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处处有真情
2009-04-17王耀臣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以血缘关系把大家组织在一起,每个人对自己居住过的地方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情,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无论走到哪里,内心总有一份阻碍脚步的牵挂,呼唤着游子的归来。它是一方和谐的天空,心灵的净土,精神的归宿。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义务本位观念,以功名事业为重,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不得不离乡别亲,宦游他乡,获取功名。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思乡怀人之作如满天繁星,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这种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思乡之作
思乡并不是空洞的,而是借故乡的人事,表达对故乡的眷恋,来获得一种温馨家园的体味,并在此乐其乐,逍遥徜徉,获得精神的完整,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回归,寻求一种精神的解脱与心灵的安慰,即回归精神家园。封建社会士大夫知识分子宦游他乡,尤其是遭贬谪的官员,他们有家难回,或无家可归,更需要体验家园的温馨与幸福,寻求精神的解脱与心灵的安宁。李白的《静夜思》可谓是思乡的千古绝唱。张籍《秋思》已作家书,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愿“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表现了作者客居被贬之地,“望故乡”而不得归的强烈的思乡之情。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抒写了作者谪迁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总是借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回归,体验家园的温馨与幸福。
二、怀亲之作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重视伦理道德,讲求孝悌之义。孟郊的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千百年来拨动过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过多少游子的共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尽了天下离家远行人的共同心声。苏轼《水调歌头·仲秋》借月抒发思念亲人之情。全词想象奇特,把官场失意与对弟弟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巧妙地融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在仲秋月圆之时,不能与弟弟团聚,只好“明月千里寄相思”。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者以幻写真,突出了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家亡、亲人离散的痛苦感怀,也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这些作品都抒写了人间真情及对人间真情的眷恋、追忆,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百脉沸腾,两眼发酸,感叹唏嘘不已,永唱不衰。
三、思妇之作
游子苦,思妇更苦。游子宦游他乡,家中思妇思念在外的游子。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思妇之作,借山水人事表达她们“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中的大部分作品、韦庄的思妇作品大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思妇的离愁别恨和相思之情。韦庄的《天仙子》之三(蟾彩霜华夜不分),写女子从窗前月光和天外传来的鸿声,联想到远方的情人大概也在望月思念自己,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足见其思君心切、思君情深。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思妇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充分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表现了痛苦感伤失望惆怅的心情。李清照前期生活安逸,夫妻情笃,婚姻美满,唯感遗憾的是丈夫不时外出求学、做官。敏感多情的词人将缠绵的相思之情倾泻于笔端,形成了《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词里对丈夫“柔肠一寸愁千缕”的愁苦感伤,浓浓相思之情的抒写。
四、送别之作
中国古典诗歌有不少送别之作,当王昌龄被贬夜郎时,李白咏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对朋友的关爱思念之情。《杜少甫之任蜀州》、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属于这类作品,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王耀臣,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科艺术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