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级考试下初中社会政治教学现状的一点思考
2009-04-15沈筱芬
沈筱芬
自从20世纪末以来,初中社会政治学科经历了一个从闭卷到开卷再到等级考试的 “荣辱兴衰”的过程。众所周知,实行开卷考试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种考试制度的推行为初、高中社会政治教育的衔接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在2008年10月温州市教研院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上,蒋金崇先生的调查报告和林岚老师的讲座使我们认识到,等级考试下的初中社会政治教学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这不免让人对初中社会政治教学引发许多忧虑。
一、对当前初中社会政治教学现状的总结和思考
1.初中社会政治教学作为副科不受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由于社会政治学科采用了等级考试,有些人有意无意地用应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政治课,在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的驱使下,社会政治学科只好靠边站。首先,大多数学校在教学策略制定上面发生偏移,缩减社会政治课堂教学课时,甚至把它作为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弥补课时不足的对象。其次,家长学生只重主科成绩,而对社会政治学科几乎是置之不理,认为本学科既实行开卷考试又只评等级,不加总分,何必花费时间。正是这种狭隘的教育思想,也就必然导致歧视社会政治学科教学的偏见。
2.社会政治专职教师处境尴尬,工作“进退两难”。曾经有位老师形象地描绘了社会老师的处境状态:“地位是低的,教学工作量是大的,学生时间是不能多花的,成绩是要的,功劳是搭不上边的。”由于实行等级考试,使得本学科“地位低下”,倍受冷落,而学科老师也因此没能“母以子贵”而处境尴尬。作为一名专职教师,笔者感触颇深。如果认真负责,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复习,并加强监督学习的完成情况,以便配合教学,真正发挥学生的长处,培养好学生的学科基本能力。就有些老师怕你占用学生时间,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时间投入。于是有了第一种说法:“开卷考又不加分数,有什么必要这么认真,这人怎么这么迂腐。”考得好,大家都认为是理所当然。考不好,又会有另一种说法:“都开卷了,还考得这么差,到底教哪门子书啊。”如果得过且过,还有舆论淹死人。所以,这门学科的教师也太难了,既没有其他科目教师的“风光地位”,也没有课外的辅导收入,真正的两袖清风,还得要有艺术的控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成为众矢之的。正因如此,教师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3.学生对社会政治学科的忽视态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转变。由于初中的等级考试,学生对学科的忽视,很少积极主动更别说满怀热情地参与学习。笔者曾对本校初二年级做过调查:85%的学生认为开卷等级考试无需认真,反正不加分数,随便都能拿个过关的等级。学习态度积极的仅为10%。约40%的学生受纪律的约束在应付着社会政治课,约50%以上的学生上课根本不安心。许多学生把这门课作为自己放松、休闲的时间,以使自己养精蓄锐来上其他的所谓主科,课堂上做其他学科作业的也时有人在。所以,常常是教师满怀激情、精心备课,但学生不予理睬,结果搞得教师毫无上课兴致。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学生的上课热情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巧有关联,但不管教师有多好的方法手段也得有学生认真配合才能施展,何况学生的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也需在师生互动的课堂锻炼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定会为以后的高中时期的文综科目学习打下基础。
从以上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社会政治教学现状和等级考试的弊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是在高中阶段才体现出来。从蒋金崇先生的温州市高考文科情况分析报告的数据中可知,温州地区近几年的文科高考成绩都是“以量取胜”而不是“以质取胜”。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状况如要追根溯源,初中阶段的教学就难辞其咎。然而,初中的开卷和等级考试,削弱了学科的地位,使我们忽略了学科的其他教育功能,既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也导致学生对学科的忽视和消极学习,学生没能把握好宝贵的学习机会和时间,从而影响学生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学科的记忆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恰是高中文综学习所不能缺失的。初中阶段的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在初高中衔接中学科基本学习能力的断层。因而,高考中文科综合科目的失利也就在所难免。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种种现状,忧虑之余,惟有积极奋进,改革弊端,认清方向,直面现实,才能走出困境。也只有解决初中现阶段的教学现状,提高专职教师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为初高中衔接做好最基础的一步。笔者的认识是:
1.有必要慎重考虑采取等级考试的消极影响。尽管近几年温州地区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取得骄人成绩,然而本地区初中社会政治教育现状证明,我们的地区教育至少在这一科目上没能很好地贯彻好国家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的重要性,他在调阅了人教版全套历史教材后指出:“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这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从学校到社会的气候似乎都告诉学生,采取等级考试的社会政治学科基本不会影响升学。正是由于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初中的社会政治教育陷入困境。当然,实行等级考试也确实可以减轻点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初中三年的开卷和评级考试,使学生对开卷下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学科的基本记忆、学习能力也就没能得以培养,而等进入高中,一下进入闭卷状态,无疑就会措手不及。所以,笔者认为有关教育部门有必要对这种考试制度重新评估,要以长远目光来衡量、评判、思考,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反省,尤其是对初高中知识能力衔接的影响,更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社会政治教学定能有其合适的位置。
2.加强师资力量,调整教师观念,改革教学。当然,当前这种教学现状的存在,与学科教师也有一定的关联。从蒋老师的报告中,已知初中社会政治专业教师数量缺口较大,学科教师队伍力量急需增加和调剂。作为德育主要阵地的学校也应转变办学理念,重新审视社会政治学科的社会、思想教育功能,把本学科放在合适的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尽可能聘用专业教师,实在需要兼职,也要加强督导、培训、常规考核,力求做到称职。在进入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的今天,学科专职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了解知识的折旧度,加强学习、进修,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和理论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同时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适应教学发展需求,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尽管身处“逆境”,也要积极进取,给自己树立信心,剖析本学科的现实意义所在,明白本学科拥有的教学价值的真正内涵。
3.激发学生的兴趣,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和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把学生对学习学科的目标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为此应做到:
(1)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科内容生活化。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习内容符合时代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3)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肯定、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能让学生在心理上体会取得成功的喜悦。
(4)利用多媒体平台,适时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这也是一种激发兴趣的不错方法。它可以使学生通过展示平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在教师及时的点评下认识、了解答案的完善程度。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的答题能力。
初中社会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是绝不能漠然视之的,但也不能为此丧失信心,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从学科教师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定能改变现阶段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