》中所说的吴承恩著《西游记》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现在学界还无法论证。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笔者希望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研究思维。又比如主题是《西游记》最为引人关注的内容,这里完全不必给学生一个既定的答案,而是可以把学界的各种说法介绍给学生,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像宗教主题说、游戏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哲理主题说等。而在讲到《西游记》的两大文学母题中的“自由”与“秩序”之间的矛盾时,笔者还会补充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进行相应的扩展与深化,因为这些内容也恰恰是这些医科学生所最为感兴趣的部分。在做到精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创意活动来展开:比如故事新编(对《西游记》进行改编和表演)、思想碰撞(“嫁唐僧?嫁悟空?嫁八戒?嫁沙僧?”等论题的辩论)。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团结合作,在快乐而美好的氛围中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美与深邃,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贴近当下

古典并非是故纸堆,而是大浪淘沙后的粒粒珍珠,我们的古代文学课程不仅要将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和社会,去感同身受作者和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同时,我们的课程更应该探究古典作品之当代意味,古典作品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思想、情感建构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讲授古代文学时,应该贴近当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西游记》这部作品虽然完成于明代中期,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挖掘出人类共通的人性与情感。所以,在授课实践中,笔者会着重讲解自由与秩序的悖论、历经艰险才能获得完善和幸福这两大《西游记》的文学母题,因为这正是亘古不变人类的困境与真理,也是当代大学生心之所系,情之所钟。同时,《西游记》的改编也成为课程的重点内容。自《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了各种改编和续写的著作,像《后西游记》、《续西游记》、《西游补》等等。但是,笔者的重点是当代影视作品《大话西游》。为什么要讲《大话西游》,因为不管它优劣与否,但它都已经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表征,带来了“大话文化”的盛行,深刻而长久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然而,大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喜欢这部影视作品,却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它,它背后到底代表了怎样的文化现象。所以,当笔者要讲授《大话西游》,并且要谈到这部作品与我们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联系时,学生们很惊讶也非常地期待。课程讲解了《西游记》的戏仿之作《大话西游》与原著在结构、人物、情节上的差异,同时,课程也讲解了《大话西游》其实在精神内核上与《西游记》是一脉相承的,甚至有所超越。正是在这样的对比研究中,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西游记》的精神,欣赏到《西游记》作为古典名著的魅力所在,并且获得某种情感的净化与升华。有学生在他的考核论文中这样谈到《大话西游》:“孙悟空本来不愿面对自己要去西天取经的命运,但是后来他突然顿悟,接受了自己的责任,走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这不正和我们很多人的人生很相似么?面对自己的命运,我们不愿接受,但是经过社会的磨砺,我们会慢慢转变,最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唯有贴近当下,贴近大学生的内心,古典文学才能真正大放异彩。

三、文史结合

“文史不分家”,前代学者在研习文学的同时,也注重兼通历史,王国维、陈寅恪、鲁迅、钱钟书等皆是这方面的典范。“知人论世”,一部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的体验,也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在目前的文学研究中有文史分家、走纯文学之路的倾向,而笔者认为文史结合是古代文学教学中值得推广的方法。通过文史结合,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研读古典作品,从而让学生以一种高度、深度、广度来理解作品,也培养他们开阔的思维能力。《西游记》这样一部小说为什么会完成于明代中期,为什么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取代唐僧成为了第一主人公,并且前七回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孙悟空从出世到大闹天宫的情节,这些都与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复杂的一个时代,专制的强化和个性解放思潮的汹涌同时并存,俗文学的兴盛,反理学的思潮……这些都与《西游记》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讲《西游记》,如果不讲其背后的大历史,就文本来分析文本,那么我们对于上述关于《西游记》的很多问题就无法解答,也无法全面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通过史学知识的讲解,我们会发现学生们不仅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西游记》,还会举一反三,用来鉴赏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比如《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什么会死?所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史是“筌”,是揭开古代文学作品面纱的工具,文史应该结合。

四、文本阅读

随着文化消费快餐时代和影像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们已经越来越远离文本阅读了。可是失去了文本阅读,古代文学之鉴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何谈起呢?重温经典,在字里行间中去思索、去惊喜、去悲伤、去感动,因这些文字去体验万千情感、去经历沧桑世事,这才是文学的应有之义,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文本阅读的美感遗弃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随之遗弃了。对于非中文专业学生,尤其是医科院校的学生(专业学习压力巨大),强迫他们在古代文学学习中进行文本阅读,这也有些强人所难,不近情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展示一些文本内容,通过这些经典的文本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字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他们自觉去阅读文本的欲望。比如:在讲到《西游记》的主题,提到“市民说”这一观点时,笔者就将下面这段文字展示给学生: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因唐僧“不曾备得人事”,阿傩、伽叶二尊者便不肯“白手传经”,而如来居然为这种敲诈勒索行径进行堂而皇之的辩护。这些 “闲文”,不仅透露着《西游记》浓厚的商业社会气息,同时令人发噱,激起了学生们的阵阵笑声,而在这样的笑声中也激发了学生们去阅读文本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大力提倡文本阅读,但是不是强逼,而是要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形成自发自觉的愿望与习惯。

当然,古代文学的教学之法还有很多,比如:古典优美的ppt、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诗词的吟唱等等。总之,教师用心去讲授、学生用心去感受,古代文学的课堂就一定会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胡源:古代文学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8月。

[4]周苇风:古代文学教学应重视文史结合[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1月。

田雯,女,南方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大话西游文史古代文学
大话西游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大话西游3》
《大话西游》交流会刘镇伟:“韩庚演的不是周星驰”
光阴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