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达:为了山区农村改变面貌
2009-04-16马明
马 明
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劳模李顺达同志离开我们已近26年了,但是他那身材魁梧、说话洪亮和淳厚朴实的高大形象,时常闪现在我的眼前,特别是他那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的伟大精神,仍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李顺达同志在45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胸怀宽阔,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限忠诚。人们都称赞他,不论是在山村家乡,还是在领导岗位,都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手不脱离劳动,心不脱离群众,劳动人民的本色丝毫不变。
他被誉为“太行劲松”,是因为他不仅带领西沟人在荒山秃岭上,营造了大片的松树林,而且还具有像劲松那样,在岩石夹缝中经寒暑冒雨雪顽强成长的风格,不管是对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在“文革”和“清查”扩大化的逆境中,都敢于挺身而出,从容应对,不趋炎附势,不被艰险压倒。许多人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显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李顺达生前始终把他自己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想党、国家和人民所想,急党、国家和人民所急。新中国诞生初期,全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之后,急需发展生产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他立刻领导西沟村互助组,向全国农村发起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在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的支持下,受到了热烈响应。20世纪50年代,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当全国占总面积70%的山区农村急需解决生产发展方向问题的时候,他又领导刚刚建立的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创造了全面发展山区农村农林牧副多种经济的宝贵经验。毛泽东主席为介绍这一经验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题写了300多字的编者按。
所有上述这些,无一不在印证着李顺达的真知灼见。几十年间,李顺达为山区农村由穷变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的敬佩和赞誉。
从逃荒娃到劳动英雄
1915年10月17日,李顺达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东山底村。家境贫寒,15岁就担着两卷铺盖、锅碗,随着母亲郭玉芝,携带弟妹,举家逃荒到太行山中的平顺县西沟村谋生。向地主郭召孩租用了五亩二分荒坡薄地,三孔圈过羊群的土窑洞,每年缴租粮食三石。成为佃户的李顺达一家,采取人拉犁种地的办法,他和二弟、三弟拉绳,母亲把着犁拐子耕地、播种,辛苦一年下来,除交租纳税外,所剩无几,只得半年糠菜半年粮糊口,苦度岁月。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一二九师和山西新军决死队挺进太行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平顺县解放后,派来工作组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支援抗日战争。
1938年,李顺达被选为西沟村农民抗日救国会组长、民兵大队长,他在积极参与减租减息、清理旧债、说理斗争地主郭召孩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又被选为西沟村党支部书记。一面带领本村农民恢复发展生产,一面组织民兵参战队,配合人民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扫荡”。
1943年,为了克服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他积极响应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联络了宋金山、王周则、路文全、桑云河、李达才六户农民,在全国较早地建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由于他们采取了劳武结合,即田间农业劳动和对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办法,起早贪黑,勤劳节俭,不仅克服了劳力、畜力不足的困难,发展了生产,度过了灾荒,而且使参军、参战和支前都不耽误。那时,他组织的民兵远征参战队,先后参加了解放长治县和豫北汤阴县等10多次战斗。
1944年10月,平顺县召开劳动模范、杀敌英雄大会,李顺达被评选为头等劳动模范和支前模范。同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李顺达来到黎城县南委泉村,出席了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召开的第一届群英大会,会上,李顺达被评选为生产互助一等劳动英雄,奖给他大黄犍牛一头,奖章一枚。奖给他领导的互助组锦旗一面,上面绣着“边区农民的方向”七个大字。
李顺达回到村里后,把奖给他的大黄犍牛换成一头母牛,用多下来的钱买成一头母猪,母牛归互助组,生下的小牛送给没牲口的组员,母猪自己喂养,生下的小猪分给组员每家一头。
1946年,西沟村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在他领导下,制定了五年经济恢复发展计划,采取了变荒山为宝山、变坡地为梯田的措施,在耕作技术上,开始试种优良品种和田间选种,推动了全村的农业生产发展。同年12月2日至21日,在晋东南古城长治莲花池召开的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上,李顺达被授予“合作劳动一等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中共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区行署授予李顺达互助组“翻身农民的道路”锦旗一面。
同时,《新华日报》(太行版)先后以《李顺达领导全村发家》《英雄发家、穷村变富》为题,报道了李顺达与西沟村富裕起来的变化。
1948年,平顺县人民政府还在他家的院门门楣上,悬挂了“劳动英雄”的大牌匾。新中国诞生后,这块牌匾和他用过的一把锄,1947年他与互助组组员一起改进的双腿耧,一直展出在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里。
1950年9月,李顺达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他不仅高兴地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大会主席团给李顺达互助组颁发的“集体模范奖状”上,毛主席亲笔题写了“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八个大字,而且在这次代表会议上,他还被选入主席团,成为几亿农民的代表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坐在主席台上。
一项倡议在全国引发轰动效应
李顺达互助组,真正驰名国内外,是1951年。这年3月9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出了新华社播发的题为《保证今年农作物丰收,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挑战》的新闻,副题是“中央农业部号召奋起应战,形成爱国竞赛热潮”。
这条被全国报纸、广播电台广泛采用的新闻,是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农村互助组提出保证这年农作物丰产的挑战倡议。倡议提出:“每亩生产粮食378斤,比上一年增长21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耕作上要做到耕三、耢三、肥三、锄三,并在全组半数的耕地上使用单把犁、解放式耘犁锄、喷雾器等新式农具……”其内容具体、实在、质朴。倡议中提出的农业和副业丰产计划中,主张要因地制宜、改善生产条件和改进耕作技术,特别新增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文化,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发挥组员的生产积极性的新内容。这一适时的倡议,既响应了当时全国农业会议关于开展全国性爱国生产运动的号召,又非常符合当时全国农村土改后开展互助合作、恢复发展生产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迫切需要。李顺达这位普通农民为国分忧的伟大胸怀和实干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推动这一运动的深入开展,满足全国各地响应倡议单位的需要,新华社派出长驻平顺县西沟村蹲点采访的记者马明,连续报道了《李顺达互助组介绍》《李顺达互助组春耕播种记》《李顺达互助组的主要领导经验》和《平顺县怎样推广李顺达互助组的先进经验》,还编发了《山西日报》题为《李顺达是劳动模范,又是爱国模范》的社论。
上述这些新闻通讯和社论,记述了他们发出爱国丰产倡议后,冒着早春山野的寒风,你追我赶、互相鼓励、不甘落后,打响春播第一炮的繁忙景象;介绍了李顺达互助组从1943年起,在等价互利的个体经济基础上,实行劳武结合集体劳动的办法,使被称为“金木水火土俱缺”的穷山沟变富裕的成就和经验,还介绍了他们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发起捐献“爱国丰产号”和“中国农民号”飞机倡议的情况。
上述这些新闻报道和全国各地逐步开始响应倡议的消息,经过新华社播发,被《人民日报》等许多报纸、广播电台采用后,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寄来的响应信和应战书,像片片雪花飞到西沟村。一个多月内,仅河北、黑龙江、陕西、湖北、内蒙古、贵州和广东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就有1681位劳动模范和1938个互助组,响应了李顺达互助组的倡议。其中,有东北、西北两个地区的著名劳模王冶俭、黄永德、龙振全、赵启志、崔德、于德祥、刘玉厚等10多位和他们领导的互助组。这些劳模大多数是1950年出席过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代表。他们除响应李顺达互助组的倡议外,又向本省、市、自治区的劳模和互助组发起同样的倡议。这样响应倡议的互助组和农民越来越多,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爱国丰产连环竞赛运动。
这年8月,李顺达互助组按计划完成了春夏两季爱国丰产计划后,写信给全国响应倡议的劳模和互助组,提出进一步开展秋季爱国丰产运动的倡议。
据新华社综合新闻报道,这一年全国农村在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中,引导农民把经过土改调动起来的生产积极性和爱国丰产的政治热情相结合,普遍修改了生产计划,扩大了种植面积,采用了改良技术和新式农具,当年每亩粮食产量一般都比上年增加20%到30%。这样一来,改善了农民生活,支援了国家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
为了表彰李顺达及其互助组在农业战线上的杰出贡献,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根据《1951年农业丰产奖励办法》,授予李顺达互助组“全国丰产模范互助组”称号,颁发给“爱国丰产奖状”;颁发给李顺达“爱国奖章”一枚;1954年又颁发给李顺达“爱国丰产金星奖章”。同时,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裴丽生接受农业部长李书诚的委托,在太原召开的隆重授奖大会上,把金星奖章挂在李顺达的胸前,并勉励他戒骄戒躁,不断提高自己,进一步发挥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为争取更大的光荣而努力。同年3月23日,《人民日报》还以《向金星奖章获得者学习》为题,发表了社论。
探索山区农村生产发展方向
新中国诞生初期,有一次,毛泽东主席接见李顺达等农业劳动模范时,说:“中国山地多,山西有太行山、吕梁山,南方有大别山。你们要好好建设山区,绿化山区,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毛主席的这一亲切教导,常常响在他耳边。
怎么样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李顺达思考着。当时,山西省长治地委在全区试办了十个合作社,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川底村的办社经验对李顺达很有启发。1951年的冬天,西沟村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创办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了实现毛主席的嘱托,改变过去单一经营农业生产的状况,探索山区农村生产发展方向,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他们把合作社的名称定为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这种集体生产组织实行土地入股、等价交换、集体劳动和按劳动和按土地、农具、耕畜入股份额进行分配的办法进行管理。
社员大会选举李顺达担任社长,由李顺达提名选举年仅21岁的申纪兰为副社长。他俩和社务委员会成员,分头漫山遍野实地调查,从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三方面挖掘潜力,经过勘察设计,精打细算,制定了三年全面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济的规划。
长远规划的美好远景,加以这年秋天李顺达传达了参观苏联西伯利亚满山遍野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情景,鼓舞了社员,也提高了李顺达的认识。他提出“山区要想富,发展农林牧”的主张,向社员反复说明山区是国家的宝地,要“变荒山为宝山,变坡地为梯田,变穷沟为富沟,只有山区、平川一起全面发展多种经济,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支援国家大建设,山区人民做贡献”。从此,社员们眼界宽了,觉得有方向有奔头了。原来对山区建设缺乏信心的一些村民也要求入社,不再搬家下山了。
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要实现三年建设规划和当年的生产计划,并不是容易的。遇到的新问题是,原来只限于在1920亩耕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远不能满足要在全社20800亩总体面积上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需要,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缺口也很大。
为了妥善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李顺达就近到本县川底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登门学习访问,同时多次召开社务委员会、社员会,广泛征求意见,终于摸索出以下几方面的办法:
首先是加强劳动管理:一、按照全社三年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需要,建立了田间生产队和林业、畜牧、农田基本建设和财务四个单位,根据各个人的技能分工分业,发挥每个人的专长。二、实行合理的劳动报酬制度,保证各项计划按质按量完成。特别是支持申纪兰带领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全国农村较早地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三、减少了非生产性劳动的浪费现象。四、党支部组织了劳动竞赛,并且通过宣传网把全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党和政府对山区人民的关怀和社内外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情况,不断向社员进行宣传。
这期间,李顺达、申纪兰亲自带头并领导大家在山坡上种植松、柏、山桃、山杏和核桃树,沿着山沟自上而下建谷坊、修蓄水池、水库,保持水土,防止流失,并在道路两旁栽种杨树、柳树,为西沟村大规模植树造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李顺达每当提到美好的远景时,就高兴地说:“山上松柏绿油油,牛羊成群满山沟,走进果园不小心,苹果就会碰了头。”
实行以上这些办法,到1955年全社在多种经营中的投工达61368个,劳动力的利用率比建社前提高了74%。
其次,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和勤劳节俭的精神,采取以下三种办法,解决全面发展多种经济需要的财力、物力不足问题:一是从多方面找寻增加收入的生产门路,积累为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二是各项生产都注意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堵塞浪费,减少非生产性的开支。
全社在进行以上工作时,重视对社员们的合理化建议予以鼓励、采纳,对社员们的各种物资投入和积极劳动,予以适当报酬。这样就保证了逐年的生产投资,公共积累的价值由1952年的120元,增加到1955年的1911元。全社的总收入折合粮食达到862766斤,每人平均884斤,比互助组时期增加了25%,超过社外农民收入的23.3%。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很大改善。
1955年,全国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毛泽东主席为了总结农业合作化的经验和教训,要主编一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新书。按照中共山西省委的安排,马明和平顺县委书记李琳深入西沟,调查研究,占有大量材料,字斟句酌,用了一个月时间合写了一篇题为《勤俭办社建设山区》的调查报告。全文分“美好的远景鼓舞人心”、“合理使用劳动力”、“精打细算”和“西沟村的旧貌正在改变”四个部分,介绍了这个合作社克服山大沟深、偏僻闭塞和自然条件差的不利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面发展农林牧多种经济,建社三年发生巨变的先进事迹,探索了全国山区农村急需解决的生产建设发展方向问题。
这篇调查报告,经过山西省委推荐,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全文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上册,于1956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毛泽东主席为这篇调查报告亲笔写了313个字的编者按,对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的经验作了高度评价。“编者按”最后说:“这个合作社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能够大量增产,为什么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不能够更加大量增产呢?”
从那时起,毛泽东主席所写的编者按,对李顺达和西沟村干部群众来说,是莫大的光荣、鼓舞和激励。平顺县有些干部能够一字不少地将“编者按”背诵下来。西沟人更是一直把毛主席这段“编者按”用红色字体在西沟展览馆最醒目、最重要的位置向人们展示。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1962年4月11日李顺达发表在《山西日报》上一篇文章的题目。这篇文章是他应《山西日报》邀请为该报投入20个版面开展“老实人到底吃亏不吃亏”问题大讨论时,所作的小结。
他在这个小结中讲了四个问题:“为啥要做老实人”、“什么是老实人”、“老实人会不会吃亏”和“怎样做老实人”,他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和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当老实人不吃亏”的科学道理,并把它概括升华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12字精华。这既是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几十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他一直是这样认真做的。
1958年,各行各业都在搞“大跃进”,全国一度刮起一股虚报产量的浮夸风,在这种不正之风的影响下,有些人劝李顺达说:“西沟的粮食产量、总收入,也得往上多报才行,不然老先进的荣誉难保。”李顺达不以为然地说:“一是一,二是二,咱可不干那种蠢事!那不正是欺上瞒下骗自己吗?”
“文化大革命”时期,晋东南多位劳动模范被造反派打成“黑劳模”,受到冲击,处境困难。李顺达以晋东南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身份,站出来保护这些劳模,到处说:“我了解他们,他们都是听毛主席话的!”有一阵子,社会上刮起冲击解放军之风,要“揪军内一小撮走资派”,他公开起来反对。有人对他说:“你这样做,人家会说你是反党的。”他说:“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他们说我反党,我就真反党了吗?”他坚持照说不误。
早在1963年4月,全国尚未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之前,李顺达率先和劳模郭玉恩、武侯梨一起,在陈永贵陪同下,学习参观了大寨干部参加劳动和农业生产的经验。西沟村党支部在李顺达提议下,作出了学习大寨干部参加劳动和农田基本建设经验的决定。他是全国最早学大寨的著名劳模。但是,“文革”期间,李顺达对学大寨运动中推行的某些“左”的作法,不但表示怀疑,而且决不简单照搬。
当李顺达得知山西有些农村出现了砍树毁林、停办副业生产和关闭农贸市场的现象后,他召开西沟党总支委员会,决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不随波逐流,不盲目照搬这些不切实际的作法。他们不但让农民保留了房前屋后的自留树、自留地和自留羊,而且还由生产队免费向农民供应果树苗。果树遇到虫害,由生产队统一安排喷洒药剂,并向农民传授果树栽培技术,帮助推销产品。
对大寨推行的“一心为公,自报公议工分”的评工记分办法,他们也没有照搬,认为西沟村民居住分散,有些山庄只有少数人家,平时分散劳动,不便实行自报公议记工分的办法;同时,让干部去检查,这需要干部多,费时间长,所以他们决定仍然按多年行之有效的定额计工办法执行。这样干部好领导,社员好执行,粮食年年增,皆大欢喜。当时,有人靠近李顺达的耳朵说:“老李,小心点,可不要让人家说咱处处和大寨对着干哩!”李顺达说:“不怕,咱是实打实干实事哩!”
他说真话,办实事,不料遭到责难。有些带偏见的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散布他不学大寨反大寨的谣言。有一次,一位上级领导同志偏听偏信,批评他“割资本主义尾巴”不积极;不推行大寨的评工记分办法,别人大踏步前进,你大踏步后退。
1975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由当时省委主持召开的中共晋东南地委常委汇报会议后,晋东南地委下发了一个[1975]81号文件,文件中给李顺达扣上了“思想路线不端正”和“反对‘农业学大寨”的帽子。
粉碎“四人帮”以后,纠缠李顺达的那些问题本该结束了。但是,李顺达的所谓“反大寨”等事又被翻腾出来。中共山西省委在清查与“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中,李顺达尽管和“四人帮”毫无一点关系,却成了被“清查”的重点对象。
1977年6月,中共山西省委召开第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选举出席党的十一大代表。一位负责同志向到会的李顺达说:“只要你承认错误,作个检查,你还可以当‘十一大代表。”李顺达直爽地说:“代表可以不当,但没说过的话,没做过的事,我不能瞎说。我瞎说了,不就是欺骗党欺骗人民吗?!”
就在这次会议上,“省委负责同志讲了群众揭发但尚未落实的李顺达同志的‘五个问题,结果,李顺达同志因所谓同‘四人帮阴谋活动有牵连,犯有严重错误,未被选上‘十一大代表”①。1977年12月7日召开山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预备会议上,省委一位负责同志讲了李顺达同志的所谓“三个问题”。大会简报(第一期)“又整理了李顺达同志的所谓‘十二个问题印发给全体与会代表,说李顺达同志紧跟王张江姚‘四人帮大搞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随即撤消了李顺达同志的省五届人大代表资格。1977年12月30日,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又在全省普及大寨县工作会议上说李顺达同志是‘反大寨的代表人物”②。
从此李顺达没有当上“十一大”代表,被免去了山西省委常委、晋东南地委书记和平顺县委书记等职。
李顺达此时已年过古稀,且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回到西沟村家里。中共晋东南地委派到西沟村的工作组,把高音喇叭安装在公社办公驻地,对着不远处的他家,播放批判李顺达的文章。当有人提出要撤他兼任的中共西沟村总支书记职务时,西沟村的党员和群众说:“老李的总支书记是全体党员选出来的,要撤也得我们同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干预下,李顺达的所谓问题才水落石出。1978年,他担任了省农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79年,他担任山西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81年5月10日,中共山西省委正式作出了为李顺达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
中共山西省委晋发[1981]30号文件指出:“现已查明,所谓李顺达同志的‘十二个问题,有的本来就是正确的东西把是非颠倒了;有的本来就不是什么问题;有的是把别人讲的东西强加在李顺达同志的身上。‘十二个问题应予推倒。省委认为,对李顺达同志进行清查是完全错误的,免除了李顺达同志的省委常委和晋东南地委书记职务也是错误的,并因此而使李顺达同志的‘十一大代表落选,被取消了省人大代表资格,严重损害了李顺达同志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的声誉。”
“省委决定:一、为李顺达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强加给李顺达同志的同‘四人帮阴谋活动有牵连,犯有严重政治错误、‘反大寨代表人物等一切诬蔑不实之词,通通推倒。二、彻底清理和销毁清查运动中涉及和整理有关李顺达同志‘问题的材料。三、因李顺达同志所谓‘问题而株连的李顺达同志的子女、亲友和干部群众,一律予以平反。”
1983年4月,李顺达当选为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期间,他已重病在身,仍对省人大的工作和西沟村的生产建设极为关心。
1983年7月1日,李顺达同志因冠心病突然发作而不幸逝世,终年68岁。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组成治丧委员会,于7月8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霍泛致悼词,对李顺达同志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注释:
①和②两处事实记述,都摘自中共山西省委晋发[1981]30号文件关于为李顺达同志平反的决定。
(责编肖黎)
编后:
“为了山区农村改变面貌”,李顺达说过这样的话,也做着这样的事,几十年如一日。这位农民的胸怀是多么伟大,他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多么可贵!2007年夏,我们曾去西沟村采访,那满山满坡的葱绿让我们激动不已。老劳模申纪兰忘不了李顺达,西沟的村民们忘不了李顺达,山西人民忘不了李顺达,新中国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