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常州地名中的方言字
2009-04-17范炎培
范炎培 钟 敏
(1.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江苏 常州 213000;2.常州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的自然或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等)某些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化石’。”①常州北连长江,南濒太湖,是具有近3 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常州方言是吴语北吴语片(太湖片)毗陵(常州)小片的代表语,自古以来在常州地区②留下众多的方言地名,有些方言地名的用字很特别,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字,成为流传在这一地区的“特殊”文字,其流传的范围虽只限于这一方言区域,却也能自古到今代代传承。方言字的出现也许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地理有关,但要考查其出处却也困难,有的方言字写法特殊,有的读音特别,因此方言字不易认读。文章对常州地名中较为典型的、至今仍在常州地区流传的一些与地名有关的方言字,如“厂带、丼、、士区、士夅”等,在调查考察的基础上作初步探讨,希望能对吴方言特别是常州方言的研究有所裨益。
[dɑ24]
厂带,这是至今仍然在常州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方言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以及清代胡文英所撰《吴下方言考》均未收录,现代汉语字典更难寻其身影,但在常州地区一些古老的家谱中却屡屡发现这个字。历代传承的家谱包含了大量的人文历史地理等信息,由于家谱是以文字形式在民间代代传承,因此家谱客观上也起到了文字的保存与传承的作用,特别是对流传在民间的当时广泛使用的方言起到了意外的保护作用。
翻开苏氏古老的家谱,字里行间多处出现这个厂带字,从常州苏东坡后裔所保存的家谱年代来推算,“厂带”在常州地区可能已经流传了八九百年。
“厂带”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在普通话中,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能与“厂带”完全相对应的字来替代。古汉语中有“廗”,音dài,去声,从“广”不从“厂”,为“屋檐旁斜搭的帐席”。显然“厂带”与“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埭”,音dài,释为:“坝,多用于地名。”常州靠近长江边的一些乡村,有带有“埭”字的村名,如三圩埭、五圩埭、朱家埭等等。这儿的居民,有些是从操江淮方言的苏北和安徽来的移民及其后裔,有说双语的习惯,这些村名中的“埭”应该理解为“防水的堤坝”。由许宝华、陶寰两位先生编撰的《上海方言词典》中的“埭”,与常州方言中的“厂带”,尽管读音和词义都相当接近,但由于字形不同,因此可以视为吴语太湖片两个不同小片的方言字。这个“厂带”应该是常州方言的“土特产”。
“厂带”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语义。
1.作地名用字
常州地区自古就有用“厂带”作村名的习惯,目前至少还能找到十多处以“厂带”为名的村落。城东南有四厂带头村,因村中的房屋有四厂带,以此得名。城南有五头厂带村,城东北有毕家厂带、刘家厂带、胡家厂带、榔头厂带、油车厂带,东门白家桥附近还有朝东厂带(村)等等。毕家厂带是毕姓聚居的村落,榔头厂带村庄形状似榔头,油车厂带因村中曾设有油车坊。常州农村房屋大都为坐北朝南,而朝东厂带(村)的房屋因沿采菱河而建,村中的房屋都坐西朝东,故名朝东厂带(村)。
2.作量词
(1)相当于“排”或“进”的意思,常州地区用来指整齐划一的建筑物。旧时常州的大户人家大都是深宅大院,房屋非常进深,一厂带、二厂带、三厂带……有好几厂带房子。这儿的“厂带”可以用“排”或“进”来替代。
(2)相当于“行”的意思,用于排列整齐划一的物体。如:写一厂带字,种两厂带树。常州农村老话“莳秧看头厂带”,这儿的“头厂带”就是“第一行”。如果“头厂带”秧莳歪了,后面二厂带三厂带的秧也就跟着歪了。
“头厂带”又可以看作标杆或榜样,“莳秧看头厂带”在常州地区引申开来常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意思。
(3)表示“趟”或“次”的意思。常州话“到街上去走一厂带”,就是“到街上去走一趟”或“到街上去走一次”。
丼[t523]
“丼”,《广韵》、《集韵》并同“井”。又《集韵》:投物井中声,《周礼》谓之井树。《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地势低洼的水坑。
“丼”在常州方言中主要是作地名、器物名称以及表示某种动作。
1.作地名用字
(1)作河流区域名。三股河道交汇之处称为“丼”,如三浜丼、三脚丼。这里河面开阔,由于不同的水流作用,此处水流较为湍急,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往往就有暗流。地方上老人认为“丼”是河床中的泉眼,河床中的深井,“丼”的地方水流较为充盈。
(2)作村庄名。如上丼村、下丼村、大丼村、滩丼上(村)等,这些村庄因靠近某“丼”而得名。
2.作器物名称
丼子、酒丼子,是民间拷(打)酒、拷(打)酱油使用的专用工具。旧时酒丼子常用毛竹筒制成,上端连着一个长竹柄,便于伸入酒坛拷(打)酒。北京人称为提子、墩子,或酒提子、酒墩子。
3.表示某种动作
用丼子从容器中取出物体曰“丼”。丼在这里似乎是个指事字,试想井字里面加了一点,似物体落井或井中有物。用丼子从类似井口状的酒坛或酱油坛中拷(打)酒或拷(打)酱油的动作,常州方言称之为“丼”。
常州方言例:
(1)“搦酒丼出来。”
这儿的“丼”,作动词,就是平时所说的拷(打)酒或拷(打)酱油的动作。
(2)“用丼子丼。”
前面的“丼”为名词,“子”作为该“丼”的后缀,这个“丼”是指拷(打)酒或酱油的工具。后面的“丼”作动词,表示拷(打)酒或酱油的动作。
[dɑ23]
1.作地名用字
2.作农具名
“方块汉字是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方块是汉字的外部特征,表意是汉字的属性。”③“”字从何而来,目前尚无确切的考证,从造字的规律来推测,土为竹器,故该字应是“竹字头”;每家每户都制作土,农村每家每户都需要土这种竹制的农具,故在“竹字头”下面加上“户”;户下面从“大”,表示读音。
《汉语大词典》、《集韵》、《字彙·竹部》和《上海方言词典》、《上海话文化》收录的“”字,下面从“犬”。而常州方言中的“土”,从“大”而不从“犬”;土是用竹篾编制的竹畚箕,“”的读音、字形、器物形状和用途,与“”都不相同,因此这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字。
士区[‘y55]
士区,《唐韵》去鱼切,音区。《广韵》乌后切。《集韵》於口切,并音殴,沙堆,一曰墓也。又《集韵》乌侯切,音欧,聚沙曰士区。
“士区”在常州方言中取《唐韵》去鱼切,音区。
在常州地区,历来有用“士区”作为地名的习惯。常州城西有邹士区镇,城东有蒋士区村,羌士区头(村),城南有杨士区村、查士区村、罗士区里(村)、高士区村、韩士区(村)等等。靠近常州武进的无锡(县)也有陆士区桥(镇)。
在常州古老的家谱中常常可以看到用“士区”这个字来记载田地或田块的方位所在,用于标明田地田块的具体位置。例如始修于明代的“毗陵余氏宗谱”,用于标明当时农户田地田块方位的记载就有顶豆士区、温汤士区、坟士区上等等。
常州农村地区的“田契”,也称田单契约,老百姓俗称连单契约,连单契约上面都有当时官府的大印。这是农户非常宝贝的田地权仗凭证,连单契约就如同身家性命,契约上的一字一句都需经过严密的斟酌推敲。据老人讲,契约都要请当地的“大先生”来书写,在清代和民国的连单契约上,常常也用“士区”来标明田地的所在地。
由此可见,在常州地区用“士区”字作地名,从民国上溯至清到明,“士区”字流传至今大约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例如,邹士区原名邹墟,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据地方志载,后因便于书写,清末,改“邹墟”为“邹士区”。据《康熙字典》:“墟,《唐韵》去鱼切,音区。”与常州方言“士区”为同音,因此可以认为,由“墟”改成“士区”,方言读音未变,仅仅是字形的改变。现在因电脑的普及,电脑字库没有“士区”字,因而经相关政府部门批准,正式把“邹士区”改成为“邹区”,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行文和书写。
士夅[k523]
在常州方言中,地势稍高隆起的狭长地块称为“士夅”。
1.作地名用字
常州地处江南水乡,先民择地势稍高的地块建造房屋,因此村庄就座落在士夅上或士夅边,常州农村以“士夅”为地名较多,现在还存有数十处,如士夅头上(村)、士夅北村、长士夅村、大河士夅(村)、贤(沿)士夅村等等。
2.指称地形地貌
(1)莶萪士夅:莶萪为一年生的野生草本植物,农村常作柴草用,常州某些农村地区也俗称为“秆萪”。生长莶萪(秆萪)的小土墩俗称莶萪士夅或秆萪士夅。
(2)河士夅:指河岸边狭长的带状高地,相当于河岸边的堤坝。
3.在人体上的应用
(1)人体受到鞭打、棒击、冲撞或受毒虫叮咬后,肢体表面出现肿胀,常州方言亦可称之为“士夅”。
“士夅”可以指成条形的肿胀。例如:“辣响一记耳光揎上去,一歇歇功夫,面孔上就士夅出五条手印。”
“士夅”也可以指成“馒头”状的拱形肿胀。拱形的“士夅”在常州话中还可以称为“瘤”,但这“瘤”并非是指“肿瘤”,仅表示成拱形的肿胀。如:“一头撞在门框上,瘤也士夅出来了。”意思就是被撞击后头上鼓起一个包。
(2)人体皮肤表面的隆起状。常州土话“汗毛也士夅出来了”,意思就是“汗毛也竖起来了”。这是非常形象化的民间俗语,汗毛竖起来的原因,是因为人体皮肤下面有一种小肌肉叫竖毛肌(也称立毛肌),当竖毛肌因某种原因收缩时,不仅根根汗毛竖立,皮肤汗毛孔上也立即出现似鸡皮疙瘩一样的隆起状,常州老一辈的人认为汗毛就是这样“士夅”出来的。
注释:
①王维屏:《中国地名语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2页。
②本文所讲述的常州地区是指常州市区及其城郊,含武进(县)区。
③钟敏:《汉语修辞文化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第178页。
④徐波:《舟山方言与东海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