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美学修养的几点思考

2009-04-21朱桂峰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朱桂峰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领导干部如何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对于广大群众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认识加强美学修养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探求美的规律,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

关键词:美学修养;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5-0074-02

美学修养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般认为,美学修养是对美学的研究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包括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观,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领导干部既是社会建设的领导者,也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本身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加强领导干部的美学修养,提高领导干部的审美鉴赏能力,建立健康的审美观,会对周围群众的行为方式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本文试从马克思美学观点、美学修养的必要性和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美学修养的几个方面,谈谈对加强领导干部美学修养的几点想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阐释

人类关于美的讨论和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毕达哥拉斯提出的“美是数的和谐”,还是达芬奇提出的“美在关系”,抑或车尔尼雪夫提出的“美在生活”,这些观点或从主观方面,或从客观方面都对美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但是都引起了世人的争议。美,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承认的“美是难的”一样,我们也要对其做出一定的思考。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必须要对美是什么做出一定的探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美的概念做出了经典的论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概念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端。我们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地研究。关于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什么

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实践力量,人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对象化是我们实践的结果,人能从自己的实践中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二)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这是对美是如何被我们感知到的而言的。劳动创造了美,这本身就包含了人的因素。正如盐是咸的,糖是甜的一样。味道只是一种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因素,一旦与人类的活动产生联系,也就有了味道。美离不开人的活动。就像苏东坡在《琴诗》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三)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共通

浩瀚的大海、巍峨的高山、璀璨的朝霞、艳丽的野花,这些并没有经过劳动的加工,为什么我们也认为是美的呢。很多人对此也迷惑不解。其实,无论是大海、高山、朝霞、野花,都在于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成了人类生活的必要的延伸,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了自然和社会的共通。

以上我们对于美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我们澄清“美是什么”有很重要的帮助。

二、加强领导干部美学修养的必要性

党和国家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是我们各项社会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大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当前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当中,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人修养对于普通公众具有很强的示范和传递效应。美学修养作为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领导干部美学修养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美学修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美学修养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品味,从而在工作生活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因此,美学修养实质上是在建设“以人为本”的生存“软环境”以及和谐共存的“精神生态”。

(二)加强领导干部美学修养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领会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党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一以来,中国举国上下对和谐问题的关注度日渐高涨,从不同侧面加深对和谐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是中外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追求不同审美要素之间的比例匀称,左右了中外数千年的美学发展历史。在中国,《国语·楚语》即称:“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的表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有意思之处在于,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政治表述,却使用了一个审美的用语,一个美学的用语。这是异乎寻常的。这意味着执政观念上的重要的转变。领导干部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和尽可能丰富的审美经验,在我看来,这也是对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理念的深入领会。

(三)加强领导干部美学修养是实现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方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爱美是人的天性,那么加强个人的美学修养可以说是实现个人需要的一个重要体现。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有人把其需要层次理论拓展为7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实验表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因此领导干部努力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焕发出更大的活力,有力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领导干部美学修养的几点想法

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首先简单地了解美学修养的特点:自主性和潜移默化性。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对于加强美学修养显得尤为重要。美学修养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的,这就表明美学修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了解了这一特点,就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把握美的事物,去探求美的规律。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有自己欣赏美、发现美的独特方式,但是如何去加强美学修养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追寻的。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要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美的特点、美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美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诞生以后,为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也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而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观念的完美体现。因此,作为领导干部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经济理论,也应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要的工具应用到科学发展观的学识和实践当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美学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生活和工作的许多方面,因此要从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全面着手,培养领导干部健康的审美观。

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审美观,致使出现了“彰显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顶替了端庄”。这一方面是社会快速发展使一些人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反差,另一方面是社会变化中产生的文化断层使一部分人不知所措。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始终保持一颗正常的心态,海伦·凯特说:“面对阳光,你就看不到阴影”,积极的人生观就是心里的阳光。不但在心理上,而且在知识上做好准备。美学在未形成独立学科之前是从属于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即使是现在,美学和这些学科仍然有着紧密的联系。良好的美学修养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并不是生长在荒郊野岭和原始森林中自生自灭的野生植物,始终需要人类文化的滋养和文明的哺育。因此要提高美学修养,必然要求我们加强文化修养和知识积累,在文化修养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当中逐渐提高我们的美学修养。

(三)在实践中提高美学修养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种本质力量就是人类求真向善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行为,人是社会的人,因此美也具有社会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创造了美”。在社会中我们会领悟到美的规律、美的真谛,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作为领导干部,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运用美的规律,发挥求真向善的主观能动性,善待别人,善待自己,关心同志、踏实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温馨气氛,你会发觉人生的道路是那么的旷阔。这也就是在创造美。所以美不仅创造着生活,也创造着人生,只有回归社会的美才是最美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张凡编著.美学修养[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4]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