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与口语交际
2009-04-17金军
金 军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诗歌作为一种区别于其它体裁的文学样式,它具有深沉简约、情感丰厚、意蕴深远的特点。在教学中,诗歌留给我们的广阔想象空间、情感碰撞空间、心灵交流空间、探究思考空间,都可以结合学生
的年龄特征、智能特点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歌诗合为事而作”——口语交际之“根”
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事”正是诗人们创作灵感和激情的源泉,有表达思乡之情的《静夜思》;有游览胜境的《望庐山瀑布》……诗歌所涉及的这些事,同样也是学生生活中常常碰到,能够观察得到,想要表达的事。
苏教版第十册中的“文抱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的是好友别离之事。尤其是诗中的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对它的解读是本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引导学生回忆最难忘的一次分离时,有位同学起身说:“我最难忘的是在海南旅游那次,我认识了一位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我们成了好朋友。后来,我们都要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回去了,我们趴在各自的车窗上拼命地挥手,直到看不见对方为止——但我们约好长大后我们还在那儿相见的。”
学生们的精彩表达把诗句包含的深情、惆怅、期冀等等的离别之情展现得精彩纷呈,用自己的生活把诗意的情怀解读得淋漓尽致。
只有在这些合为事而作的诗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之间架设起桥梁,才能让古今相通,才能化生涩为流动,学生才能乐说、会说,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二、“情动而辞发”——口语交际之“茎”
“诗情”二字足以说明,诗歌和情感密不可分的关系。口语交际的核心价值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递和交流。诗歌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语言和画面,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一种人格。
在和六年级学生重读白居易的《草》时,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网上搜寻了解到这首诗的原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它歌颂野草,又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通意义,给人以积极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的寓意。
在与诗人心灵的对话中,在学生情感的升腾中,那饱含学生真情的话语,那蕴含对生活充满热忱对历史负有使命感的表达,就是最美的、最有说服力的语言。
“情动而辞发”、“言为心之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绝非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当然,要让学生的语言
变得丰满和灵动起来,在表达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灯火阑珊处”——口语交际之“叶”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对语言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更高要求。
扣住诗歌中的情感命脉的“文眼”,才能走进诗人内心,成为能与之交心的知己。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前半首写景或叙事,后半首点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光看前半首的内容,对诗意的认识显然无法做到准确。只有出示略带总结性的后半首,才能对全诗有全面和准确的把握。但是光有后半首显然又是不行的,前半首的渲染和烘托才使得整个诗意完整和水到渠成。给予学生在口语交际实践中的启示是——不可忽略语言的丰富和优美,也不可忽略表达的准确。
利用诗歌中的“留白”,循着诗人的脚步去填补“画面”的“空白”。诗意语言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儿童诗《春雨的色彩》: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没完没了地下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学生进行的一系列仿作——《春风》、《秋雨》等等,学生在仿作中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增强了语言表达的逻辑观念,提高了语言使用的技能。
诗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将简约而深沉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灵活而流畅的现代表达形式的桥接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古语、俗语都指向学为所用的实用性指标。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借传统文化魅力之笔,蘸情感体验之墨,用丰富灵动之技,方能谱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之歌。
金军,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教师,现为苏州大学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