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让教育多样化
2009-04-19任国平
任国平
长期以来,在学校办学中带有鲜明“淘汰”和“选拔”的特征,这种“精英式”教育,以淘汰绝大部分人为代价,教育的公平性受到考验。进入新世纪,“教育均衡”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得到重视,并且由政府承担起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学生的公平受教育权受到关注和尊重。但在实践中,有人把教育均衡视为简单的“平均”,忽视了每个受教育者的差异性。
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其实是宏观政策层面的举措。而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成长,需要的是一种自主的、关注个性的教育。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正是因为关注了每个人的差异和不同个性而绵延传承两千多年。
本刊第19期报道的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给学生可选择的教育》,就是关注了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个性差异,体现了一种“更深刻的教育公平”。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打破了原先有些沉闷的课堂氛围。相应地,一些学校的管理层面也在发生变化,以适应课堂以及师生生活的活跃变革。
近年来,蠡园中学在校长邱华国带领下,不断探索创新,倡导实施“可选择教育”,从而激活了师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和潜能,学校整体面貌为之改观。蠡园中学位于无锡市城乡接合部,是一所典型的狂飙突进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校园里没有豪华的建筑,没有像样的操场,校长办公室是水泥地。
学校多半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衣着朴素,举止间流露着淳朴和腼腆。尽管办学条件并不优越,但蠡中人没有自甘平庸,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逐渐从一所底层学校发展成为区域名校。蠡中教育因“选择”而成功,这种实践智慧具有前瞻性价值。
自主性、个性化是选择性教育的应有之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蠡园中学的孩子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動等诸多方面,对自己面临的教育作出自主选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态。这里有一句很提神儿的口号:“成长看得见,进步有台阶,超越无极限!”这样的教育,因研究了学情,关注了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服务了每个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当然,作为一所发展中的学校,在具体操作上,蠡园中学也有着一些“成长中的困惑”,外界的评价也有所不同。有人说,蠡园中学改革新名词太多,什么“五动、六助”,什么“七巧板、3A350”……对此,任小艾老师在采访中提出忠告:“教育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要遵循一定的‘轨迹,这个‘轨迹就是教育规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育人,这个过程风景绚丽,但不能因此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如果把学生每天在校诸多方面的表现评价,都用量化来显示,可能会导致教师只看重数字,而忽略了学生本身。记者曾经在广播里听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孩捡到一张50元的纸币后,没直接交给老师,而是跟妈妈换成了5张10元面值的纸币,分5次交给老师,这么做只是因5次“拾金不昧”可得到“5次加分”。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可量化,不恰当的量化评价有时会违背教育者的初衷。
教育是关乎人的精神和心灵的事业,教师要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人格培育人格。然而在当下,在功利主义的裹挟之下,教育明显有被“物化”的迹象。在一些学校,教育多了一些和学生发展无关的事情。
比如,追逐功利效应,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升学,而漠视学生的心灵;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忽略教育的过程。于是,有校长竟直言不讳:我只要分数,其他不管;没有成绩,其他都不算数。在这样的风潮中,教育少了一分耐心,多了一分浮躁;安安静静办学成了稀罕事,追逐“旋风效应”却成为时尚。
《给学生可选择的教育》通讯刊发后,邱华国校长在反馈信息中谈道:“读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多启发,这将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而确立。”虽然文章所讲述的都是蠡园中学的故事,但记者对采访到的第一手材料是有所取舍的。这也许就是邱校长读自己学校的故事而受启发的原因吧。
其实,这也是多年来本刊通讯报道一直追求的宗旨,以理性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抽取、提炼其最鲜活、最有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内容,呈现给读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蠡园中学探索的“可选择教育”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选择,让教育多样化的同时,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教育得到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