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改革探讨

2009-04-21徐田强

企业导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会计专业高职院校

徐田强

【摘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会计与计算机联系日益密切。但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却普遍落后于时代要求,为适应时代发展对高职会计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建议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会计工作与计算机联系日益密切。然而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设置上,却普遍落后于时代要求,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创新与变革已是刻不容缓了。

一、当前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现状分析

(一)课程教育理念落后

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工学结合、定岗实践等途径,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当前的会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大多沿袭照搬本科类院校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金蝶”“用友”等专业财务软件的实训教学,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会计岗位日常操作的特殊要求。

事实上,以Excel为例,其本身便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它可用于财务数据处理,科学分析计算,并能用图表显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对数据进行组织,可以大大提高财务人员效率。但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此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变革,或源于教育理念的保守和落后,没有设置相关课程,使得学生在此方面的应用能力相当薄弱。

(二)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的会计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参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普遍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只是单纯传授学生一些Word, Excel, 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基础操作,按部就班,教材更新速度慢,体制安排比较陈旧,缺乏会计运用的相关案例,不能对现有企事业单位日常会计核算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把办公软件操作与会计实务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会计电算化”则以当前流行的“金蝶”和“用友”软件为例,教授学生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并附带介绍ERP财务模块的应用及操作。这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是必须的,但也应看到,当前由于财务核算日趋复杂,更多的时候需要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某一偶然事项进行处理,集成化、系统化的财务软件有时往往无法完成,需要灵活运用其他辅助办公软件。

(三)课程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高职院校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对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偏向于应试教育,强调知道“怎么做”,忽视“如何做”,这种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实践的发展。这对具有综合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会计的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依然有不少院校受观念、资金所限,采用“讲课+讨论”的传统会计教学方式,这是一种相对 “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

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改革

随着会计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普及,财务规则和事项的日益复杂,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对偶然、特殊的会计事项,借助计算机进行高效、及时、准确处理。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在会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一)会计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更新

传统观念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在此,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被“技能”二字一笔带过。事实上,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会计环境变化,是对会计行业发展最具有影响性的事件。它要求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必须正视外界环境变化给会计人员带来的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会计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更新

会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展和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对现有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在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增设常用办公软件的会计应用课程,或者在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增加与会计应用相关的案例,教授给学生最直接、最实用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

以Excel应用为例,摘选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2005年版)中的一道例题,来具体说明Excel在财务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例] 股票收益率的计算:万通公司在2001年4月1日投资510万元购买某公司股票100万股,在2002年、2003年、2004年的3月31日每股各分得现金股利0.5元、0.6元和0.8元,并于2004年3月31日以每股6元的价格将股票全部出售,要求计算该项投资的投资收益率。

教材采用插值法来进行计算,第一次按20%的收益率测算,第二次按18%的收益测算,第三次按16%的收益率测算。但利用插值法须反复测算,计算过程烦琐复杂,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如采用Excel测算,则一步可以计算完毕,且计算准确度大大提高。若在Excel的一个工作表上输入数据,在B6上输入函数“=IRR(B2:B5)”,得出计算结果为17.09%,比插值法准确0.2%。如果学生没有接触到此类操作,那么在以后工作中必然会比较被动。

(三)会计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会计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目前国内出版的计算机类教材大多是概念型教材,鲜有案例,引进的国外教材虽有案例,但背景环境与国内大相径庭,接受度较低。会计的计算机应用看重实践,在授课上,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三、高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的一些设想

高职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应从会计学科的实践特性出发,以更加实用化的课程体系推动会计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应用。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当前,高职会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一点在于目前会计教学中,会计理论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课程是割裂开的,两者泾渭分明,除会计电算化课程外,鲜有直接联系。事实上,学生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不能过度寄希望于通过增设相关课程如《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Excel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等一蹴而就,彻底解决。关键是要在理论授课中,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课程中启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将财务课程理论知识点与计算机操作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简化会计核算步骤,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会计与计算机的融合,已成为会计行业发展的不可逆转趋势。高职会计专业计算机课程,应避免闭门造车,就软件讲软件,应深刻体会会计专业的实践特性及计算机的实验特性,以外界会计环境和企业实际需求,来开发设置计算机应用课程,通过走访企业一线,与相关人员座谈,倾听毕业生反馈等途径,了解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最真切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以此指导会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设置。如果条件成熟,建议发起“企业界会计计算机应用典型案例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在课程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方面,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参考文献:

[1]赵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与产学合作[J].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3

[2]彭晓峰.Excel财务课程教学应用探析[J].财会通讯,2007(8);25-26

[3]刘照军.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0;5-6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会计专业高职院校
诠释CFC精髓的大数据时代医学案例
关于应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有关问题研究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