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统筹建设中金融发展的三个视角

2009-04-21刘锡良齐稚平

金融发展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城乡统筹金融发展农村金融

刘锡良 齐稚平

摘要:本文对城乡统筹建设中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总结。从如何实现金融业的城乡统筹发展、金融如何促进经济的城乡统筹、如何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三个问题着手提出三个研究视角,简要分析城乡统筹建设中金融发展问题,为后续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金融;城乡统筹;金融发展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way of research for the problem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three research perspectives from three questions,thoseare how to realize fina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how finance to improve the economical 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nd how to build the moder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rural finance,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financi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3-0003-04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的实质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得到的。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首的“五个统筹”;到2004-2007年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加清晰地诠释“城乡统筹”的内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其目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再到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可以说,城乡统筹已经放在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上。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如何促进经济的城乡统筹发展,又如何实现金融业自身的城乡统筹,是在城乡统筹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城乡统筹建设中金融发展的核心在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实践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机构不足建机构;补贴不足加补贴;监管不足改监管”的阶段,农村金融组织也多在支农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徘徊,逐渐迷失了方向。而理论上也未对破解农村金融压抑提供一个较好的突破点。因此,我们必须转换思路,扩大研究视野,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实际状况,突破单就农村经济谈农村金融的框架,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探索一条城乡统筹的金融发展之路。本文从如何实现金融业的城乡统筹发展、金融如何促进经济的城乡统筹、如何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三个问题着手提出三个研究视角,简要分析城乡统筹中金融发展的思路。这也是对几年来作者所在的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在城乡统筹及农村金融方面研究思路的总结。

一、如何实现金融业的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是产生三农问题、导致农村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源。金融作为一种资源,长期以来,在城乡间的配置是极不平衡的。事实上,目前我国的“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是两套体系,相关度很低。以往的理论研究也往往将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独立来看待,忽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一面。要实现金融业的城乡统筹发展,就要将“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放在城乡统筹的统一框架内,从城市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带动作用出发,重点研究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间的联通机制。强调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城市金融对其产生的影响,也就是研究如何在较成熟的“城市金融”体系与刚刚起步的“农村金融”体系之间实现对接与贯通。

我们应站在统筹城乡金融资源的角度上更为广泛地理解农村金融。所谓的农村金融,不过是一国全部金融的子领域,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在整体金融框架下,农村金融尤其是在它的资本流动上,与城市资本的独立性会越来越弱。因此,我们可以将农村金融理解为以“三农”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供给安排,而不局限于其区域属性,有利于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时拓展思路。

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之间联通机制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金融机构的联通

由于农村经济属于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在我国,农村金融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成本高、利润率低、风险大的领域。过去一些在农村设有营业网点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财务的不可持续,不得不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无数事实证明,将金融资源引入农村依靠现代商业金融是不行的。而对有名无实的合作性金融而言,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正慢慢脱离农村,其资金使用效率也是低效的。因此,要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将金融资源真正引入农村,就要依靠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以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机构是未来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成员。城市金融机构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金融控股、参股、同业拆借等形式实现资金的联通。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担保业务架起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间的桥梁。城市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培训、宣传、信息服务等方式发挥支农作用。

(二)金融市场的联通

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农业自身弱质性的特点,客观上造成了农村资金严重外流。为了有效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就要通过城市与农村间金融市场的联通。要在进一步完善同业拆借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性资金拆借中心,重点是发展银行同业拆借融资,逐步把同业拆借和与票据交换、联行清算结合起来,发展交换、清算、融资三位一体的头寸市场。发展贴现市场,逐步扩展为区域票据承兑贴现中心。将民间融资票据进行规范,提高区域票据市场的中心地位。进而,推进货币市场建设。同时,扩大农村龙头企业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实行向农村乡镇企业倾斜的上市与融资政策,积极鼓励农村龙头企业上市,积极争取有关IPO和再融资的地区倾斜政策,促进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的提高。

(三)风险补偿机制的建设

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大,同时农产品又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投资收益率不高。而农业资产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花木、果园、茶叶、牲畜等动产,往往不符合金融部门规定的贷款抵押物的标准,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又是租赁性质,土地承包权抵押在开展担保的操作层面上存在很大难度,从而客观上很难形成农业对外部资金吸引的优势。由于贷款风险等多种原因造成农户和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农业企业找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为农村金融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是金融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业贷款担保、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必然选择。

二、金融如何促进经济的城乡统筹发展

从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发展演变来看,二者的关系可分为两方面来理解: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

一方面,经济是金融的基础,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信用关系的发展程度,产业链的完善是信用关系贯通的前提。从信用关系发展规律来看,信用关系的产生总是从“熟人社会”走向“生人社会”。最初形态的个人信用,就是依赖熟人社会中的信用约束实现的;商业信用是在产业链条中不同主体之间提供的信用,它建立在产业链的基础之上,同时,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以银行自身信誉为保证,以资产抵押、权威机构担保等为条件,完成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分离,使信用关系走向“生人社会”。由于目前我国农村仍普遍处于小农经济状态,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证实,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民间借贷在广大农村仍是主要融资渠道。而代表“生人社会”信用关系的商业金融在农村呈现萎缩退出的态势。按照信用关系发展规律,为了使信用关系得以建立及发展,必须培养商业信用。而培养商业信用必须从完善产业链着手。因此从本质上说,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从产业经济角度入手,健全城乡产业链条,从而实现信用关系贯通,促进城乡金融统筹发展。

另一方面,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73年,McKinnon 和Shaw通过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情况,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从制度层面强调了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有效的金融制度能使经济和金融保持互动状态的良性循环,否则二者将会因金融制度缺失而陷入恶性循环。他们认为,金融变量与金融制度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滞作用,关键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选择。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当局对金融活动进行强制干预,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即所谓的“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政策即金融深化政策就是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得利率和汇率成为反映资金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具体到城乡统筹事业中,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一方面,我们要放松农村金融管制,适度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探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另一方面,要实现金融支持效率的最大化就要对各地区经济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黄祖辉等(2006)将农业关联产业链定义为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群体产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这是一个纵向联系极其紧密、横向联系十分广泛的产业链。配套发展这个产业链上的产业,是通往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金融促进经济的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促进这个庞大的产业链条的完善,重点扶持产业链中具有带动作用的行业优先发展。

正是由于经济与金融之间的紧密关系,才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构建相应不同的金融体系。具体到城乡统筹事业而言,针对各地区多圈层、多层次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各区域统筹发展中的连带作用,应构建起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三、如何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对于农村金融体系或金融供给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三种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思路:第一种研究思路是重点研究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在不同发展阶段何者居先导作用。Patrick(1966)提出了金融发展的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强调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金融机构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二是“供给领先”(supply-

leading)模式,强调金融机构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经济主体的需求,并对其需求有引导作用。他还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第二种研究思路是从金融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来研究金融供给体系及其改革措施。麦金农(1973)针对金融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供给存在着“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为打破金融抑制的恶性循环,他提出了包括利率市场化、适度放松金融业的进入管制和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措施(麦金农,1993)。沿着麦金农的研究思路,我国学者对农村金融抑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据此提出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金融抑制。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有限(谢平,2001)。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与需求型金融抑制共存。在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同时,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也相对有限(曹立群,2000)。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从属现象。金融有效需求不足,其实质却是金融供给类型不对,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何志雄,2003)。第三种研究思路是结合我国农民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分析了农村金融需求及其相应的金融供给体系(张杰,2003;何广文,2003;成思危等,2005)。

这三种研究思路的共同出发点都是研究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之间的关系。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在不同的区域甚至是同一区域的农村,金融需求也呈现多层次性,企业与农户之间、规模不同的企业之间、生产模式不同的农户之间,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为全面深入地了解目前我国农户的金融需求状况及金融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选择了成都市六个区县作为样本点展开调研活动①。我们将农村金融需求概括为农村发展需求、农户需求及企业需求,分别对各类金融需求及满足状况进行了调研。我们对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遵循这样的总体思路:从研究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出发,基于经济与金融关系及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指出金融需求层次与金融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战略思想。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政策设计也基本遵循了这一思路,即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是规范发展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作用,建立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吴晓灵,2006)。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最近对城乡统筹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将“县域金融”与“农村金融”按照需求主体不同进行了分类,更细致地研究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进而设计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供给体系。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县域金融”的理解几乎等同于“农村金融”,这是建立在“大农村”概念的基础上。但从纯粹的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的“小农村”的概念来看,在我国行政级别为乡(镇)的广大农村,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农村,金融需求主要体现为个体农户的需求,金融机构非常匮乏,金融服务单一,部分地区甚至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根据2008年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所载,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因此,在农村金融体系非常薄弱的前提下,在县域建立旨在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县域金融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服务主体的不同,将“县域金融”与“农村金融”分开讨论。县域金融是指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工业协调化、城镇适度化建设中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则特指针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在县域金融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其在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之间的纽带作用,并通过建立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注:

①调研选取样本点为南郊、新都、金堂、郫县、新津、蒲江。调研活动是在农村信用社召开座谈会及开展两项问卷调查(农户和企业金融需求问卷调查,两项问卷分别为500份和120份,有效收回问卷为208份、49份)。调研活动得到了成都市信用社联合社及各区县信用社联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R].2008.

[2]Allen,Comparative financial system:A survey,1998.

[3]Hugh T.Patrick,1966,“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Countrie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6-14.

[4]罗纳·T·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73.

[5]Zivi.Bodi、Robert.Merton.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温铁军主编.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C],北京:文津出版社,2006.

[7]吴晓灵.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2006,(11).

[8]张秉福.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比较与借鉴[J].新疆社会科学,2006(2).

[9]张杰.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J].金融研究,2005,(4).

[10]厉以宁.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关键何在[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11]曾康霖.金融改革的回顾与评析[J],金融研究,2008(6).

[12]唐双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J].当代经济,2008(8).

[13]张杰.金融支持机制转换与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J].金融与保险,2008(8).

[14]厉以宁.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N],人民日报,2008-9-30.

[15]陆相欣.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启示[J],理论探索,2007(2).

[16]汪广荣.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1).

[17]黄祖辉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化[R].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8]刘锡良等.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9]成思危等.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0]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N].经济要参,2001.

(责任编辑 代金奎)

猜你喜欢

城乡统筹金融发展农村金融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述评
城乡统筹视角: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研究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
江苏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建议
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对策探讨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