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第三首《渔家傲》词的发现与解读
2009-04-16丁毅
丁 毅
2007年我在《党史文汇》第6期发表《毛泽东的半篇〈渔家傲〉因何而作》一文,此文对曾德林1958年披露的半篇《渔家傲》作了初步研究,认定这是毛泽东没有写完的《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
曾德林所披露的半篇词是:
“英勇红军凭肉搏,红旗翻处白旗没。地动天摇风雨跃,雷霆落,今日渠魁应活捉!”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词,深以没有读到全篇而遗憾。2008年10月我去武汉参加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与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宋苍松同志谈到这半篇词,宋说这首《渔家傲》是写完了的,曾所披露的是词的下片,并说他所掌握的版本中收有这首词的全文。
宋苍松是一位对毛泽东诗词版本极有研究的学者,他收集各种版本有3200册之多,并著有《毛泽东诗词版本图录》一书。武汉年会不久,宋苍松寄给我他的未刊短文《一首鲜为人知的毛泽东词》。在短文中他介绍了发现的《渔家傲·三次战争》如下:
并进长追夸伟略,腥风久欲昏河岳。三十万人齐逞虐,情更恶,三门主义烧杀掠!
英勇红军凭肉搏,红旗翻动白云没。地动天摇风雨跃,雷霆落,渠魁今日应活捉!
宋苍松指出:“该词的下片与曾文提到的毛泽东词有‘红旗翻处白旗没句两字不同和最后一句‘今日、‘渠魁位置颠倒。其他文字完全相同,可以判定这是同一首词。”“该词应是曾文提到的那首毛泽东词的全貌。”
我比较两个文本,“红旗翻处白旗没”与“红旗翻动白云没”,以前者为佳:“今日渠魁应活捉”与“渠魁今日应活捉”,以后者符合词律。看来两个文本各有所长,可以互校得出一个更好的文本。
据宋苍松说,他是在2008年春节在北京潘家园市场购得“文革”初期北京某中学油印版本读到这首词的,后来他又翻捡所藏“文革”初期刻印的200多种版本,仅见哈尔滨一翻印刻本收录了这首词。可见在“文革”那个非常时期,这首词流传并不广泛。
毛泽东为反第一次、第二次大“围剿”写下了两首《渔家傲》,这第三首《渔家傲》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毛词的新课题。
我在《毛泽东的半篇〈渔家傲〉因何而作》一文中根据这首《渔家傲》的下片断定写的是反第三次大“围剿”中的黄陂之战,时间发生在1931年8月11日。现在全词的发现,让我坚定了这个认识,这首词就应该是《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的流传稿。
题目“三次战争”即指第三次反“围剿”。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仅在第二次“围剿”结束后一个月。当时红一方面军经过两个月紧张艰苦的行军作战,还来不及休整和补充。这一次蒋介石又亲任“剿匪”军总司令,组织了30万人的队伍,兵分七路深入根据地“进剿”。蒋介石改变上一次“围剿”“步步为营”的战略,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为了断绝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支持,蒋介石命令实行三光政策(即杀光、烧光、抢光)。可见这次“围剿”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远远超过前两次,也足以看出蒋介石的反动本性。
词的上片写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形势。开头“并进长追夸伟略”一句以揶揄之笔,讽刺蒋介石实行的分路长驱直入的战略方针,在善于“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毛泽东看来,老蒋这一套是不足惧的,他所忧虑的是蒋采取的“三光”政策给人民带来的伤害,所以紧接着“腥风久欲昏河岳”一句即揭露蒋介石的残忍由来已久。自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毛泽东就看破了他与全国人民为敌的真面目,当时施行的“三光”政策正是蒋介石一贯反人民本性的继续。“河岳”即大河高山,代指根据地,揭露蒋介石把屠刀指向全国人民非一朝一夕,而是蓄谋已久。“三十万人齐逞虐”完全是写实,上一次“围剿”是“二十万军重入赣”,这回多了10万,形势比上次严重得多。故有“情更恶”句。“三光”政策对根据地人民伤害极大,对于蒋介石一贯标榜的三民主义真是绝大讽刺,“三门主义烧杀掠”一句中的“三门主义”即“三民主义”的一种提法。南方方言“门”“民”相近。蒋介石标榜的“三门主义”无非是三门子坏主意,也就是“烧杀掠”“三光”政策而已!将“三民主义”故意说成“三门主义”是调侃,也透露出一种幽默感,与开头的“伟略”反语的运用相呼应,显示出毛泽东面对强敌时的那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词的上片集中揭露敌方“围剿”我的战略与方针,也写出了我方面临的严峻形势。
词的下片我在《毛泽东的半篇〈渔家傲〉因何而作》一文中已指出这是写的倾贫大雨中的黄陂之战,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篇短文中我根据毛泽东的前两首《渔家傲》的上片都写了一次重要战斗,遂断定写黄陂之战的部分属于全词的上片,现在看来我的判断是错的。
反第三次“围剿”由莲塘、良村、黄陂、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六次战斗组成,为什么作者选定写黄陂之战,其意义何在?原来莲塘、良村、黄陂三战发生在8月7日至11日,三战大捷后红军从原来的被动局面中夺回了主动权,可以看出黄陂之战在反第三次大“围剿”全部战局中非同一般的地位。而黄陂之战借助于天时、地利、人和诸种有利条件取得近乎完胜的战果,这不能不激发起毛泽东的诗情,不能不让毛泽东把这次战斗看作是这次反“围剿”关键性战例写入词中。
从全词看,上下片文义呈并列对立关系。上片写敌方嚣张气焰不可一世,下片写我方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有敌之凶方衬出我之勇,有我之勇反显出敌方凶残下的虚弱。上下片对立收到相反相成效果。
以一整片的篇幅全写敌方,与前面两首相比在内容安排上是这一首的独特之处。
这首词无疑是属于毛泽东当年在马背上哼的词,这些词当然不可能在刊物上发表,只是作者哼完仅在少数人中间口头流传。20世纪50年末邓拓等人记录了一些口头流传的20首毛泽东诗词提供给《人民文学》编辑部,其中部分经过毛泽东修改发表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上,即《词六首》。当年《人民文学》诗歌编辑宋垒先生在1993年7月号《中流》杂志上首次公布了《词六首》的传抄稿。
拿前两首《渔家傲》的传抄稿与这一首《渔家傲》相比,倒觉得这一首显得更为凝练,少了一些直白、粗疏。
现在要问的是,这首《渔家傲》是否在邓拓等人收集的20首之内呢?这只能有两个可能,一是在其内,毛泽东并没有将其修改重新发表,原因是黄陂之战并没有像词中所写的“渠魁今日应活捉”那样,而是让敌方魁首毛炳文师长逃跑了,再说后来我方黄公略军长不幸牺牲。这个传抄稿就难让作者修改定稿,只好放弃。
另一个可能是这个传抄稿在邓拓等人收集的20首之外,在一定范围内处在传抄状态中,在“文革”这个非常时期流传出来。现在又被宋苍松发现保存免于湮没,我又作如上解读,希望引起毛诗研究界的重视。
(责编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