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及其形象典型化
2009-04-17胡淼淼
特稿是近些年来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写作门类。从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最初设立“特稿写作奖”,特稿在国际新闻界的出现和发展还不足三十年。在我国,《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推出《冰点》特稿专栏;1996年四川《华西都市报》率先成立特稿部;《南方周末》在近两三年注重探索中国式特稿的写作;涌现了以南香红等为代表的,以写特稿见长的记者;特稿这种文体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也只有十年。但是,特稿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了读者的青睐。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股特稿潮流。晚报﹑日报﹑周报﹑都市报﹑杂志等纸质媒体纷纷设立特稿专栏﹑专刊,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靠特稿吸引读者。
什么是特稿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新闻学大辞典》解释:“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可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服务性报道、人物特写等,按这种定义,除消息以外,一切新闻报道皆为特稿。这是广义特稿。什么是狭义特稿呢?美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这样定义特稿:“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普利策评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1]《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认为:“特稿是篇幅较长、最靠近文学的新闻文体。”近几年有一种被称为“DEE”的新闻写作方法,“DEE”写作方法是由美国《华尔街日报》首创,因此又被称为“华尔街日报体”。其中D代表描写(Description),第一个E代表解释(Explanation),第二个E代表评价(Evaluation)。这被认为是特稿最有效的最常用的写作方法。以上所阐释的就是狭义的特稿。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具有文学性的深入报道的新闻文体,是介于消息和文学之间的一种文章样式。
作为新闻文体的特稿怎样实现自己的文学性呢?目前人们一般把这种实现方式归结为讲故事和生动的描写。我们觉得这样的解释没有切中问题的实质,这样的标准不能评价特稿的质量,这样的观念不利于推动特稿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学典型化的高度来审视这个问题。
特稿注重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它所体现的创作方法不是现实主义的就是自然主义的。自然主义不可取,我们应当沿着现实主义的路子发展。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要经过典型化的过程。特稿要实现文学性也必须经过这样的过程。注重新闻真实的特稿,不同于可以虚构的纯文学创作,特稿应该在符合新闻的前提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实现其形象的典型化。
一、选择有“特征”的生活素材
选择有“特征”的生活素材是特稿形象典型化的基础。文学典型化过程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或“主取一个,融合其他”,或在想象中寓情于景,创造优美的意境,总之,作家在典型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想象,可以虚构,有非常广阔的创造空间。他们凭着这样的优势创造比现实生活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的文学形象,给读者以强有力的审美冲击力。作为新闻体裁的特稿,必须强调生活的真实,不能虚构。那么特稿靠什么来塑造形象,怎样实现典型化的过程呢?我们认为特稿写作的路径首先是选取最具特征的生活素材,这是典型化的前提和基础。以新闻真实为基本原则的特稿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素材是特稿创造艺术形象的唯一方式。
什么是“特征”?“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学者希尔特(1759——1839)提出来的。黑格尔称他是“现代一位最伟大的艺术鉴赏家。”从黑格尔的转述中,我们知道,他在《论艺术美》一文中提出:“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2]在希尔特的启发下,黑格尔又进一步把“特征化”、“特征原则”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外延来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等;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是及其具体的、生动的、独特的;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与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联结,意与象在这里聚首,情与理在这里交融。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具有特征的事物,并不都是奇特的事物。凡人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具有特征性。这是因为,在生活中具有特征的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潜藏在事物内在的和外在复杂的联系中。一个特异的引人注目的生活现象,不一定就具有特征性,因为它可能没有处在生活的矛盾、冲突的结节点上。而一个司空见惯的极普通的生活现象,却可能由于它跟其他生活现象的特定关系,而显示出鲜明的特征。所以应该选择具有普遍关注、具有普遍阅读兴趣的题材。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注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善于通过性格鲜明的平凡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平常的事件折射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文章通过描写一对农场主人四季生活、工作,讲述了在美国“农业危机”的大背景下农场主人的生活变化及影响,将抽象的农业危机和具体的农场主人柴米油盐的生活紧密联系,没有罗列数字和专家观点,只通过对农场主人客观的描述,就给人以无穷的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
具有特征的生活素材包含着个性化的潜质,具有对生活本质和时代特征的透射力。抓住了特征才可能进行个性化,概括化,才可能再现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
二、个性化——生动的个性描写
典型化包括紧密联系的个性化和概括化两个方面。个性化就是指对个别特征的认识和掌握,对个别特征所给予的生动的个性描写。歌德指出:“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3]文学是运用语言塑造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形象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可感性,典型形象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学的生动性和审美冲击力是建筑在“具体可感”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的。
特稿是在尊重事件真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选择描写对象、有意识的渲染细节,以使形象鲜明生动。特稿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重视个性特征的描绘,形象地传达事实。生动的描写是特稿的重要标志,是特稿审美价值的基础所在。有逼真的个性描写,才更能再现事件的真相;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和事物的鲜活,才能创造出打动人心的审美对象,才能给读者营造想象的空间,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如《南方周末》刊登的特稿《盲艺人的乐与路》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药成江把几张纸币对着太阳贴在眼前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又把它递到张庆林手里,张庆林一张一张地摸过,又传到陈玉文手里再摸了个遍才递回来,药成江解开棉衣扣子,把它们揣进贴肉的口袋里……”这一系列的动作:看、摸、传、递、解开、揣进,体现了盲艺人对钱的珍爱,还有盲人的动作特点,非常的传神、到位,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情趣。
特稿在抓住“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以后,具体应该怎样做呢?一是选择:特稿中特征的渲染、细节的描写是有目的、有意图的。一个稿子要有一个中心,有一种情感倾向,也希望表现一种思想。符合目的要求的、能表现意图的就多多展开,其余的可以舍弃。二是想象:形象的描绘离不开想象。作者需要通过想象还原现场,进入将要再现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目见其人,耳闻其声,身临其境,才可能展开生动的描绘。不过特稿写作中的想象,不是想象的起飞,而是想象的落实,不是靠想象虚构场景和人物,而是靠想象再现已有的人和已发生的事。三是多维:个性描写应该做到多维度,立体化,使描写生动传神。通过细致地描写,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增强报道的现场感,表现人物的性格,传达故事的曲折,描绘场面的精彩。最后,把作者的感情评价,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寓于生动的描写中,给读者更多的回味的余地,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三、概括化——透射生活的本质
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4]现实主义总是把历史描写的具体性和艺术描写的概括性结合起来。我们认为,所谓“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方面是要把人物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既表现人物性格,还要力求表现人物性格形成的具体环境,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我们表现某一人物,写某一事件,不能局限在一个“点”上,应该写出一条“线”: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更加饱满生动;揭示事件背后的广阔背景,挖掘深层次的东西,使事件更加丰富厚重。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所描绘的人物和环境,反映透射社会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把“线”拉成一个“面”。形象的概括性需要从形象个性与时代特征的关系中去寻找,需要从形象个性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关系中去寻找。概括化就是要揭示这种联系,突出这种联系。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物,一件小事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揭示产生这个人物或事件的必然性和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们也可以将现实背景下的大问题以微观角度来剖析,以个性描写的方式去表现,让读者对“大问题”的感受和理解更加真切,更加深入。我们不反对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但是我们更应该多写社会上经常出现的老百姓最切身的;应该多写体现未来发展趋势的老百姓最关心的;应该多写最有代表性的体现社会本质的;多写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反映因果关系的。
《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的创刊号文章《北京最后的粪桶》,反映的是北京返城知青做掏粪工人的生存状态,报道真切地表现了被都市喧嚣与冷漠所遮蔽的善良情怀,以及他们的自尊与敬业精神,引起很大的反响。80年代中后期被称为中国青年报“标志性”报道的《第五代》、《倾斜的金字塔》、《命运备忘录》、《护士职业采访札记》、《两代知识分子对话录》等,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中央媒介新闻着力表现的对象,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其后,《冰点》栏目创出一条通过生动细腻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并以此为基点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变迁、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办刊新路。所有这些为特稿的典型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特稿是一种新兴的文体,是新的文学样式,我们期望它健康的发展。就目前看,特稿在数量上确实可观,但在质量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有人说,特稿让颓废的诗人脱离贫困,但我们不愿意叫脱离贫困的作家远离诗歌。我们强调特稿除了要遵循市场规律外还要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文学创作的规律,如果忽略了后者将会失去自己,也将最终失去市场。我们一方面要满足读者的需求,迎合读者的兴趣,但我们更应该记住另一个使命,就是做先驱,去引导,提升读者的审美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去创造特稿的新的辉煌。
注释:
[1]梅尔文·门彻著 展江主译 《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216页。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22页。
[3]《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0页。
[4]转引自《文学概论》曹廷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29页。
胡淼淼,女,河北张家口市高级技工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