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刘三姐》的音乐艺术特色

2009-04-21李华东

电影文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刘三姐艺术特色歌谣

李华东

[摘要]电影《刘三姐》有戏曲片、舞台艺术片两个版本,它们都以歌谣作为重要的叙事、传情手段,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山歌被公认为《刘三姐》的精华。文章重温经典,认为刘三姐歌谣强调音韵节奏、讲究演唱方法、注重声情统一效果,表现出独特的地域音乐风格和民族审美内蕴,这三方面构成其主要特色,也是《刘三姐》感人至深、经典流传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艺术特色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有关她的故事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新中国成立后,拍摄过戏曲(1960)、舞台艺术(1978)两个版本的彩色影片。二者故事情节不尽相同,但是都用歌谣赞美劳动、自然、爱情并鼓舞民众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它们以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的山歌表达人物内心世界,音乐一直是可圈可点的话题。有鉴于此,本文重温经典,拟就刘三姐的歌谣艺术特色做个梳理。

一、刘三姐强调音韵节奏

歌谣语言和生活语言有一定的关联,生活语言对歌谣旋律的构成、发声、歌唱都有影响。壮语历史悠久,词汇丰富、优美,表达极为细腻、准确。比如表达红色,就有桃红、枣红、红彤彤、血红、粉红、嫩红、鲜红、大红、殷红、红艳艳等十多个表示深浅不同、情态各异的词语。壮语中凡有韵母的发音部位相同或相近都可押韵,编歌时很容易找到押韵字眼,刘三姐歌谣一般都合辙押韵。壮歌的押韵主要有脚腰韵、脚韵、脚头韵。脚腰韵(也称腰脚韵),就是每联上句的末字与下旬中间某字相押,脚韵是前联下旬的末字与后联上句的末字相押,脚头韵是每联上句的末字与下旬的头字相押。一首五言或七言壮歌同时押脚腰韵和脚韵,也可同时押脚头韵和脚韵。

试看歌谣“夜睡不着觉,想恋情哥心又慌,像跳蚤钻心,装着不恋心太烦,一翻三呻吟,葫芦里头盛糯饭,念俏金难过,放进容易倒出难”。其中五言歌押脚腰韵(觉、蚤、吟、金)和脚韵(心、吟),七言歌押脚头韵(慌、装,饭、放)和脚韵(烦、饭)。“脚腰一脚脚一脚腰”或者“脚头一脚脚一脚头”这两种连环相扣的押韵方式韵点较多,押韵次数密集,形成一种“蝉联式”韵律。通观《刘三姐》,随处可见从壮语词汇中信手拈来的连珠妙语,圆润、甜美的唱音中充满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二、刘三姐讲究演唱方法

壮族“出门用歌来走路,睡觉用歌当床铺”,他们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传歌,造就了无数能歌善舞的“歌师”、“歌王”、“歌仙”。刘三姐是歌才超群、聪颖智慧的化身,是“空谷好音传逸响,歌声仿佛遏云霄”的“歌仙”。表现这样的人物,少不了歌唱技巧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气息、共鸣、咬字吐字上狠下功夫。

壮族民间传说中“三姐开口赛洪钟,歌声还比钢刀利。”洪钟般的歌声从哪里来?从现代声乐理论来看,必须正确运用气息才能获得这样的音效。音乐工作者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壮族人民唱山歌讲究呼吸,十分重视“行气”方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运用“底气”,犹如气功理论所说的“气沉丹田”。丹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丹田又叫“地”,位于肚脐下三分小腹收缩处,气沉到此发声就会变得充实浑厚。不过,人为的吸气、呼气会使歌唱者身体僵硬,气息不畅,继而影响到情感的自然抒发,因而“行气”要讲究方法又不被方法束缚,始终以自然为宜。

刘三姐歌谣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正确地咬字吐字才能清晰地表达思想感情。影片里的演唱找准了声母发音部位,运用唇、舌、牙齿、喉咙相互协调的力量,发音明朗、短促而清晰,做到咬字清楚、正确,并且咬而不死。吐字是对字腹和字尾而言,字腹即字的韵母部分,它与发声的关系最密切,对歌唱的好坏起着关键性作用。演唱时将韵母的主要母音加以引圆并注意归韵,唱得饱满宽广,口形决不随曲调、音高的变化而产生强烈变形。字尾即字的结尾部分,凡有字尾都把尾音收住,而且收得轻,做到收音即停。总体来看,刘三姐歌谣歌唱发音在咬字吐字方面做到字头“准”、“正”、字腹“圆”、字尾“轻”,这三点使语言连贯生动、音乐流畅协调、音色圆润、统一。

共鸣是发声的基础之一,掌握好共鸣能使演唱者呼吸通畅、发音位置统一、扩大音量、改善音色和音质,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刘三姐歌谣比较注重合理运用头腔、口腔、胸腔这三大共鸣腔体。头腔共鸣位置高,发音时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即软腭的力量,把声音送入头腔,形成共鸣,因而音调清脆明亮,集中而具有穿透力,高亢的曲子一般用头腔共鸣。如前所述,壮族歌谣语言比较丰富,而口腔、舌头以及咽喉共同完成咬字吐字才能够展现语言的魅力,所以口腔作为语言器官的功能往往大于共鸣器官的作用,在整个歌唱活动中对口腔的作用相当重视。另外,壮族也有“山歌如火出胸膛”的说法,从这个角度可理解刘三姐歌谣如何用胸腔共鸣获得浑厚、宽广的音色,如何用低声以及中低音区曲子表现深沉庄严的情绪。刘三姐歌谣一旦把胸声区(低音区)、混声区(中音区)和头声区(高音区)三个共鸣腔体统一运用起来,就可以满足不同声区音色变化的需要,达到“一声山歌唱出口,气死深山老画眉”的境界。

三、刘三姐注重声情统一

按照壮家传统习惯,歌必有情,情是歌唱的基础。“教经有本句句假,山歌无本句句真;不信你到歌圩看,句句山歌打动人”。演唱刘三姐歌谣并非单纯追求歌唱技巧,而是十分注重投入真情,达到声情统一的效果。刘三姐歌谣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壮家儿女勇于唱情,善于唱情,爱情、友情、亲情都唱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使听者随之而喜怒哀愁,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境界。“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妹跟哥连连到底,刀劈斧砍也不离”,可谓情真意切,缠绵悱恻。“芭蕉结籽一排排,一条圆茎连起来;我们姐妹像芭蕉,心心相连不分开”。姐妹之情又何其深厚、纯真!无论赞美爱情、友情,还是歌颂劳动、自然,歌唱者都即景生情、自发忘我,唱得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生动别趣的壮族民歌激起听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真挚、炽热的情感净化着参与者的灵魂。

音乐艺术在基础层面上有共性的一面,但是每个民族的演唱风格都离不开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因而表现出可贵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刘三姐歌谣在音韵节奏、唱声发音技巧、声情和谐统一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地域音乐风格和民族审美内蕴,这是电影《刘三姐》感人至深、经典流传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刘三姐艺术特色歌谣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