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教法探究
2009-04-17谭悦
谭 悦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是诗人思维的外化,而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种宣泄、这种外化显得含蓄,有无尽的言外之意。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的不只是一种理性分析与思考,而更侧重的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感悟。所谓感觉之妙“难得糊涂”,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者来说,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体验”,强调在阅读中学生的个体体验,这无疑和我们倡导的诗歌精神具有关联性。但“体验”是一种极度个性化的东西,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体验”这一活动,让诗歌教学更具意义呢?在这里,我借用恋爱的三个步骤,即相识、相知、相恋,力图构建一种可操作的诗歌教学方法,使诗歌教学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相识——熟悉文本
由于古典诗词使用的是文言话语系统,里面会涉及一些古代汉语字词、语法知识,古代文化常识等,所以学生在初读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先解决基础性阅读障碍。在这一步中,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文基础知识上。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提倡“语文素养”的今天,更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价值。
但是有一种现象是我们必须杜绝的。有些老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把古诗每一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让学生在一种枯燥的逐句解释中弄清诗意,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更严重的是,这样教出来的诗,已不成其为诗,而是一篇篇散文、记叙文、议论文了,学生根本不能从整体上感悟古典诗歌所独有的魅力。所以在这一步的教学操作上,教师要追求一种“点”到为止的效果,而且一切要为后面的步骤做准备。
二、相知——知人论世
李健吾说过:解释一首诗往往就等于解剖一个活人,要解读准确,使之较为接近作者本意,就必须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精神气质等。所以,鉴赏古诗,“知人论世”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仅对理解诗歌有帮助,对学生古典文化知识的积累、古典文化修养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一步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通常都会采用一种固定顺序,“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字词分析——全诗鉴赏”,这样的教学往往会造成知识的“坏死”。虽然你讲的是有用的知识,但由于学生在习惯这种教学法以后,头脑会放慢思考,因为似乎一切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对于作者、背景的介绍与学生又缺乏关联性,教学中也缺少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刺激,这样的文史常识是很难“活”起来的,更不用说让学生掌握了。但是,如果教师找准契机插入作者、背景介绍,效果可能会大不一样。所谓契机就是要能够在学生有欲望知道作者,知道背景的时候,再插入介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个欲望,是老师完全可以在讲解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当然,如果正确的契机就是放在开篇介绍,那也未尝不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讲的“度”的问题,很多老师在介绍作者的时候,不分轻重缓急,一股脑儿地把生平、思想、艺术特点等像泄洪一样往外放,没有考虑到知识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虽然他们的本意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方式方法错了,根本达不到目的。所以在“知人论世”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度和教学时机的适当。
三、相恋——诗歌体验
想让学生爱上诗歌,我认为通过体验诗歌就能做到。中国古典诗歌讲求一个“境”,这种境是“大象无形,大言稀声”的境,只有意会到了这种境,才真正懂了诗。体验“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精神的获得与超越,是对心灵的一种开辟。要把诗歌教得更有价值,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这种“境”的领悟,从而寻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并播下梦想的种子,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体验属于学生的私人空间,教师只是一个“领进门”的人,在这一步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
首先,教师是一个“创造者”。教师在授课之前,与文本有第一次对话,这样他就会有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这种教师个体的体验,是第一重“创造”;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难免会带有主观色彩,所以不管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我们都不可否认,这种教师创造的个性意境对学生的体验是有影响的,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师也参与了学生个体体验的创造当中。
其次,教师是一个“传道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包含阅读策略教学,所以在要求学生深层体验诗歌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传授一些诗歌鉴赏策略,例如“驰骋想象,丰富形象”,即由于古典诗词尤其强调言简意赅,言近旨远,言浅情深,所以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阅读欣赏时,要从作品所提供的材料出发,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之成为更完整更生动的意境。①只有培养起了学生的形象感、想象力,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度体验。
再次,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引导”的最根本目的,其实是要刺激学生产生体验诗的欲望,“内驱力”有了,主动学习才能是高效学习。“引导”的方法有很多,在强调“体验”的诗歌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值得推荐的方法之一。创设与诗歌相类似的情境或画境,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而创设情境也可以走不同的途径,比如“教师言语创设”、“多媒体音画创设”、“教师表演创设”、“师生吟诵创设”等等,但是殊途同归,都只是引导学生入门而已。
如同上面所说,教师只负责“领进门”,“修行”还得靠学生个人,外因始终要靠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要体验到诗歌的韵味、境界,学生必须重视平时积累。没有相应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连诗都读不懂,还谈什么体验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诗要多读,另外,也要多读诗,有了一定的语感以后,体验诗歌自然水到渠成。再有就是其他知识的积累,一个学生知识背景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他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强迫是必要的练习”,“多读、多背、多练”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步走”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内在的体验,致力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可以让学生领悟生命中某些不可触及的境界,懂得一种超脱、一种超越,这种凌驾于万物,同时又与万物融合的感受,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无疑是语文教学最大的欣慰!
注释:
①徐应佩 周溶泉:古典诗词欣赏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谭悦,西南大学文学院2008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