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尴尬的贰臣
2009-04-19常山日月
常山日月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清在关外最后一次决定双方命运的大会战松锦之战结束。这次会战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清军大获全胜,而明军13万人全军覆没不说,崇祯皇帝倚为干城、天下士子向往的楷模、明军总司令洪承畴大人竟也殉国了。为此,不单皇上专门为洪承畴在京师招魂七天,作祭文来追悼他,很多名流学子也是眼含热泪作诗词文章来纪念洪大人,大明全国上下一派“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的凄惨景象。直到数年后大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善良的人们才发现洪大人像传说中的耶稣一样又“复活”了,而且成了带领大清灭明的引路人。
明清鼎革之际,洪承畴的确是个很重要的人物,此人绝对是个值得一提的角色。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洪承畴虽说出身书香世家,但在他这一世家道已经中落。洪承畴童年曾入学读书,11岁时因家境贫寒辍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此他就在家帮母亲做豆干,每天清晨还要走街串巷叫卖。当时与洪家同宗的洪启胤办私塾,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私塾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作对子。洪启胤发现这个远房侄子极有天分,慧眼识才的他决定免费收洪承畴为学生。
洪承畴重返学校后学习很用功,博览群书。洪启胤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让他看得废寝忘食,如痴如醉,这些书也让他从小就立下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深深赏识洪承畴的洪启胤在他的一篇作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万历四十四年,十年寒窗苦读的洪承畴得中进士,被分配到陕西做基层干部。本来像他这样没什么官方背景的人基本上只能埋没在茫茫众人之中,做与刀笔打一辈子交道的小吏,再往上爬只怕比登天还难。但适逢明末乱世,大户人家都不愿意为官,因为做官就要接受要么被造反的老百姓杀死,要么因为镇压失败被朝廷处死这两种风险都极高的后果。洪承畴平民出身,是个小吏,而且有才能,因此他把握住了机会。
陕西本来就以贫困出名,天时大旱,民不聊生下,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一部分官兵因缺饷而哗变,也加入义军成为骨干力量。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三年,高迎祥、张献忠、李白成等人先后起义,陕西境内的一百多支农民军逐渐成为明廷的心腹大患。
洪承畴虽是书生,却以知兵著称,多次以相当老辣的手法绞杀农民起义军,他统领的军队名气也越来越大,被明廷称作“洪兵”。崇祯三年,洪承畴被破格提拔为延绥巡抚,次年,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七年,加兵部尚书衔兼管三边军务。升官的速度在同僚中简直像坐上了火箭一样,不过洪承畴可是有真本事的——崇祯十一年,洪承畴在潼关南原设伏,大破李自成部农民军,惨败的李自成仅率百余人逃入商洛山中。南原之战是明末政府军对农民军的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捷。
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军分两路攻破明兵部侍郎吴阿衡监督的长城防线,入侵中原。身在河北高阳原籍的退休大学士孙承宗全家壮烈牺牲,宣大总督卢象升在巨鹿阵亡殉国。各地明军避不敢战,清军连下华北四十多座城池,甚至攻入济南,俘虏了崇祯皇帝的堂兄弟德王,直到次年三月才带着大量女子财物乐颠颠地返回辽东老家。犹如惊弓之鸟的崇祯皇帝不得不从内战前线急招洪承畴率所部勤王。到京后,洪承畴被任命为蓟辽总督,从此在一线主持对清军作战事务,直到松山大战后兵败降清。
松山之战后,明朝已经完全无法应付辽东战局,关外重镇除宁远一地外,全部落人清军手中。皇太极在战后自负地说:“取北京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则大树自仆。现在明朝精兵已尽,我再四周纵掠,北京一定可得。”崇祯十五年十月,皇太极派贝勒阿尔泰率清军入关,大扰河北、山东,攻破3府18州67县,俘人口36万,牲畜50余万头。战果较前次更为辉煌。而中原的李自成、张献忠部农民军也趁着明军实力大降的良机迅速发展壮大,原本处于攻势的明军失去了主动地位。在清军和农民军两大势力东西交攻之下,明朝已处于覆灭的前夕。由此可见松山之败对于明朝的严重影响,作为此战总指挥的洪承畴难辞其咎。
然而说句良心话,要让洪先生背这整个黑锅倒也冤枉了他。洪承畴精通兵法,带兵作战很讲究持重之道,不打无把握之仗,事不万全绝不轻易出击。松山之战洪所率领的明军,是由八个边镇临时调集起来的。兵虽是精兵,但明末将帅的骄横是出了名的,临阵不服从洪承畴的号令,这是洪承畴难以充分发挥指挥才能的最大障碍。因此,洪承畴主张在军中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而后徐徐逼近清军,且战且守,待抓住敌人的漏洞后决一死战,必得成功。
可是,明廷在财政上已经走入死胡同,全盘陷入“加税一逼反农民一为镇压再加税一再逼反更多农民”这一恶性循环。洪承畴架不住顶头上司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大老板崇祯催命鬼似的逼迫,被迫匆忙出征,最终落了个大败亏输的结果。崇祯皇帝刚愎自用,还是认识不到自己的致命错误,在同年九月又逼迫三边总督孙传庭出师与闯王李白成决战,结果如出一辙地葬送了明廷在中原的最后一支政府军主力,这是后话。
松山之战后,洪承畴的副手辽东巡抚邱民仰和在陕西时就一直追随他的老部下总兵曹变蛟都不屈被杀,而深受崇祯皇帝眷顾的洪承畴却变节降清,时人对此是非常不齿的。关于洪先生降清的经过,民间是这么流传的:清帝皇太极深知被俘的洪承畴先生对中原之地理、物情,民俗、世态了如指掌,军力布防也是烂熟于胸,一心想将他收为己用,可是虽然不断派说客辩士劝洪先生剃发易服,洪却一一拒绝并以绝食明志。
皇太极无奈只好下诏,谓能招降洪承畴先生的人大大有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洪承畴的旧仆金升前来报告说自己主人性情刚烈,是越顶越犟的毛驴脾气,唯独生平最爱美女,不妨从此处着手。皇太极立刻下令四处搜罗美女送到洪先生面前,谁知洪大忠臣瞧都不瞧,依旧绝食等死。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回到寝宫休息,不停长吁短叹。心细如发的庄妃大玉儿见状便上前询问,得知原因后竟毛遂自荐要亲自上阵施展美人计。皇太极本是个豁达大度的英雄,知道国事与家事的轻重利害,毅然准奏放行。
却说大玉儿打扮一番,换了平常装束,带了一壶参汤秘密出宫来到洪承畴的禁闭之处。见洪先生正闭目危坐,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她便吹气如兰声喉婉转地叫醒洪先生,洪承畴一看面前这位惊艳的倾国佳人立刻放弃本来的矜持,逐步落人桃色陷阱。一口饮尽参汤后,一个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豪杰,没有裹尸于战场,殉节于刀斧,竟然堕落在裙带之中。天亮后,为万民景仰、享受国葬待遇的大明督师洪承畴就与大清皇后含笑携手入朝参见新主子皇太极去了。
这则香艳的段子当然是无稽之谈,最简单的是一代皇后大玉儿是科尔沁部的蒙古人,没有证据表明她会说汉语,洪老先生显然也不会说蒙古语,双方是怎么交流的?难道大玉儿一进去
就把灯吹了,然后全凭肢体语言么?
实际上洪承畴在降清之前确与皇太极曾有一番做作,真实情况是这样的:皇太极为今后逐鹿中原计,欲收服洪承畴,便下旨以礼护送洪承畴回盛京,同时杀掉被俘的巡抚邱民仰等人——这就叫杀鸡做猴。雄才大略的洪承畴自然没有上当,他可不想把自己卖得这么便宜。等到了盛京的软禁处,洪承畴披发光脚,一言不发——这也是故意的,他要试探皇太极的态度,以便讨价还价。等到范文程来劝降,洪承畴发挥表演天赋,大声咆哮只求速死,范文程则不动声色。直到范文程能够客客气气地与其探讨国家大事之际,梁上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看机会来了,一面回答,一面很仔细地拂去燕泥,拂了又拂,唯恐沾污了衣服似的。范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回奏皇太极说:“洪承畴一定不会死。他对他的衣服尚且如此爱惜,何况他的性命?”其实,洪承畴早就想投降了,只是说不出口,借此机会表露本心且加重砝码而已。于是乎后来就有了《清史稿》中“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的记载。洪承畴混迹官场数十年,为官之道自然是滚瓜烂熟。从其能在关键时刻大胆抛弃原则的作为来看,他可谓厚黑学中一等一的高手。不过,从这出丑剧中,很明显就能看出洪先生并不打算用生命来捍卫大义。
降清后的洪承畴迅速向大清表示忠心,积极为清朝吞并明朝出谋划策。在得知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后,洪承畴立刻建议摄政王多尔衮火速入关,并为他制定了先追剿李自成等农民军,后消灭南明势力的国策。清车入关后,洪承畴的建议被作为上谕公开通令内外。洪承畴利用自己的感召力,把门生故旧都网罗到清政权的旗下。针对顺治皇帝只信喇嘛不尊孔孟的行为,洪承畴循循善诱,使大清皇上了解了团结汉族读书人的必要性,为满汉地主阶级的全面合流打下基础。三个南明政权,更是被洪承畴亲手搞垮了两个——洪承畴劝降了福建地方实权派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导致颇有作为的隆武帝朱聿键急忙逃亡,结果在汀州与清军遭遇遇难,至于永历政权,洪承畴招降了张献忠的义子、南明秦王孙可望,为清军全面扫平云贵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洪承畴的谋划,清朝是很难消灭南明最后的希望——由李定国将军(孙可望义弟)率领的大西军余部的。
由此看来,洪承畴在清朝汉官的开国功劳中可以不做第二人想,其功劳犹在“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之上!
洪承畴在前明深受宠任,从一介寒士做到了三军统帅的高位,大明朝对不起老百姓,绝对没有对不起洪承畴。而洪大人认了新主子后就翻脸不认人,将自己老东家的家业尽毁,后人赶尽杀绝,斩草除根。即使现在看来明朝的灭亡是大势所趋,但当时,洪承畴所投靠的清朝是明朝的异族敌国,所以明禾的中国人切齿痛恨洪承畴的叛卖行径是合乎情理的。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豫亲王多铎率师攻占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摄政王多尔衮被胜利冲昏头脑,认为大明天下不难平定,悍然下达了伤害汉族人民感情的“剃发令”,“反对者,杀无赦”。这一带有强烈民族征服性质的命令,立即激起本已降清的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反清浪潮风起云涌。情急下多尔衮忙派熟悉中原故事的洪承畴取代多铎,授予他“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敕赐便宜行事。
洪承畴受命招抚江南后,卖力地镇压、屠杀江南反清义军,遭到反清人士的一致唾骂和谴责。洪承畴早年的门生,一位叫金正希的读书人来到南京拜见洪承畴,说是有篇文章请老师指点指点。岂料洪大人多年兵戎厌听文事,托以目疾看不清。金正希说:“不妨。学生读给老师听。”于是当众展卷,大声朗诵的竟是《崇祯皇帝御制悼洪经略文》,洪老师大为羞怒。南明隆武朝大学士黄道周是洪承畴的南安老乡,其时也兵败被俘,关在南京监狱。洪承畴企图依靠旧日情分劝黄道周降清,百般利诱下黄老先生只是掩耳大叫:“你别骗我,我根本不相信洪亨九会投降!你这个洪承畴一定是冒牌货,是假的!哪有像洪亨九那样受恩深重的人会投降的!你们一定搞错了!”这两件扫兴事出来,金、黄二人同日赴难。像这样或当面痛骂,或暗地恶心洪大人的义士还有少年英雄夏完淳等多人。恼羞成怒的洪承畴对此毫不留情,一概处以极刑。他下这般毒手,自然引人侧目。有人就悄悄在洪家府门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暗喻“忘(王)八无耻”,极尽讽刺挖苦。
洪承畴的家人没有洪大人那么高的政治道行,只有把民族大义摆在第一位的朴素思想。南安民间传说,洪承畴曾经特地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奉派迎接的人到达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正派,何以会一改素节呢?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夹头夹脑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叫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原来,洪承畴自降清后,编入汉军镶黄旗,清朝规定旗下命妇必须轮番入侍太后,所以洪老太太这样子借题发挥地开骂。洪承畴的三弟洪承畯是位大书法家,他对大哥降清后杀害同胞的无耻行为极为不满,兄弟俩吵闹反目后洪承畴竟然想杀掉弟弟。洪承畯逃回老家,洪承畴率众追杀,至泉州西隅莲心庵,看到洪承畴写的一块“大无良心”的木牌,感到无地自容,才返回南京。据传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悬挂的“大乘莲心”这块牌匾就是当年洪承畯所写的。
洪承畴在明清两朝为官几十年,只有在顺治八年因送母才回过南安一次。明朝的时候他宫务繁忙确实没有多少时间,为什么清朝定鼎中原后,洪承畯在南京当五省经略的高官时还不衣锦还乡呢?由此可推测当时洪承畴在家乡的狼狈处境,他对外人可以狠心下黑手,但对邻居街坊毕竟不敢做得太过分。
尽管洪大人为大清吃了秤砣铁了心,而清廷对待这位大功臣却是相当吝啬的。所谓“大功不赏”,洪承畴辛劳多年,顺治皇帝原来答应的“不吝封王之赏”也不兑现,直到顺治皇帝临死前洪承畴才得到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准予世袭四次。这个爵位在清代编制中排在倒数第四,连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都没有进去。洪承畴在南京的日子过得十分憋屈,身边监视他的八旗将领巴山多次捕风捉影地向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打小报告,搞得他苦不堪言,如履薄冰。洪大人似乎也是憋了一肚子的火,后来吴三桂开府云南后曾经向他请教治国方针,洪承畴幽幽地说了一句:“汝不可使云南一日无事也。”
康熙四年,鞠躬尽瘁的洪承畴病死。朝廷给予的丧葬规格相当一般,悼词中还语多讥讽。到了乾隆年间,清廷编撰《清史列传》,乾隆皇帝竟下令:“洪承畴大节有亏,列为贰臣,永为后世警戒。”这实际上是告诫大家侍奉朝廷都要忠心,不要向那个名声极坏的洪承畯学习。就这样,在汉高祖刘邦施展赏仇敌季布诛恩人丁公之帝王术的两千年后,学会了汉族统治阶级腐朽权术的清朝皇帝再度上演了同样精彩的一出大戏。洪大人生前声名因为对大清朝的贡献而毁于一旦,其誓死效忠的这个朝廷居然还为了拉拢人心,把死人当成反面典型进行批判,洪大人的身后英名同样尽毁。
洪承畴文武双全谋略过人,在明末的大臣中是位不可多得的良才。然而在气节方面的表现,却为人所不齿。面对改朝换代时的天崩地裂,生存还是死亡,确实是一个难题。然而历史留给洪承畴的,只是尴尬的贰臣。
编辑惜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