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应回归“真”的生活
2009-04-19高嗣新
人民教育 2009年22期
高嗣新
品读《人民教育》2009年第7期《德育課该去哪里上》一文感受颇深。文中写道:“多年来,德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教育工作,追根溯源,这其中固然有受功利主义影响,人们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我觉得这也是制约德育效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行德育课程的知识化,机械化、封闭化现象,在农村学校比较普遍。我从教20年,教过思想政治课,深感就文本讲文本、单项灌输、缺乏活动和体验、缺少合作和交往的教学,想达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简直是异想天开。脱离了学生生活的道德和品德说教,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再则给我感受极深的是文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之所以无效,正在于教师本人的冷漠。我觉得教师必须把“冷漠的心变为火热爱心”、把“冰棍的脸”变成“温暖的脸”、把“枯燥的语言”变为“滋润的话语”,用爱心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灵,时刻关心他们的发展,才能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近几年,我校按照县教育局德育工作要求,用“真”的生活检验德育的成效。
把社会福利院、社区、食用菌种植项目以及长白山饮品有限公司、长白山啤酒厂作为学生的德育实践基地,定期到德育基地劳动、学习,了解社会,了解工人、农民的生产活动,把德育变成“真”的生活,以此鼓励学生长大后更好地建设家乡。《德育课该去哪里上》提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犹如“久旱逢甘露”。作为一名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校长,我们将不断探索,努力上好德育这门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