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浅谈

2009-04-17

文学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文本

韩 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科书编写建议要求新教材“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鲁人版新教材根据这一要求,加大了选文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比例。全套丛书包括5个必修模块,共入选了80篇优秀课文,其中必读文本40篇,选读文本40篇。在80篇所选课文中,文言课文共计31篇,仅40篇必读文本中文言课文就占去23篇之多。单就鲁人版语文教材必修三来说,全册共8篇讲读课文,其中就有四篇文言文,分别是《报任安书》、《天论》、《陈情表》、《兰亭集序》,可见教材编者对文言文的重视。

新课改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一是让学生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作品的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的智慧,并且学会用现代社会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达到课改要求,就成为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尝试,进行了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方式。

文言文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主要是文言句式)等都相当陌生,所以在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仍然特别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们独立阅读浅易文言书籍能力的关键。但以前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已不足用,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比如《报任安书》、《天论》两文,作者用词古雅艰深,我就采取小组讨论的教学手法,首先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形式多样:一是小组成员一人主讲或发言,其他人质疑、补充;一是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文的讲述中,大家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知识。),由各小组秘书记录下本组同学在共同学习过程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涉及了文章的方方面面,除了重、难点虚词、句式外,还有一些与理解全文内容相关的、影响对文章深入理解的问题。如在学习《报任安书》一文的第2自然段时,学生在提出了重要文言知识点,如“畜”、“就”、“素”、“固”等词语方面的问题,“流俗之所轻”,“西伯,伯也,拘于羑里”等句式方面的问题后,又有学生提出“四不辱、六受辱”对比意义何在,文中引“刑不上大夫”意欲何为等重难点问题。然后由各小组发言人统一把问题提交班级讨论、辩驳,解决各自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解决学生集体解决不了或认识并不十分到位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在我教的两个班实施以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高涨,讨论、辩驳地热火朝天;二是同学们在互相讨论中迸发了创新的火花,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文言文教学仅仅传授或让学生学会基础的字法、语法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它们都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还得更深一层。拿《陈情表》来说,这篇课文的解读方式有好几种: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封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大“请假条”,并由此生发出“如何与上司相处”的教学命题;另一种观点是就本文的行文艺术而言的,认为李密至孝,“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所以文章极尽说话的艺术委婉之能事,让人读后,不禁为作者的至情至性所感动,从而不得不同意他的请求,由此延伸出说话的艺术问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文的写作虽有种种意图,但全文洋溢的感情主要还是李密对祖母的至亲至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借鉴了后一种观点,把教学重心放在了李密对其祖母的至亲至爱之情上。这篇文章直抒真情至性,不假雕饰,情深理切,感人至深,是弘扬民族“孝”之美德的至极之文,并由此生发“孝顺父母”的命题。当下学生大兴铺张、浪费、攀比、浮夸之风,拿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甚至有的学生还对父母有着极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结合这一现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先让学生明白“孝”是美德,更是责任和义务,接着让学生即兴发言,叙说一件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小摩擦,并从“孝”的角度加以反思,结果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表述生动感人,有些同学的反思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也有一些同学的表述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父母总是无私的而孩子总是自私的,孩子总是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才想起父母,而父母却无时无刻不把儿女的冷暖挂在心间”,“孝敬父母不是长大成人之后的事情,父母不可能陪我们一辈子,趁着有机会、有时间,我们应从现在做起”……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倡议:孝敬父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海德格尔有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语体以其不同于白话语体的存在寓含着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思想涵养。离开文言语体,抛弃文言文本,这一切也就消失殆尽了。这也是优美的文言文一经现代汉语的翻译,就变得平淡无味的原因。有老师在讲述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歌时,将其翻译了一遍:“很多很多的山上没有鸟飞了,千万条道路上见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冷冷的,但他还是一个人在钓鱼。”意思虽翻译的不错,但原文的意境却全部丧失了。鉴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避免这种做法。坚持以文本为核心,以对文言语言的感悟和体会为重点,透过文本语言,直入文本的深处。以《兰亭集序》为例,本文短短三百字,写景语言简洁、潇洒;抒情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议论语言旷达、睿智。作者借助富于艺术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因此,我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对文本语言的涵泳、体味上,强调学生的熟读、记诵,以求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魂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但语言的涵泳、体味还要以对文章的准确释义为基础,而且很多时候,语言的理解会成为真正意义上文学品味的关键,有时候对古典诗文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字一个词的含义能否准确理解把握,直接决定了一部作品赏读的成败。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对这一句话正确解释并不难:“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好之事物,寄情其中,放纵无羁的生活。”但如果仅如此理解,遮蔽了很多文字背后的东西。实质上文中这句话,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且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根源的。东晋王朝建立之后,士族势力特别强大,处在这种环境中的文人、知识分子,一方面虽不放弃自身对政治经济利益的追求,一方面却渴望在精神上获得更大的解脱。他们的生活态度较前人少了些狂诞,多了些优雅与从容。此时的士大夫们对玄学清谈和山水自然有着特殊的爱好。尚玄学清谈表现士人的智慧风度,好流连山水自然体现了士人追求脱俗、标榜优雅从容的人生态度。“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正反映了士人在政治上无法实现自身抱负的情况之下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这样结合背景的讲解,就比单纯的文字释义丰满的多、有意义的多了。童庆炳教授对以文本为中心的文言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对字词句的理解不但要解释文内意,还要解释文外意,即司空图所讲的‘咸酸之外的味”。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条分缕析的教学方式已不足取,完全把学习的任务放给学生,学生囿于自己知识视野、能力水平又不能对课本读深读透,所以我们必须去探究新的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实际上,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探索都未停止过,先从单纯的对文本的字词句分析到着眼于文本的整体鉴赏,后又形成向以读、诵、悟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借鉴的语言本体教学,应该说,每一次改革都是一种进步。或许,当我们本着新课改的精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目的时,我们就能从各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中找到文言文教学的门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阚景忠:《汉文文言教学艺术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1。

韩霞,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言文阅读专练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