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乎中国人的“根本”的教育

2009-04-19王小平

人民教育 2009年22期
关键词:村寨乡土教材

王小平

乡土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在我国,最偏远的农村小学却和最发达的城市小学使用着同一套教材,课程严重脱离农村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思想的启蒙应当是从脚下的这块土地开始向外延展,而不是从那些死记硬背却无法理解的名词开始的。

地方小学不能使用合适的乡土教材,孩子们接受的就是不健全的教育。而缺少相应的人才作为传承的根基,乡土文化的土壤必定会越来越贫瘠,于是两者互为影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新一轮课程改革,给了乡土文化传播一个很好的机会——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以使乡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

几年来,笔者和各地教育部门合作开发了多门乡土课程,相应地编写了多部教材。实践证明,乡土教材作为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适应目前世界范围关注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必要举措。在几年来编写乡土教材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认识:

出发点——建立认识乡土文化的路径

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很多教育机构都开始关注乡土文化教育,编写了不少乡土教材,一些学校还自发地编写了乡土教材用于校本课程。

但是有些教材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却不盡如人意——既不能吸引学生,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没有达到传承乡土文化的目标。究其原因,我们觉得,还是因为这些教材多是乡土文化知识的简单堆砌,没能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没能实行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互学的设计思路和教育方法。我们认为,要想编写一部好的乡土教材,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设定乡土教材的属性。

乡土教材不应只是乡土文化知识的集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的乡土文化知识读本,而是引领学生进入乡土文化的路径;它不是要向学生灌输乡土文化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和了解乡土文化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让学生有一双能看到乡土文化丰富内容和色彩的眼睛,有一颗关注和理解乡土文化丰富内涵的心,并掌握家乡的特色技艺。因此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孩子们能在课堂里掌握传承乡土文化的方法。在关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们身心有个性地成长。

这种个性包括孩子们的乡土性。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路径,这个路径表现为这样的基本思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哪里生活,我们和谁在一起生活,我们怎样生活,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历史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民族或社群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等等。由此,我们希望使学生懂得自己的社群或自己的民族应该经由何种路径去认识,从而建立一种初步的文化自觉和举一反三的文化认知能力,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本民族的价值观内化,使其生长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核心理念——一方水土一方人:生活方式与本土智慧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即便是再多的教材,都无法展现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全部文化及其深厚内涵。所以我们的乡土教材传递的只是一种理念和一些方法。这个理念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建立家乡意识,做一个有根的人。

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在编写课文时,对于每个知识点,所表述的并不仅是知识的基本内容,而更重在表现这个知识点和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的关系,以此让孩子们在脑海中形成“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思路,让他们了解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智慧的积淀。我们要传承乡土文化以及这个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智慧。比如湘西乡土教材《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中,在介绍当地特学生画的村寨图色民居吊脚楼和特色食物酸菜与腊肉的课文里,我们就把重点放在这种民居和食品与当地生活环境的关系上。

吊脚楼作为一种特色民居,在全国都很有名。但它是怎么诞生的呢?湘西多山,环境潮湿,野兽和虫子也很多,人称那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房子大多盖在山坡和河边,为了躲避野兽和虫子,也为了防止潮湿,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就地取材在山地砍伐林木作材料,并借助山坡或河岸做一边的支点,另一边用高木支起来,整座房子就像高高地吊起来一样,所以叫做吊脚楼。那些风景独特的吊脚楼,原来是聪明的先祖们为了适应当地的潮湿、多虫害和兽害的环境而建立的。

酸菜和腊肉也是如此。当地历史上缺盐,于是人们将蔬菜和肉分别制成酸菜和腊肉,这样既解决了人们长期食用缺少盐的食物没有力气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由于当地气候温暖潮湿,食物不易存放的问题。这两种食物实用又美味,成为了湘西的特色。类似的例子在我们所编写的教材中随处可见,比如湘西的山川河流与当地交通和发展的关系,地方节日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等。

基本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培养

我们在教材设计中,极其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探索的能力,在每一课都设计了参与性很强的课堂活动和课后活动。比如在《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中“地图上的家乡”这一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自己家乡的具体位置,了解家乡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除了在课上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到自己村寨或学校的位置,设计从学校或家到县城、到邻县、到省城的路线等练习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外制作自己的村寨图,在村寨图上标示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和自己最喜爱的地方,并尝试为自己的村寨做一个标识。孩子们做的村寨图都很有意思,有的同学标示出了自己所有亲友的家,有的同学标示的却都是公共场所,比如村委会、打谷场,等等,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将寨子里的小卖部标示出来了,那些村寨图很多让人看了忍俊不禁。联合国对文盲的定义是不能认识标识的人,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既使孩子们具体地了解了自己的家乡,又掌握了标识的概念,相信这些做过村寨图的孩子们长大以后会对自己童年生活过的村寨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我们认同这样的概念——我的历史,就是我的民族的历史。所以我们在乡土教材的设计中强调要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家庭。因此,认识自己的家庭是乡土教材中重要的一课。

这一课我们是通过制作家族树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去认识的。我们要求孩子们先去做调查,了解自己的家庭一代又一代人的特色,比如你的爷爷是一个好木匠,你的叔叔是种田能手,奶奶很会唱山歌,妈妈绣花很棒,婶婶做的饭特别好吃,让孩子掌握了解自己家庭的思路,再自己去做家庭情况小调查,然后画出一个树形图,把自己的家族以一个枝繁叶茂的大树的形式展现出来,既了解了家庭,也增加了自豪感,还学会了应该按照姓名、性别、年龄、特点或职业(生计方式)这样的思路介绍自己或家人的方法。在“湘西童谣”这一课,课文里展示了一些童谣,为了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己再去搜集童谣。

龙山二小的学生们就做得很好。他们回到家,向父母和爷爷奶奶作调查,了解他们小时候说什么歌谣,并把这些歌谣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上。结果,一个小歌谣《张打铁》就调查出了17个版本,孩子们也很有成功感。

目标——让孩子快乐充实地成长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要时时刻刻把握目标。那乡土教材的目标是什么呢?当然它的基本目标是传承乡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元发展。但是,我们更关注人的成长,因此,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使孩子们自知、自豪、自信。

一个充分了解自己的人,可以取长补短发挥优势,那他就是自信的、自豪的,他的成长就是有目标的、坚定的,他也将发展成为一个个性突出的人而自立于优秀者之林。我们还有一个目标:希望孩子们通过乡土文化课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希望那些在课堂上进行的说童谣、语言训练、民俗风情表演等永远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美好记忆,那些生活常识也永远能支持着他们天天向上的生活。将来无论他们是走出家乡,还是留在家园,在乡土文化课上经历的东西都能成为他人生的一大宝贵财富,支持他成长,做一个懂得生活、懂得幸福的人。

猜你喜欢

村寨乡土教材
教材精读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锅巴粥
乡土分外妖娆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