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产业特性、超市场契约与农业保险:泰安案例

2009-04-21刘延军

金融发展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农业保险

刘延军

摘要:对于资产专用性强、频繁交易、产品市场分层布局的奶牛养殖业而言,通过超市场契约组织生产经营和开展政策性保险具有特殊意义。

关键词:特定农产业;超市场契约;农业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3-0045-03

一、引言

由于各种农产业特性、市场结构和风险状态等存在很大差异,由此所决定的组织模式、收益水平及其参加保险的意愿也不尽相同。就奶牛养殖产业而言,因资产专用性强、原奶频繁交易、奶产品市场分层布局等特性,表明它比其他养殖产业更为复杂和脆弱,在通常情况下市场失灵更严重。因此,建立超市场的关系型契约是维护整个奶牛养殖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政府增加对奶牛养殖产业的财政补贴和实施政策性保险保障仍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二、超市场契约的简要理论综述

现实经济生活中,当特定的分工和交易不适合完全采取市场形态交易或企业形态来协调时,兼有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往往是最有效率的形态选择。在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看来,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时,市场是有效的协调手段;当这三个变量较高时,企业是有效的协调手段;当这三个变量不处于较高和较低这两端时,则准企业组织应运而生。由于准企业组织既融合了企业组织的权威性、计划性,又具备了一定的市场价格机制的竞争性和效率性,在其有效适用范围内既克服了市场交易费用过高和企业组织费用过高的弊端,又防止了市场失灵和企业一体化组织失灵问题。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准企业组织基本上靠超市场的关系型契约来增强独立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生产经营和内部协调的稳定性。超市场契约一般是指将过去不能够进入该市场的交易内容通过稳定的关系型契约联结各成员企业的契约形态。原本独立的产权主体在超市场契约框架下,一则可通过放弃(或部分放弃)市场交易选择权,服从契约对手的某种安排,换取因整体利益提高而得到的自身利益增进;二则可通过分享共有的信息和市场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三则可利用契约对手的资源延伸自身的能力边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超市场契约形态在农业领域中以“公司”+“农户”模式最为普遍,大型装备制造业中的上、下游配套协作关系以及物流业中商业、运输的一体化经营也属于此类。

但需要明确的是,超市场契约并非完全独立于市场而存在,它只是在市场交易价格共同作用下,在特定产业、特定群体为避免支付过高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以更大的中间组织力量参与市场交易的共生共赢方式。因此,在外部市场作为给定条件下,超市场契约只是提供了一个内部交易框架,能否持续运作,还需要通过精巧的契约设计,促使契约双方不断充分表达意愿,不断调整和改进各参与主体间的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但一旦市场有变,而内部风险收益关系不及时调整和改进,超市场契约关系及其准企业组织形式趋于破裂,原有的利益增进、资源共享等组织收益随之消亡,各参与主体回归到独立面对市场风险的原始状态。

三、泰安市奶业产业超市场契约安排及其变迁

泰安是山东省境内奶产业的大市。2008年,泰安奶牛养殖规模达到17.3万头,实现奶产品总产值11.8亿元,占当地GDP的0.78%。辖内有亚奥特公司和蒙牛泰安分公司两家大型奶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其中,蒙牛公司主要从外地调集奶源,仅与泰安市少量养殖户签订了牛奶购销合同,亚奥特公司事实上是广大奶农合作经营的龙头企业。从1998年起到三鹿奶粉事件为止,泰安奶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亚奥特成长阶段的超市场契约安排。1998年3月,亚奥特公司新上第一条液态奶生产线。公司经营第一个月,原奶日收购量仅有几吨,如何尽快扩大原奶收购量成为一大难题,否则,公司必定“断炊”,专用资产面临“沉没”风险。该公司经过调查论证,认为奶牛养殖收益可观,市场潜力较大,高于传统种养业,所以,在泰安市广泛建立本公司的奶源基地的可能性完全存在。鉴于奶农与亚奥特同样担心奶业专用投资出现“沉没”风险,只有双方长期互利合作,促成规模效应,才能互利共赢。于是,亚奥特公司开始与奶农签订长期格式化供销合同,稳定奶农预期:A、双方购销合同有效期为10年,在合同有效期内企业不得拒收奶农提供的合格原奶;B、原奶收购实行以质论价(例如特级奶0.96元/斤,一级奶0.94元/斤),各级别奶价可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作出调整,但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例如特级奶保护收购价为0.88元/斤);C、奶款一月一付,企业不得延期支付。一直到2004年11月份,亚奥特公司都严格执行了这些合同要求,并且原奶收购价格一直保持不变。在严格执行购销合同之外,该公司还通过利润返还、发放小礼品、赠送奶牛养殖手册等方式利农惠农,进一步拉近了与广大养殖户的关系。

此举对当地农户形成巨大刺激,纷纷投资奶牛养殖业,泰安市现有的奶牛养殖户基本上是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在“得奶源者得天下”的强力支撑下,亚奥特公司获得快速发展。2004年该公司已经拥有设备资产5000万元,是企业运营初期的6倍,鲜奶日处理能力达300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农户收入也随之增加,2004年以前奶牛养殖的头均年净收益在3000元左右,全市奶牛存栏量扩张至6万头,年产奶量9.9万吨。

第二阶段:壮大后的亚奥特单方面毁约。2004年下半年,全国奶产业在经历了快速扩张后供求形势开始逆转,奶价持续下跌,甚至阶段性地出现过“牛奶比矿泉水便宜”的现象。巨压之下,2004年11月份亚奥特公司单方面调整了与奶农的合作方式,声明公司与奶农之间不再有直接的原奶购销关系,所有原奶均须先销售给亚奥特奶站,再由奶站销售给亚奥特公司;奶站实行承包经营,承包者每年向亚奥特公司交纳一定的承包费,奶站每收购一斤原奶承包者可获取0.1元的收益。

亚奥特公司一纸公告,宣布了与奶农超市场契约的终结,同时也宣告了准企业组织的解体,公司与奶农之间退回到纯市场交易关系。由于奶农鲜奶的售价平均下调了0.1元/斤,奶价下调致使奶牛养殖已难盈利。尽管从亚奥特公司分离出来的奶站也与奶农签订购销合同,但格式合同中的奶价随行就市,更不存在保护价。到2005年,泰安市奶牛存栏量增至10.6万头,年产奶量20.7万吨。

第三阶段:三鹿奶粉事件后的全面市场风险。2005年之后,国内奶企之间恶性压价竞争的问题有所缓和,随着农产品价格普涨,牛奶价格时跌时涨、波动较大,2008年7月之前,泰安市原奶收购价格涨至1.6元/斤,扣除各项成本后单头奶牛的头均年净收益在2800元左右。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内奶业遭受重创,原奶收购价格较快下滑,目前泰安市原奶收购价格恢复至1.2元/斤,比三鹿奶粉事件之前下跌0.4元/斤。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亚奥特公司奶产品售价并未降低,例如巴氏消毒奶仍保持1元/袋的批发价,与三鹿奶粉事件之前完全相同。虽然该公司的销量明显下滑,从200吨/天降为120吨/天,但原奶收购价格的下跌导致的购销差价扩大,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销量下滑引发的利润缩减。2009年前2个月,该公司实现利润70余万元,同比仅减少30%。所以,由三鹿奶粉事件所形成的市场风险大部分由奶农承担了。

四、特定市场结构下的奶牛养殖保险困境

泰安市奶牛保险始于2003年市政府实施“奶业富民工程”,人保泰安分公司作为该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参与其中,当年承保608头奶牛,仅占全市奶牛存栏量的1.69%,实现保费30.4万元,承保额586.4万元,实际赔付30万元。鉴于高成本、高赔付等问题,保险公司于2004年停办奶牛保险业务。2005年,泰山区政府出台政策,为农户补贴一半的保费,农户自身缴纳100元/头,即可实现4000元/头的保险利益。泰山区当年有407头奶牛投保,共实现保费8.1万元,实际赔付6.9万元。2006年,养殖户投保积极性大幅下降,泰安市奶牛养殖保险业务大幅滑坡,泰山区仅有一颜氏养殖户为其31头奶牛投保,另有195头奶牛续投。2007年,投保人仅有两户,其中颜氏养殖户的投保量降为30头,明达奶牛养殖场的投保量增至261头。2007年,尽管泰山区纳入了山东省政府奶牛养殖政策性保险规划试点,保险补贴由上级政府来承担,但受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泰安市奶牛养殖业遭遇较大困难,奶牛养殖保险再次陷入停顿。没有了与亚奥特公司超市场关系型契约和准企业组织的有利保护,没有保险的保驾护航,泰安市奶农要独自承担所有的市场风险及其它不确定性,整个奶牛养殖业陷入困境已在所难免。

奶产业的产品特性决定了特定的市场结构。具体表现在:(1)奶产业资产专用性强。在奶农眼里,牛奶是最终产品,奶牛只是一种变形的“专用设备”。鉴于奶牛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收慢,退出成本高;加上牛舍、挤奶设备等专用性资产,投资回收时间更长,退出成本更高。同样,乳品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更强。(2)原奶产品的频繁交易性。原奶产品属于理化性质不稳定的产品,常温下24小时即变质,销售半径小、时间短,只能频繁地将原奶出售给固定买主进行初加工。(3)奶产品分层的市场结构。与所有养殖业开放的市场相比,奶产品市场是分层的:一端是奶农与奶站(乳制品企业)之间封闭和不完全竞争的初级市场;另一端是乳制品企业对消费者开放和完全竞争的终端市场。然而,尽管市场是分层结构的,但由消费者所决定的终端市场的价格波动,最终要传导并由奶农与奶站(乳制品企业)所构成的初级市场来承受。基于此,除引入准企业组织和超市场关系型契约修正失衡的风险收益结构外,对奶牛养殖业实施财政补贴或者给予保险保障,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五、简要结论

从2007年开始,作为新时期扶持“三农”的政策之一,中央政府大规模推广以高比例补贴为特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但由于各种农产业特性、市场结构和风险状态等存在很大差异,由此所决定的组织模式、收益水平及其参加保险的意愿也不尽相同。就奶牛养殖产业而言,由于资产专用性强、原奶频繁交易、奶产品市场分层布局等特性,表明它比其他养殖产业更为复杂和脆弱,在通常情况下市场失灵更严重。因此,建立超市场的关系型契约是维护整个奶牛养殖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它可以确保企业和奶农之间利益的合理均衡。除此之外,政府增加对奶牛养殖产业的财政补贴和实施政策性保险保障仍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冯文丽,苏晓鹏.农业保险价格难题及政府补贴机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8).

[2]余子鹏.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9).

[3]蒲成毅,潘小军.农业保险的发展创新探索.[J]甘肃社会科学,2008,(5).

[4]潘勇辉.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8,(7).

[5]王卫东,侯芳,李金秀.区域农业保险有效供求现状与模式选择[J].金融发展研究,2008,(9).

(责任编辑 刘西顺)

猜你喜欢

农业保险
莆田市农业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
政策性农业保险供给评价及影响因素
农业保险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业保险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探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研究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制度的比较与选择
我国实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必要性分析研究
浅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