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2009-04-19邱华国

人民教育 2009年22期
关键词:选择权意识班级

邱华国

作为一所典型的普通公办初中,近十年来,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我们概括为“蠡中十大变革”。在这些变革中,变“分班而教”为“选班而学”,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最大,也最受人关注。围绕这一变革,我们对学生的选择权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一、为什么要赋予学生选择权?

1.赋予学生选择权,符合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过去的教育往往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客体,看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随着主体哲学和主体教育理论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

这种主体地位集中体现为学生个体的个性,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而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既是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

2.赋予学生选择权,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

民主、平等、公正,是现代教育的三个重要特征。但“平等”并不等于“平均”。平均,主要指受教育者对设施设备、师资等显性资源的均等享用;而均衡,则侧重于受教育者对教育基本资源的平等享用,其结果表现在“各得其所”的平衡状态。

公正而合理的教育不仅应考虑客观上的公平,即让每位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机会和享用同等教育资源的机会,还应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为他们提供适合于他们的各种发展条件,即根据成长中个人的那些非定向的、多样的、变化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丰富的和富于选择性的教育。近年来,差异教育和差异教学逐渐盛行开来,也取得了许多经验,如分层教学、走班制等。它避免了平均分班较难有效照顾学生个性差异的弊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有单纯依靠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之嫌。

也有许多改革,在差异教学中热衷于阐释一些新的概念,在教育表层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改革下,学生的学习在总体上依然基于“分类而教”,而不是自主选择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主动学习。这在根本上依然忽略了蕴含在学校结构深处的动力和能量。

这种动力和能量,需要一种新的机制来激发,这种新的机制就是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3.赋予学生选择权,有助于我们走出班级授课制下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缺乏对学生选择权的关注和重视,缺乏对学生选择意识的激发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受政治化倾向、功利主义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教育注重的是“教会顺从”,而不是“学会选择”,学生的学习以简单的接受与加工为主,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班级、任课教师、作业等一系列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教学活动的安排,一般主要依据的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各科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等外部因素,而较少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主观意愿。学生进入学校后,班级由学校分定,任课老师由学校排定,座位由班主任排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难度由老师设定,每天的作业也由老师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被安排状态”。于是,因材施教因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大打折扣。如果我们能够赋予学生自主的选择权,就可以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和选择对他们提供适宜的帮助,从而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二、让学生选择什么?

向學生开放的可自主选择的内容,必须是经过选择的,应该是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性大、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的那些因素。

1.选择学校生活。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育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首先应该体现为他们对学校生活的选择。

它应该包括学生的在校时间、学生与同伴的交往、学生在校的活动等。在今天“减负”的要求下,各地普遍要求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这种做法对那些为追求升学率而无端要求学生过长时间进行学习的学校固然有其足够的现实价值,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学校,其本质是因为他们的成长需要、学习需求得不到较高质量的满足。

所以,我们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应该下工夫去提高和改善学生在校生活的质量。学生在学校里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他们所组织和参加的各种学校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的学校应该让孩子在自己的交往对象、交往方式、在校举办和参与的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尽可能多地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做不仅能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也会改变他们对学校的消极情绪,让他们喜欢学校、热爱学校。

2.选择学习内容。

学生的学习是以教学内容为对象进行的,对教学内容的自主选择,应该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目的、兴趣、习惯、风格等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内容。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讲授的进度、难度和布置的作业上。应该让学生能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难度的内容,不能用一个统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孩子。

3.选择学习时间。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率、最佳学习时间不同,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

4.选择教师。

除了同学,教师是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群体,师生交往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个性、教学水平、风格、习惯与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习惯之间存在着一个匹配度问题。匹配度较高,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程度,反之,则会让学生厌学、退步。此外,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也会同时影响到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

三、怎样帮助学生选择?

为了让学生的选择权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还必须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引导、条件和保障。

1.激发师生自主选择的意识。

这种意识的变革,首先是针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行的都是一种垂直管理模式,领导习惯于发号施令,教师习惯于被动执行,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因此,要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需要全校师生的意识和观念的转变,首先需要领导和教师观念的转变,并以此去推动学生和家长的意识、观念的转变。

2.学校教学制度变革。

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变革,为学生自主权的落实提供制度保证。这在蠡园中学主要体现为自主选班制和班级自主管理。自主选班制。

这是我们做出的最早的制度上的努力。基于对学生自主选择权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变“分班而教”为“选班而学”。因为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最基本单位,对班级的选择,会影响到学生的同伴交往、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等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2006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前,首先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情调研,在此基础上,以情态与学业基础为主要维度,开出“自主学习”班等5至6种类型的班级菜单,供学生与家长选择。班级自主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选择权体现为班级的自主管理,包括自主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自主讨论决定班级的各种活动等。

我校近年来配合选班制,积极倡导“管理下沉”,有力推进个性化班集体建设,使学生团队的自主管理在班集体建设中体现得更充分、具体。我们还重构学生评价机制,并逐步形成了“动态晋级,多次选班,全员激励”的成长激励体系。

3.注重引导与规范。

自主选择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组织管理的混乱、无序等,这需要学校的引导、规范。每年开学之初,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选班交流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学校的自主选班制及各种相关制度,教会学生如何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作出更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选择。在选班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充分阐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基本理念,引领、指导家长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家长与学生的意愿。

几年来,我们不断完善选班制及配套制度改革,从而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同时,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也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改善了师生的学校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选择权意识班级
班级“无课日”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消防意识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