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发展之述评:精彩过去 苦涩当前
2009-04-21郑灵燕曾学军
郑灵燕 曾学军
[摘要]追溯中国动画的历史,不得不先从动画电影开始。因为中国动画所继承的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及中国动画界曾经获得的辉煌都是在动画电影中体现的。通过对《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葫芦兄弟》《三个和尚》等中国几部典型动画片的分析,评述当前中国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美、日、英三国动画对中国动画的影响为启示,展望未来中国动画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中国动画;发展;述评;影响;展望
在当今世界中,美国和日本几乎瓜分了全球的动画市场,中国动画片在世界上的地位却一再下降,国内外市场日渐丧失。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动画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背后其实暗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这种外来动画文化的传播会借助于动画片的形式通过审美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未成年人。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的诞生算起,中国动画至今已经八十多岁了。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国产动画片曾经创造了辉煌,出现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秀动画片,在国内外深受欢迎。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才的断层和日美动画的冲击,中国动画业渐渐“风光不再”。当21世纪初中国政府看到动画业的巨大市场,开始大力扶持时,才发现除了一批二三十岁在日本动画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却无人可用,中国动画已经失去了它的中坚力量和原创力。当下热闹非常的动画潮流,至少在数量上给了我们安慰。不过我们更关心的是,何时新一代的“原创中国”动画风才能出现?既不好莱坞,也非日式风,而是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形象和动画故事,这是每一个人都期待的。
一、中国几部典型的动画片评述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新中国的动画事业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不仅因为众多至今仍堪称一流的动画作品,更因为这批作品所表现出的民族风格的开拓和形成。例如,196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小蝌蚪找妈妈》,一经推出就轰动了动画界。《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中国水墨动画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艺术是最有价值的,最有活力的,最有前途的,最容易为大众接受的。…水墨画以中国特有的材料之一的“墨”作为主原料,加上清水,调制成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等,在纸上绘制出不同深浅、层次、浓淡的画面,具有古色古香的墨韵。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于1980年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放映时,整个大厅座无虚席,观众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欢呼,评论家们的称赞不绝于耳。这部全长63分钟的动画片由3个导演、42个工作人员、3个摄影师和众多技术人员、辅助人员耗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制作而成。共画有五万多张画面,工程巨大。但努力没有白白付出,严谨的结构、鲜明的人物、丰富的电影化手法、独特的民族化风格使《哪吒闹海》成为一部艺术性和娱乐性双高的作品,“叫好又叫座”的局面在美术电影里得以实现。这样一部片子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对它的研究或许会对我国现在动画创作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起到提示和启发的作用。
1980年拍摄完成的《三个和尚》,其故事情节大体从俗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演来,另外添加了一个结尾——一场大火让三个和尚危难相济,言归于好。影片告诉人们:有了私心,人越多,越不好办事。影片前半部分表现私心的危害,后半部分表现去除私心的必要。情节安排完全服从主题的需要,简洁明快,不枝不蔓。
《葫芦兄弟》系列动画片拍摄于1990年前后。片中的暴力、凶杀的镜头,看似血腥,其实大有必要。反面妖精如老鼠、蝙蝠、蟾蜍、鳄鱼之类,腰斩肢断,固然体现了正义的强大力量。正面动物如蝴蝶、刺猬之惨死,则表明虽然正义必然战胜邪恶,但这一过程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正义的实现是螺旋形、波浪式的。此外,本片将纷繁复杂的动物界一分为二,作为主角的植物人拉一派打一派,这种辩证思想实开我国捕杀传播疾病的狗、猫等有害动物,大力保护憨态可掬之有益动物之先河。虽然这是一部看似幼稚的动画片,则实有深意。编剧、导演从正反两面对我国广大少年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用心良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历史的车轮迈进21世纪的中国时,我国动画市场却处于疲软状态,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善,整个市场的运作环节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中央电视台青少年节目中心副主任梁晓涛说:目前的国产动画片尚没有形成产业化,虽然已经有了大的进展,但是国产动画片投入产出仍然失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市场。简单地说正常的市场状态是:制片人制作动画片,代理商销售,影视系统播放,企业购买动画产品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在我国,则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样一个系统。制片人在制作出动画片后除了完成播放这个环节以外,其他环节相当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被动,不能适时参与系统循环,往往造成动画片投资行为失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三:第一,业内缺乏专业的营销和管理人才;第二,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国内动画片质量上和数量上存在很大缺陷。于是动画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投资人担心动画节目不能赢利而不肯对动画节目进行投入或者扩大投入,结果是节目数量少,质量次;而企业则因为动画节目的量、质不够而不愿参与动画衍生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美、日、英三国动画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动画片取材很广泛,有阿拉伯传说《一千零一夜》,德国童话《白雪公主》,中国历史故事《花木兰》,有描写动物世界的《狮子王》、人与自然关系的《小泰山》、科幻世界的《变形金刚》;既有像《猫和老鼠》这样老少皆宜的,也有像《美女与野兽》《风中奇缘》这样更宜于成人观看的。可以说各种题材在美国动画片中都被运用得出神入化,使得美国动画片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世界动画潮流。而中国动画的主题则比较单一,无论早期的《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还是后来的《阿凡提的故事》《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不管是憨态可掬的动画人物还是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中国动画的主题无不体现着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和美国动画相比,中国动画由于过分注重其教育功能,说教色彩太浓,可看性不强。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动画像中国动画那样与“画”密不可分,甚至以“画”为本。中国动画的这种传统,显然与中国人对动画本质的理解有关:动画,顾名思义就是“动”的“画”,只要让“画”动起来,就是动画。而美国动画一开始奉行的就是“以动为本”。在他们看来,动画首先是一种运动,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运动”。动画不是“会动的画”,而是“画出来的运动”。一个是“以画为本”,一个是“以动为本”,两种不同的创作理念营
造的视觉冲击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动画因为建立在“以画为本”基础上,电影画面缺乏动感,镜头的运动和人物的调度较少,人物出场入场较为呆板,加上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以二维平面居多,缺少立体感,这对看惯美国大片视觉奇观的人来说,的确缺少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在美国人眼里,有用就是真理,成功就是真理。因此他们的动画产业也反映了本民族的性格特点,只要能多赚钱,各种题材的动画片、各种动画角色的颠覆他们都勇于尝试并乐在其中。而中国人则讲究责任和良心,因此不会随意篡改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食粮。所以中国传统动画片总也不能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保守思想以及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动画人不可能去颠覆神圣的原著中的角色和题材。当然这样便不能吸引今天挑剔的观众的眼球,更不能继续引起世界对中国动画的关注。
和美国不同,日本的动画产业化则只经历了50年的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动画已经成为日本娱乐文化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产生影响。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几部美国动画之外,在中国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片几乎全部来自日本。
日本是动画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产品种类之丰,生产效率之高,令人难以想象。与美国以电影动画为主打产品不同,日本以电视动画为主,电视动画是其动画产业中社会影响最大的部分,可以说电视动画对日本动画业国际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日本动画特点鲜明:一是分类细致,覆盖人群广泛;二是发行量大,人均消费量高;三是类别丰富,反映社会生活全面。
以电子为媒介的动画和以印刷为媒介的漫画相互促动,是日本动画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利用动画电影或动画电视剧的形式在电视上播出,而另一方面及时推出相应的漫画卡通书籍是日本动画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的《森林大帝》《机器猫》《七龙珠》《灌篮高手》《福星小子》《超时空要塞》《足球小将》《IQ博士》《圣斗士星矢》《城市猎人》《机动警察》《龙猫》《魔女急宅便》《风之谷》《美少女战士》《乱马二分之一》《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宠物小精灵》《篮球飞人》《名侦探柯南》等等,都配有相应的卡通书籍。而这些卡通书籍在推向中国市场的时候除了传统的翻开版本之外,还推出了64开的小版本口袋卡通书,这种“口袋书”体积小,便于携带,成了中国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挚爱。
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靠广告费运营的民用电视起步之初,动画就用在各种产品的广告中,而不像其他许多国家只将动画作为儿童的玩具或糖果。英国动画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动画广告、电视剧、电视、电影影像、MV和具有个人风格的短片之间所具有的共生互利关系。当然,也许别的地方也如此,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英国动画尤为重要的地方。还有一个特性值得注意,英国的商业片,尤其是真实影像电影和动画,经常看起来和所销售的产品无关,而广告商则更加关注原创工作中所设计出的“形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英国动画已经享有令人瞩目的国际声誉,并在商业动画(特别是儿童娱乐片和广告片)和动画短片领域赢得了大量的国际奖项。尤其是动画短片,主题和技术的多样化,及其一贯坚持的成人化定向,使得英国“个人化”动画制作产生了强烈影响。
面对汹涌来袭的美国、日本、英国动画和他们所带来的动画文化传播,我们的国产动画要想捍卫自己的领地,并让中国动画走出国门,传承中国文化,必须从全球化的背景中入手,将民族性融入全球化当中,而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从思想上提高警惕,防止外来文化对我们的“文化转移”。在美、日、英动画作品的传播过程中,他们的文化也随之传入,为了打开世界市场,他们传播的文化往往不是单纯的本民族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杂糅。而在多种文化杂糅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与改变。美国、日本及英国动画就是在此过程中,努力将外国文化改编成美国、日本或英国的文化产品。而这种文化产品要想真正打入全球市场,也就必须被美国化、日本化或英国化。
三、中国动画的未来展望:更新观念求生存,
借鉴经验求发展
中国的动画片曾有着光荣的过去。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发扬我们自己的长处,再创中国动画的辉煌呢?我们应该更新创作观念。对动画片这一艺术形式重新认识,突破以往创作同市场脱节的习惯性思路,从传统的把动画片艺术风格放在第一位的艺术短片观念中解脱出来。学习国际上尤其是日本的经验,把动画明确地看做是电影和电视节目的一个种类。在重视美术工艺风格的同时,更要重视电影电视的镜头语言。创作题材上立足不断创新。我们面对国外动画的发展,应该打破原有观念,动画艺术形式适宜于任何年龄层,它面对着青少年儿童观众,但并不局限在这一点上。尤其是电影动画片,不仅仅是为孩子而作,也面向成人。它把成人的题材通过青少年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日本动画能够形成整体的影响,在于有一个不间断的不同年龄层的创作队伍。且在不同年龄层所创作的节目有着明显的创新,使日本动画呈现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而我国动画创作专业人员缺乏不同年龄段的这种连续性。所以,更要求今后努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创作队伍。动画生产符合产业经营要求。单一的影视动画片生产已经不能够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大发展,国外动画的发展无一不是靠产业化所支持的。动画片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一种大众文化,不受民族、国家和语言的限制。美国动画片很能体现个体价值、表现人间亲情、重视环境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等,但在最广泛的程度上又能得到世界观众的承认。美国动画片的教育作用是通过融在其中的文化精神起作用,而我国不少动画,包括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在国际上得奖的《小蝌蚪找妈妈》等都用字幕或旁白直接说出教化主题,深度的思想内容在相当程度上并不是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画面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在美国迪斯尼动画片席卷全世界之时,日本动画片以其强烈的民族特点,让全世界的人们认识到,它在动画片领域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我们应该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日本动画片成功之处进行借鉴,同时也要避免简单的模仿。我们要努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强对观众心理的研究,争取创作出新的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中国动画片,促进中国动画事业的重新腾飞。
因此,国产动画片应该在技术上不断地完善自己,在面对国外诸多优秀动画片时“师夷长技以制夷”,但这种学习应该把握在正确的传达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应使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任何的曲解。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们谈的“中国文化”是在“世界”基础上的文化,中国国产动画片要想真正的走向世界也必须建立在“世界共识”的基础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实现中国动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