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白莲春的《秧》

2009-04-17邹建军

文学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细小组诗秧苗

《秧》是近年来中国诗坛上极为少有的一组优秀作品,我读了以后深受感动。此组诗以对现实生活的仔细观察与自我人生的深切体验为基础,写出了中国西南地区农民们高尚的品质及其一生凄凉的命运,也表达出对中国农民以及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高度赞美。

其一,以自己的观察与体验写出了中国农民的人生姿态与值得关注的命运。读完全诗可以见出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可他长期在城市里生活,以文字寄托自己的理想、安放自己的人生;在城里,他回视春天自己的家乡那一派插秧景象,心生许多感慨:父亲以半跪半弯的身体让“秧”喝水,爱“秧”胜过了爱自己的儿子,让他产生了一种不满情绪,其实也只是对像父亲那样的农民的礼赞而已。那里的农民一看见秧,眼里就闪现出神奇的光;他们以尽量低的姿态来看待它,比自己的女儿还要可爱。简直可以这样说,“秧”就是他们的神,就是他们的命。以往似乎还没有哪个诗人如此鲜明而生动地呈现了农民对于秧的深爱:农民就是秧,秧也就是农民,他们与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值得注意的是,抒情主人公与诗人也具有同一性:只有当自己死亡以后,才能让故乡的人将自己当成“秧”一样站在水田里。诗人能够写出如此美丽的诗句,因为主体与客体已经合而为一:诗人就是秧,秧也就是诗人。其实,此组诗就是诗人一生的自白、自我感情的叙述。诗人自我深厚的生命意识、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同情、对中国农民热爱生命的歌颂等多重主题,就这样在一首诗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其二,具有一种让一般诗作遥不可及的纯粹的精神与纯美的意象。读完组诗,觉得诗中的一切意象都具有美质,并且多为一种忧伤的美、忧郁的美。首先,诗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意象是美的,那一棵一棵的小秧苗、那又白又细的草根、那一块一块的水田、那一片一片的秧叶、那冰冷的田水以及蓝色的天空等,是如此的美丽,同时也是如此的美妙,仿佛让我们回到了童年与少年时代,回到了原始的自然山水之中。那年老的父亲给“秧”喝水的形象、许许多多农民以尽量低的身姿而插秧的形象,以及农民们盼望着秧苗由黄转青的心理过程,都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与无穷的想象。最为动人心魄的,是诗人笔下所写的那秧苗的生存、生长与泥土、空气、阳光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它们与春天、世界、人类之间关系,总让人产生种种联想,给读者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诗人以自我的生命为喻,说明诗人自己与秧、农民命运的同一性,彰显了生命品质的可贵,让读者感觉到了人生的美好与世界的美好,在在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与那种总是写丑恶、过于庸俗的事物的诗作相区别,虽然它们也许同样表现了人生的感动与深刻的思想。

其三,以小写大的艺术技巧产生了明显的艺术效果。组诗虽然是以写“秧”这样的细小事物为主,却有着开阔与远大的境界,读着具体的诗行往往让人想到人类的历史甚至整个世界的构成。诗人总是将细小的秧苗与农民的一生、人类的生存、世界的整体运动相联系,因此,秧苗就不再是一般的植物,也不再只是一种与诗人个人相关的事物,而成为了一种整个人生与世界的缩影。诗人的视线集中在“秧”身上:年老的父亲是如何待她的,农民的群体是如何待她的,全世界的人们是如何待她的,于是,“秧”意象在诗中得到了反反复复的强调与突显。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由“秧”组成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天空中的绿与整个世界的绿所组成的绿之海、整个春天以自己如此整齐的脚步来到了我们的眼前。诗人以“秧”这么一个细小的意象,表达的却是一种强盛的生命、一种人类的历史、中国农民的命运。在这组诗中,自然也有艺术上的讲究,如以一种反复的诗句形成特定的节调、以亲切的口语表达纯净的思想,但以小写大,却是它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不仅让全诗充实饱满,并且正是它表达了诗人那样一种特别细小与深刻的情感。

《秧》是一组了不起的诗,诗人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一种特别深切的理解,诗人对于自己的故乡与父亲以及整个的中国农民,都有一种如李白笔下的“桃花潭水深千尺”那样的感情。因此,我们说这首诗与农民的命运、人类的命运以及诗人自己的生命,都有一种直接而复杂的关系。也许这是以诗人自我的生命为代价而创作出来的,所以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它是精致的农民诗篇、深厚的生命诗篇、悲苦的命运诗篇,灵根植地、博大精深,说得再多再好,似乎也不为过。

邹建军,著名批评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细小组诗秧苗
可见光(组诗)
滋养组诗
饭后闲笔组诗
苍凉组诗
小小的小里
不同的九月
农民
你熄灭了我,像夜晚
插秧
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