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古典诗词教学之我见

2009-04-17魏永秀

文学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词牌叠字首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一向有着重要的地位。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代代相承,可谓源远流长。大学的文学课本中也选了相当多的古典诗词,如何把这些宝贵的文学遗产传授给学生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觉得至少在下面三个方面应加以注意:

第一,必要的知识性讲解。

长期以来,老师们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在大学古典诗词的讲授中只是就诗词论诗词,而忽略了基本文学知识的讲解。事实上,忙于应付考试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到的文学知识是相当少的,更不成其为系统。所以大学老师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别忘了给学生“补课”。比如什么叫古体诗、律诗,律诗和绝句是什么关系,词牌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来的等等。这些最起码的知识不讲明白,学生也只能是机械地在那里听,学完了甚至哪些是律诗,哪些是绝句都搞不清。

关于词牌,可作这样的解释:词牌就是词调名。如“西江月”、“踏莎行”之类。西江月词,就是依西江月这个调子的音节配合的唱词。宋代的词和金元的曲,都是民间艺人卖唱的文本。民间的卖唱或作杂剧的团体,每到一个地方作场(即公演),必须挂出牌子,写明某人唱什么曲子或演什么杂剧、戏文,这就称为曲牌。后来,曲牌这个名词的意义,便等于曲名。明代人又因曲牌而创造了词牌这个名词,其意义便等于词调名。在宋代,可能已有词牌这个物件,但还没有用这个名词作为词调名的同义词。文学史对这些问题虽有涉猎,但它注重从“史”的角度,对具体的问题论说不详。老师有必要把这些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课时可注意把比较枯燥的知识性讲解和具体的诗词作品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可以试着把诗词理论编成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歌诀,这样效果就好得多。比如关于近体诗格律的要求,用下面的歌诀来表达:

格律诗歌诀

格律诗,有规定,主要内容要记清。四句为绝八为律,更长就叫排律名。首句入韵可自由,双句末尾定押韵。中间各联要对仗,词类力求对工整。讲平仄,不会混,不讲平仄不好听。一联平仄要对立,一句平仄交替行。出句对句定要粘,各句不能犯孤平。规矩严,不要怕,功夫一到自然成。新旧诗歌要学习,优秀传统要继承。一切形式为我用,唱出时代新精神。

第二,多从语言尤其是语音的角度来讲。

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绝不是偶然的。这首先是因为诗词这种字数整齐、音韵协调的韵文总比字数长短不一、不太讲究韵律的散文更加顺口好记,使人读之悦目、听之顺耳、思之动情。在大学古典诗词的讲授中有重思想内容轻语言艺术的倾向。作为精神产品的诗词,具有文学、音乐的双重作用,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提高思想素质,而这些作用都是通过语言来达到的。所以,在诗词的讲解中,不论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还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影响,都别忘了和语言联系起来。作为韵文的诗词,更重要的是注意从语言要素之一的语音这个角度来加以讲解。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让人们记忆深刻、首先打动人的是它的思想感情。全词细致地描绘出词人在“乍暖还寒时候”的黄昏,凄风冷雨中,独自“守着窗儿”,她此时此刻内心的愁苦和凄切之情。词人凭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捕捉并表达出自己那一刻的感受,读完全词,我们似乎被一股浓浓的哀伤笼罩着。但内容是要依托一定的语言形式加以表现的。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取其宛转”。(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而叠字兼有双声叠韵的修辞效果,既有两玉相扣的清脆悦耳,又有贯珠相碰的浑厚圆润。“寻寻觅觅”,让人感觉过程的漫长与无望,而结果是在无以复加的“冷冷清清”的环境里,词人发出“凄凄惨惨”的哀叹。面对黄昏好像无休无止的“点点滴滴”,只能“怎一个愁字了得。”叠字赋予了普通文字以感情和声音,使其更加形象和感染人。语音方面,除了叠字外,《声声慢》的用韵也是恰到好处。这篇作品的基调是缠绵凄恻的,所以词人选用了细声部的一七辙。“戚”、“息”、“急”、“识”、“积”、“滴”这些开口度极低、发音极其低抑的字,形成了一种让人不忍卒读的哀伤、压抑的气氛,在这种浅唱低吟中,我们似乎听到了词人的感慨和叹息,也成就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为了让学生对这首词的用韵之妙有更深的感受,可举表达粗旷奔放情感的洪声部和优美温馨情调的柔和部的词加以比较,也就是常说的比较教学法。经过这样从内容到形式的讲解,我想应该会比单纯的强调思想内容,简单的说它美显得更丰满,让人印象更深刻。学生明白了思想感情和音韵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知写作背景等的条件下,自己就可以慢慢地学会从音韵这个角度去分析作品,而且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可以正确的选用音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三,鼓励学生多读、多写。

在大学阶段,通过诗词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篇作品的讲解要达到这个目的不太可能。所以有必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多写。很多老师可能意识到阅读对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性,但普遍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想,不论学什么,重要的是运用它。学习古典诗词,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些文学遗产,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它,为今天的精神文明服务。利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换上反映当今时代的内容,古为今用,有何不可?有人曾模拟刘禹锡的《陋室铭》,新编一首词来讽刺学校的不正之风。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苦心。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这首词虽是套用刘禹锡的词,但写得新鲜、活泼、幽默,颇能反映校园里存在的一些问题,让人深思。

第四,更新教学方法与方式。

没有多媒体的年代,老师是靠一张嘴巴和一只粉笔来传授知识的。但现在不同了,老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知道,同一首诗或词由不同的人来读,效果是非常不同的。找来朗诵比较好的影碟,让学生有视听的双重享受。这样在一唱三叹中,很容易欣赏到诗词的音乐美。古典诗词表义主要依托意象,讲解诗词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首诗或词的表述的情景,或让学生演绎诗词中的情景。在说演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到诗词的理解中,让一首诗词有了多种诠释,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还可以借助影视剧中跟诗词有关的片断来强化教学效果。80后、90后在读图时代中学习和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增加感官的东西,比如图片,比如音乐。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如何教好这门课也是颇费思量的。以上仅从四个方面提些粗浅看法,希望引起同仁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大学古典诗词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确实有待改变和更新,以便更好的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学遗产,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书目:

[1]郑颐寿 林承璋.新编修辞学[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7.

[2]谢伦灿.即兴说话艺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3]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典文学三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魏永秀,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词牌叠字首词
词牌里的故事
神回复
宋高宗的眼力
住进词牌里
多情自古伤离别
叠字家园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跨越千年的人鬼情未了
叠字回廊
成语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