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青绘宏图 大爱写人生

2009-04-19何志坚

人民教育 2009年22期
关键词:艺术馆艺术

何志坚

罗丹说过:“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就艺术的美。”吴东魁正是这样一位妙手丹青创造艺术之美,用高尚情操谱写人生真谛的人。在他风势盎然、灵动多姿的画作前,真正撼人心魄的是他坚毅不屈的奋斗精神,淡定从容的豁达胸襟,还有他关注社会、关爱未来的仁爱之心。

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吴东魁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突出的社会慈善公益贡献,荣获“中华之魂杰出艺术成就奖”。7月18号上午,我来到了坐落在繁华的北京市崇文区花市大街上的“吴东魁艺术馆”,在这座古朴靓丽、占地6000平方米的艺术会馆,采访了吴东魁先生。眼前的这个男人身材魁梧,齐鲁口音,典型的山东汉子。

吴东魁,195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著名国画家、鉴赏家、收藏家、教授,享受政府津贴的国画一级美术师,鲁西南画派创始人。现任吴东魁艺术馆名誉馆长、世界华人书画院院长、华夏画院院长。

天赋灵性的画家

作为鲁西南画派的创始人,吴东魁的画运笔大胆,标新立异,自成一家。凝望他的动人画作,整个人都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我于1956年生于山东菏泽,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启迪,是我母亲的艺术细胞感染了我,她那个时候织各种彩色的布,色彩斑斓,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这最直接地影响了我。”采访刚开始,他就这样介绍自己。

吴东魁的母亲还会剪纸,剪得非常好。她有一双与众不同的巧手,用一张白纸加一把剪子就可以剪出各式各样的人物、花草。“我受母亲的影响,小时候就可以自己用蜡笔、炭块在墙壁和地上涂写。”

吴东魁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门口来了一个“讨饭”的人,他画的关公、灶神、天神等人物非常生动,要用这些东西来换饭吃。小东魁把这个人接到家里,给他饭吃,让他教自己画画。“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几句话都说不清的,当时懵懂地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我宁可自己不吃,把饭给他吃。

从这个人身上我受到了启发,换句话说他是我最早的启蒙老师——第一个引导我走上艺术道路的老师。”他的家附近住了一个教私塾的老先生,天文地理、花鸟鱼虫无所不知。老人家喜欢聪明机灵的小东魁,不仅给他取了“吴东魁”这个名字,而且对他进行绘画技法的启蒙。

小东魁对绘画越来越感兴趣,总喜欢画这画那的。“那时候,我家对面有一个抗美援朝的老将军,他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他向我讲述自己抗美援朝的经历,让我的视野开阔了,于是我就开始追求艺术,自学绘画。”

吴东魁饶有兴致地向我讲述着小时候的一个个故事,追忆着一个个引导他走上绘画道路的启蒙老师。吴东魁曾经说过,农村生活给了他两件最宝贵的财富:一个是大自然,另一个是苦难。他家村子后面有一片菜地,七八岁的小东魁整天在菜地里转,从种子發芽、生长、开花到结果,逐一记录下蔬菜成长的过程。

他直言“我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燕子、麻雀、喜鹊我都养过,我观察它们的习性和动态,所以我现在能够把鸟画得比较惟妙惟肖”。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从小生活在农村,我对大自然有一种割舍不掉的爱;而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它的考验,就没有今天我的成绩。”

1973年,高中毕业的吴东魁进入菏泽县工艺美术厂当画工,从此绘画成为了他的终生职业。“厂子里画绢花什么的。在这里工作的3年当中,我锻炼了自己的基本功。

一个鸡蛋,我就可以在上面画很多的山川,还可以在丝绸上画中国古典传说故事,这都为我以后的绘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78年10月,吴东魁考入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深造。毕业后,他进入菏泽地区外贸局工艺品公司,从事国画创作。

1983年调入文化部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任美术编辑。1985年世界科技博览会特邀展出他的《劲竹图》,受到友人的赞赏。中央电视台先后为他拍摄了专题纪录片《天高任鸟飞》、《吴东魁绘画艺术》、《吴东魁笔墨技法》等。

山东电视台录制的《吴东魁画展巡礼》被译成六种文字在国内外播放,影响颇深。从天才少年到书画家,吴东魁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艺术人生之路。他现在是中国书画艺术人才研究会会长,其作品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美术馆等地被珍藏和悬挂。

国画大师黄胄先生对吴东魁所画的竹子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他喜极提笔道:“铜皮铁干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须自立,不学元章与补之。”吴冠中在称赞他的画作时写道:“东魁用自己的眼,发现新的美感,找新的表现手法,创造现代中国画。”这些大师们的肯定及鼓励,见证了一位画家的艺术性格。

至今,吴东魁还铭记着当年大师们的点拨,创造出了自成一格的绘画境界。名扬世界的“体操王子”李宁是吴东魁的学生。对于这个学生,吴东魁坦言,自己最欣赏的是他身上那种“韧劲”,百折不挠。

还有一位叫王福刚的学生,他求师吴东魁的故事也被美术界传为一段佳话。王福刚从三四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绘画,但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六个,没有专门的培养条件,所以他虽然有天赋,却一直进步不大。有一天,王福刚像往常一样在公园遛弯儿,见一人推一辆自行车,车筐里放着几张画。

于是,王福刚上前询问:“先生,我能看看您的画吗?”对方发问:“怎么?你是学画的?”王福刚年轻气盛:“我是画画的。”那人回答:“时间紧张,当街看吧。”王福刚打开画作,不由惊诧,心中暗叹画艺高超。

携画者就是吴东魁。那天他刚从外地进京,拿着画作赶去《人民日报》发表。从那以后,王福刚便成了吴东魁的府上常客,并拜师学艺5年。

知道了这段“拦路拜师”的奇遇后,笔者向吴东魁求证,他听后却只是微微一笑,说:“是有这么一件事情。我并不觉得唐突,反而很高兴。一是因为王福刚虽然也是穷苦孩子出身,却有一颗知道学习的心,这和我当年是一样的,我为之高兴。二是因为我看出来王福刚的天分,遇到了可塑之材,我更为之高兴。”

胸襟伟大的艺术名家

大自然给予了人们壮美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大自然有时又会给人类带来无情的灾难。当那一刻来临时,大自然平时的温和静美,瞬时间变得凶猛残暴,正如吴东魁先生亲临的那场灾难一样。正值而立之年遭遇的一场重大车祸事故,差点葬送了吴东魁的前程。那是1995年春,风光尚好,牡丹盛开,他与几位领导人同赴山东菏泽,参加牡丹节活动。

一路上,他与同行好友在车内谈笑风生。突然,一声急刹车声如雷贯耳,成为了这场谈话的结束语。现场车毁人亡惨不忍睹,赶来的急救人员确认他们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

一位颇有经验的医生发出了命令,将吴东魁送入了手术室,几番紧张的抢救之后,手术终于获得了成功,他成了此次车祸中唯一的幸存者。在接下来的治疗阶段,吴东魁一边为痛失好友而悲恸,一边用超出常人的顽强意志与病魔抗争。但是,老天爷又一次捉弄了他,治疗过程中他不幸被输入含有肝炎病菌的血液。

还未康复的肌体又遭病菌的侵害,让这个健壮的山东汉子体重迅速降至70多斤。病魔的摧残,病房生活孤独,这些并没有压倒他。吴东魁以坚强的意志力支撑着羸弱的身躯,怀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死神抗争,最终神奇地恢复过来,得到了又一次的重生。

在住院治疗期间,他身体稍有好转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肚皮上练习绘画,每天坚持不断,用坚忍的精神修复着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他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可是唯有一条伤腿却迟迟不见好转。这个时候,一个朋友委托给他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

他不顾虚弱的身体,连夜赶赴外地,将事情妥善地处理好。这次的行程劳累,让他的伤腿严重骨折。医生看了伤情,惋惜地说,这会给他今后的行动造成不便。

但他淡然一笑,九死而得一生,足矣!有生的希望就是幸运的。“当灾难来临时,我没有忘记艺术事业,是这种力量一直支撑着我克服病痛与疾苦,让我坚持道。打那以后,他真正领悟到了人生是无法预测的,九死一生的非凡经历,带给他的不是恐惧和畏缩,反而是对生命的珍惜,对身体的倍加爱护,从那时开始,他慢慢总结了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无论是在炎热的海南,还是在冰城哈尔滨,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冬日霜雪,吴东魁先生皆身着白衫短袖,淡定从容,神情自若。很多人都被他坚忍不拔的毅力所打动。可以想象,冬日里常人身穿厚厚的羽绒服都会感到寒冷,而吴东魁先生却身着短袖白衫在寒风中,英姿飒爽、步履矫健、笑容满面。

身边的一些人有时会担心他的身体状况,问及他是否感到寒冷,他亲和地回答:“冬季里跑步、冬季里游泳,都是很好的鍛炼方式,我一年四季穿着短袖,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身体的锻炼。”这样超越自我的举动是常人不能承受的。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后,他对生命保持着非常乐观豁达的心态。

他说:经历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儒家思想所谓的养气说、立身说,皆对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吴东魁先生每日早晨5点起床,迎着清晨的缕缕阳光,能看到自然界更多的奇象仙景。

他每日午时小憩一会儿,以备下午有充足的精神创作和活动。他说:“运动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他每天坚持两个小时的体育锻炼。

在艺术馆的二楼,放着一张乒乓球台。举重、打乒乓球等运动都是先生所喜爱的。他在创作闲暇之余,甚喜爱读书。

历史、哲学、文学方面的书籍都拿来细细品读。平时的观察、构思、写生之余,他都在读书拓思。“一位富有学识的画家,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就是文学与绘画之间如此玄妙又密切的关系。”这是他的体会。

艺术灵感需要氧气和阳光,那些躲在画室里,烟雾缭绕,对酒当歌并非是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方式,那样的情形是无法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来的。吴东魁先生用积极健康的生活,孜孜不倦地做着伟大的艺术事业。面对宣纸时,便全神贯注,以内气入笔,凝神静思,一气呵成。作画后常常是汗流浃背,令他酣畅淋漓。

施大爱于人的慈善家

作为一名画家,吴东魁无疑是成功者,然而,他却将自己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荣誉都归功于党的培养和人民的教育。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深爱着自己的人民。

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处处体现在他的日常行动中。他说:“作为一个画家,包括一个名人,或是一个企业家,不管有多大的名气,都得要关爱社会,献爱心,献真心,献善心。”2009年的五一假期刚过,吴东魁先生就又踏上了捐助希望学校的征途,他远赴东北大地,在黑龙江省的绥化、七台河和伊春三地分别捐助了一所希望学校,向每所学校各捐助了30万元现金和3幅精品书画。

平时素衣简食的他,热心公益慈善,先后在祖国多个贫困地区捐建了19所希望小学。有生之年捐建百所希望小学,是吴东魁毕生的心愿。在5·12汶川大地震灾难面前,吴东魁多次泪流满颊,应邀参加了多个慈善募捐晚会,倾情捐出作品四幅,现金15万余元。

他表示计划在汶川建两所希望小学,让孩子们走入新的校园。“您如此孜孜不倦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是什么?”我问。吴东魁先生回答说:“我与那些处于困难之中的人们感同身受!”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贫困的家境让我的童年充满苦难。

10多岁时,从菏泽往梁山运沙子,全靠手推肩扛,和大人出一样的力,就是为得到年终2分的工分,给家里糊口。求学时,每天5点多钟就起床,靠割草补贴学费。”“所以我捐助了十几所希望小学,我希望不仅是我,而且应该有更多的人来为社会、为国家发挥一些个人的力量,我目前做的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会继续为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多年来您四处奔波,捐助了这么多所希望小学,其中让你最有感触,印象最深的经历是哪一次?”我继续追问。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青海捐助的那所希望小学,我开车8个小时。当时正下着大雨,路途中经过的山有多处滑坡,有的石头一不小心掉下来就能把车砸翻。到了同仁县,我一看那些小孩都是藏族孩子,他们说话我也听不懂,只有几个人会讲几句生硬的普通话,有的小孩抱着我大喊大叫大笑,有的小孩哭着拉着我,就好像遇到了亲人和救星,我很受感动。

”提起这些他很动情。2007年,吴东魁荣登“中国慈善排行榜”,获得了“慈善画家”的殊荣及“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之一”的称号,并承诺“活到老、画到老、捐到老”,计划以每年捐3所希望小学的速度,来完成有生之年捐助100所小学的愿望。由吴东魁投资,在北京市崇文区花市大街建设的吴东魁艺术馆,室内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处公益性艺术馆。

艺术馆分为8个展区,收藏了吴东魁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精品佳作,它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文化交流重地之一,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3月8日,在国际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北京市旅游局精心举办了“驻京外交使节夫人三八节逛京城”活动,驻京的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的百余位外交使节的夫人,一同来到吴东魁艺术馆,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魅力。为了欢迎大使夫人们的到来,吴东魁先生带领一些画家和大使夫人们进行艺术交流。

看到吴东魁在现场泼墨创作中国画,大使夫人们纷纷提笔,争先恐后学起了中国画。几乎每周,艺术馆都要举行各种规模的艺术活动,极大地丰富了首都的文化艺术生活,将中华传统画作之美带给了人们。比如为了庆祝奥运而举行的“诗书画印大赛”,为四川地震灾区特意举办的“北京5·12大爱颂名家书画笔会”,以及近期举办的“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第三届学员作品展”等,这些活动都是完全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深受好评。

在提及建馆的初衷时,吴东魁说:“建这个艺术馆就是对咱们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书画的一个弘扬和再现。我要让在北京和全国的书画家以及艺术爱好者来到我的艺术馆,无偿地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和场所。艺术家们在这里举办艺术展、笔会,相互交流或进行慈善拍卖,群众来到这里赏画参观,学生们来这里学习、听讲座,这便是吴东魁艺术馆的价值体现。”

采访吴东魁,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来“勇者无惧,仁者无敌”。出生贫寒,立业艰辛,灾难考验,几经风雨,几多波折。这位“勇者”、“仁者”参悟了人生的真谛——始终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祖国,感谢社会。于是他说:“我要活到老,画到老,捐到老。”

猜你喜欢

艺术馆艺术
瞭仓艺术馆:工业料仓变身艺术空间
快看!他开了抖音特效
FORART’S SAKETEXT AND PHOTOGRAPHY
纸的艺术
一个韩美林,三地艺术馆绘就独特风景线
盛龙艺术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印度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