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和谐生活构建的时代要求

2009-04-21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夏 蓉

摘要:党的十七大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创新。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转变,构建大学生和谐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5-0087-02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价值目标、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向和价值选择。党的十七大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理论创新,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加实效性。是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念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对全国青年提出了“四个新一代”的要求,“鼓励广大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新的新一代”。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领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站稳脚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引领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育人必须将德育放在首位,只有把德育作为首位,着眼于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才能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自觉地将之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要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拓进取建功立业。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当代大学生是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在理想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综合作用下长大。既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也有明显的不足,两者交织在一起:思想活跃,思想敏锐,勇于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要求更为紧迫。现代物质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追求物质财富的焦虑,在校大学生在家庭、社会的要求和影响下面临很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激烈的竞争环境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不良情绪竞争,压力和生存焦虑会影响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中来解决以下问题:(1)奉献与索取。有付出才有收获,不付出而只想索取是不道德的,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公理。(2)成功与失败。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人生的常态现象。(3)理想与现实。大学生都曾在心底埋下人生的理想,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理想也只能是社会现实中的理想,而不可能是个体随意支配的理想,个人的理想未必能够被社会接受。(4)物质与精神。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但精神本身又有其独立性,人的精神特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正是精神的这种独立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得人类一方面依赖物质财富而生存和延续,另一方面又摆脱了物质财富的束缚,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财富的俘虏。(5)竞争与合作。竞争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竞争能激发人的潜力,促进科学技术和制度设施的发展和改进。合作要求竞争必须适度、理性,合作可以弱化竞争的程度和非人性化因素,减轻自己的生存压力并进而加强社会关系的和谐,竞争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根本目的是改善生活。

我国进入了一个深度调和的关键时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和谐,及时化解心理危急,已经成为维护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高校是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用和谐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有利于大学生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态,完善人格,升华思想境界。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又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既把教育对象定位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为根本出发点,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为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改善学习条件,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营造适合大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教学载体的改革与创新,建立文物载体,通过大量的物质文化成就、艺术精品、科技成果、历史事件及其遗留物,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产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团结及自信心和凝聚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向正确的轨道,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肩负起“灵魂工程师”的使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认识、理解、交流、沟通、信任和宽容学生,用仁德和爱心支撑住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的知识、人格、做事方法、对事物的态度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进而形成它们正确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竞争协作观念等。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他们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实践证明,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不可全部控制的广泛性和社会性,仅靠学校单方面作战不行,建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四个一体化”即学校、社会与家庭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渠道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制度、基地建设的一体化。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新要求,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统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7-05-05.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桂溪涓.光明日报.2008-06-25.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夏蓉,宁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政工师。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