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09-04-21贾海军
摘要:文章从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网络文化背景出发,针对互联网和网络文化的特点,分析了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5-0077-02
网络时代,高校的网络环境正深刻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本文拟从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网络文化背景出发,针对互联网和网络文化的特点,分析了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网络文化
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网络最早是由十几台电脑联网而成的,互相之间使用一些字符形式的计算机代码进行沟通。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从广义的角度看,就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从狭义角度看,就是指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作为主体,以虚拟空间作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作为基本技术手段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网络文化与传统的大众传媒截然不同的是,互联网具有超强的兼容能力。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无论是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能共存于互联网并同时传播。
现实虚拟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现实得以实现,虚拟现实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的沟通桥梁,互联网能够超越时空地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类活动以及人们想象中的一切,都兼容在虚拟的时空中,把能变成现实可能的、不能变成现实可能的都重新摆出来让人们加以选择。诚然,网络文化中的主体核心文化是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对人类现实社会的反映。但它还会对现实社会予以延伸,衍生出一种有别于现实文化的虚拟文化,展示现实中不可能出现或还未出现的文化。
平等开放性。互联网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互联构成的,它不受任何中心的控制,是个开放的世界,它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文化中心被消解。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能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自由地登录到自己想到的网站,自由地享受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更富有平等性。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双重影响
在网络化的生存境遇中,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六大革命。在网络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网络文化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教育等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网络文化正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现实虚拟的网络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平等开放的网络文化塑造了大学生的独立个性等。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性与消极性共生。网络文化在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1.网络文化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各种用以进行比较、对照、选择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科学观念。社会上那些落后、保守、愚昧、封闭的思想观念相继被大学生们抛弃,而创新、求实、文明、竞争、合作、发展等观念被他们普遍地认同。网络生活让同学们形成了多元化观念、全球意识和效率观念。他们通过登陆一些文化网站,“参观”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及旅游胜地,不断改造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更符合时代价值导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导致青年学生价值观倾斜。互联网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而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由于各自的社会性阶级性不同,必然使它们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并最终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反映。。
3.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障碍。在网络世界,网民们联系感情的方式是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机交往”。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人都是网络中的隐形人,这种神秘感更促使人们去求新、猎奇和大大提高交往热情,从而导致的后果是人们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但“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甚至逃避充满某些缺陷的现实世界。这极易产生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人际障碍。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里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世界中的自我角色,可以随意地欺骗世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易产生人际关系上的信任危机。
4.网络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有弱化青年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倾向,易导致青年学生中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增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由于交互技术的应用,已形成传授双方的双向互动的传播网络中有丰富而巨大的信息量,但也有一些不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包括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的信息。而青年大学生固有的特点也可能引起电脑行为、网络行为出轨,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沦为“网络黑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网络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对策
网络文化饱含着现代性的韵味,而人的现代性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人的现代性是指现代社会中的人所具有的顺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特质。作为现代性中最主要的一个层面,它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性的正、反两面特征。因此,人的现代性在促成网络文化生成的同时又制约着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在显现和促进人的现代性时又不免延滞了它的进一步完善。怎样使二者保持良性互动关系,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又一个崭新问题。本文将从网络文化、人的现代性问题出发,倾力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二者良性发展的角度,给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案。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的。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的一个主渠道和主阵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应立足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改革,增强该课程的说服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增强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对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能够进行区分和辨别,时刻防止网络陷阱的诱惑和威胁。近年来,随着高校现代化教育设施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系统已初步建成,客观上为我们利用高科技手段创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优势,占据网上制信权和主动权。要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利用专题网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优良环境。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高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网络为平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并适时加以引导。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此外还要加强网上科技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开展辩论赛、讨论会、科创节、征文赛等一系列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网上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育人功能,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激发青年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它具有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是要营造一个具有良好的书香气息、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比如,通过宣传画册、知识长廊等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校园信息等;通过社团组织(学术沙龙、读书组织等)开展活动(读书活动、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3.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网络社会是一个多元化、无秩序,多文化、无中心,信息资源共享、价值观共存的社会。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斥其间,法律法规和防火墙往往难以监控和过滤,因此就必须培养并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提高他们在网络文化环境中的自律能力,增强自身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无论是道德标准的选择还是文化模式的断,都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和支撑。由于网络社会的无规则运行,文化模式的选择、认同和吸纳,全靠学生的自我选择和判断,因此培养并提高青年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选择判断力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范笑仙,刘东锋.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1,(4).
[2]谢伟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青年探索,2001,(4).
[3]廖传景.网络文化及其对高校师生的影响[J].太原大学学报,2002,(1).
[4]张革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改进高校德育工作[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4).
[5]王生卫.论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养[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6).
作者简介:贾海军(1970- ),男,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