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半电影,一半音乐

2009-04-21王宇心

电影文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古典音乐语境

王宇心

[摘要]以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古典音乐运用为例,结合接受美学中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和其他主要美学原理,从古典音乐由于电影语境的需要介入电影艺术的可能性和后现代电影风格化的几个主要特点来对古典音乐运用的及其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了电影艺术新语境——后现代主义电影主题下对古典音乐的内涵的新的诠释的过程,并大胆地设想了今后古典音乐在电影艺术领域方向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语境;古典音乐;后现代主义电影;接受美学;审美活动;声画关系

是什么使古典音乐在现代电影中的诠释成为可能呢?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现代的艺术品中受众价值已经成为艺术品本身价值的一部分,在人类精神花园百花齐放、网络的资源大量复制、大众文化以传播和复制为手段的影响下,古典音乐在电影美学发展下是怎样经历能指的狂欢,同时古典音乐的复制又怎样能表现电影艺术中的个性化色彩的,将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探讨的核心内容。

一、可能性下的期待视野——古典音乐

运用于电影的美学基础

“接受美学的核心在于,注重研究读者在作品接受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的因素和规律,……”“所有重要的因素之首当其冲者就是语境”,二者在意义上都依赖于一种生态关系——艺术话语依赖于词句本文的上下文关系,生活话语依赖于语境中的非词句因素。对语境的过分关注并不意味着对接受者的忽视,因为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也是由相应的语境决定的。我们与世界交流在作品上下文关联下,无限的交流背景成为古典音乐最先运用到电影里的可能性的契机,电影艺术在当时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需要借助已经发展趋向成熟的古典音乐为他其敲开受众的大门,从卢米埃尔兄弟诚惶诚恐地把他们的“流动的画面”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时候,为了使之能更容易地被观众理解,还请了钢琴家在现场演奏,为“沉默的电影”渲染了气氛,也让电影与音乐首度“发生关系”。其实,初期对电影音乐较早具有贡献的人是古典音乐家,因为从有声电影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中,电影音乐都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创作,因此电影音乐具有浓浓的“古典味”。

此后古典音乐一直跟电影艺术脱不了干系,在大大小小的影片中——商业片也好艺术片也好——频频出现,甚至在几位电影配乐大师领衔下的电影音乐制作工业如日中天环境下,导演们仍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偏爱,而且显而易见的是,现代电影大量运用古典音乐其中不乏经典的例子,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在电影中的频率就很高。

二、后现代电影的精神内核——新语境下的古典音乐

现代的电子化科技生产力推动下的后现代电影艺术从物质形式上必然朝两极发展——超异想和超写实,因为人类已经有足够的科技手段去将内心的精神世界实体化,电影早期不能做的特效和特技在3D电影工业日趋成熟的今天都已经不在话下,以“星球大战”为标志的科技与艺术高度集中的浓缩品意味着电影已经越来越成为观众身心共同消费的“视听圣宴”,另一方面批量生产和模拟复制的必然结果是类型电影的产生,从而也拥有一批人去抵制这种工业化流水线下生产出的华而不实的艺术消费品,形成了对个性化、风格化、私有化电影的强烈需要,顺应这样的浪潮出现了以库布里克为代表的另类西方电影大师,于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概念诞生了。对应尹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概念,“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在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入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象语言上,这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往往能显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以《猜火车》和《发条橙》等电影为代表,这些电影往往有着相当写实甚至刻意加深扩大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状态的特点,他们是高度生活和主观化的。

三、库布里克电影中的古典音乐——另一段生命的喝彩

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一书中既指出“库布里克电影中配乐之震撼,也说明了一旦把从属与独立艺术个体的古典乐曲,配置在另一媒体的电影上,而且是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电影上,这种撞击既是化学上的又是物理上的,影像跟声音的交织作用(这个“和”相信绝对大干简单的乘法)在观众心理听觉和视觉引导下起了关键作用,而库布里克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位配乐家产生长期的合作说明库布里克对自己电影中的音乐要求全权性的主导,他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加上认为合适的音乐,从来不重复自己的库布里克为古典音乐对于电影的贡献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下面以《2001太空漫游》中古典音乐的运用的个案为例说明古典音乐在风格化电影中的作用。

其一,《蓝色多瑙河》的运用——约翰·斯特劳斯的经典乐曲在这部电影中一开始出场于骨头到倒漂浮在浩荡太空的飞行船的相似体转场处,这是太空船首次在电影中登场,除却音乐在电影字幕出现的那一次出场,蓝色多瑙河播放时都是集中在太空船的旅程上。它的开场貌似点出了电影主题——太空的冒险,人类的伟大,新时代的诞生。斯特劳斯在1867年创作此乐章时,是寄望写出一首充满希望的作品,更以自己身边的多瑙河命名,在影片中表现科技之伟大好像名正言顺,但是看完影片发现它其实最后揭示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科学被巨大的宇宙力量吞噬,人的感情和痛苦在历史的轮回面前又是那么渺小——在片尾字幕出现时使用这段乐曲便出现了像哭诉一般的讽刺效果。此曲更惨的效果是后来被《全职杀手》和《大逃杀》两部电影运用到了枪战和广播里播报死亡人数的背景音乐,杀戮的血腥被鲜活地表现出来。

其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三回此曲配置之处都是在电影情节中有关“开始”和“新里程”的寓意,“理查德·斯特劳斯创作这段乐曲时已经考虑到了如何利用音乐展现尼采的哲学思想。音乐开始用三声小号吹出了三个长音符(C-G-高八度C),三个音符呈上升趋势,然后是两个愈加响亮的尾随音符,伴着定音鼓的敲击,这种逐渐扩展的旋律走向与人类的进化跟没落有着惊奇的相似之处”,而我们知道此片中越是正面鼓吹人类的伟大就越是讽刺了人类的无知无能。电影上映后甚至这半个世纪过去后,库布里克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性的标志,今后的媒体包括电视、广告片、讽刺性的卡通电影都不约而同地运用这段音乐符码,可见库布里克为古典音乐赋予的新意义甚至可以远大于乐曲本身,影响之深之久远令人惊叹。

四、私有化的古典音乐

任何艺术审美活动无疑不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大众审美的改变同时也孕育着改变着形式的各种电影作品,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生活不同的意义,给予我们艺术不同的创作方式,也给了古典音乐在电影艺术里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个陌生化、私有化的过程,也证明了经典作品能经久不衰的本质是人类思想的共通性,是古典音乐的符号性,而它的能指在各个时代都会呈现不同的面目,我们看到的古典音乐在后现代电影里的作用只是这个时代下特殊的产物而已,如果允许大胆地做一个预测,古典音乐将会像它刚刚诞生之初那样变成完全私有化的艺术品、消费品、人类历史沉淀下的文化产物并以其各种介质催生下的作用而长留于世。

观众专注与影片内容,交替给他们的耳朵听到的无论是现实的声音还是非现实的声音,真实的声音或者感性的声音,都会引导着观影的情绪,尤其在后现代主义电影导演的主观意识下的古典主义音乐的艺术价值和作为符号性的外延都呈现了新的内容和面貌,这不能不引起美学工作者的关注。现代电影高度发展,早已建构了电影配乐的一套运行机制和美学体系,也提供了一套供专业电影音乐工作者的创作法则,对于存在了几个世纪的古典音乐来说,这个新的语境下的艺术作品审美价值同样面临着挑战。

“一半电影,一半音乐”——用这句话来概括古典音乐在后现代电影的运用是最合适不过了。通过本文对古典音乐运用到电影的审美取向的可能性到后现代电影是导演非主流意识下对音乐理解所进行的古为今用的原理及特点,以接受美学为切入点,探讨了艺术形式之于时代进阶和审美方式因时代不同而对艺术创作者与群众接受者的语境上的衔接等问题。艺术的生产消费活动会给消费者这个终端提供各种可能性的形式,而创新意识在现在这个工业时代环境下颇显关键和重要,相信电影工作者更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听体验、美的感受、美的欣赏与接受。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古典音乐语境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