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2009-04-15刘新芳
刘新芳
【教学内容简介】这节课“积的近似值”,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内容。
教科书呈现一幅情境图,图中蕴涵了“根据生活实际保留小数近似值”的数学知识。情境图创设了奶奶缴水费和阿姨收水费的对话,提出了“奶奶应缴水费多少元?”学生通过迁移学过的知识,很容易生成“1.75×8.5”这道乘法算式,并能进行乘法竖式计算,计算结果是这节课的生长点。应该说,这幅情境图素材鲜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也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授课教师简介】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叶霞智,执教五年级三班和四班数学。
【听课感受】“积的近似值”一课多上,授课内容源于数学教科书,又不拘泥于此,知识的载体是孩子们熟悉的“收水费”情境,教师抓住孩子们好动的特点,采取模拟情境,让孩子们在做事中遭遇笔算结果与现实缴水费矛盾冲突,主动思考,积极展示。
我决定找教两个平行班数学的老师听“一课两教”,那天,我踏着预备铃声步入实验小学五三班教室,听到了叶老师的日常课。课后经过教师反思,研讨交流,我又跟踪听了叶老师在五四班的第二教,感触颇深,开放的课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能彰显学生的精彩。
一、第一教:课堂教学与反思
(一)教学剪辑.(五三班教室)
叶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智慧地引出这节课的内容。亮出课前准备的挂图,悬挂在黑板上方,如下图:
说明:挂图是教师把教材上的情境图经过多次扩印放大到A3纸上。
鲜活的人物场境吸引了学生,他们迫不急待地解读图意,搜集信息。叶老师适时提出:“你能列出数学算式并笔算出结果吗?”
孩子们很快列出算式“1.75×8.5”,并用竖式笔算出积是“14.875(元)”。
叶教师指着问题:“请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人民币的替代品,人人都来帮助奶奶缴14.875元水费。”叶老师走进同学们中间,倾听,微笑。
孩子们各自取出白纸,折叠,裁剪,一一标记,整理后,握在手里,前排学生转身和后排学生结合,4个人的合作小组形成了。孩子们相互交流、思考、争论……时而在本子上写,时而又争,又写。叶老师很有耐心地在各小组间观察,聆听,微笑,点头。
评析: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叶教师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请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设计……水费。”是多么让人乐于接受又让人跃跃欲试的事情呀!这个富有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使他们乐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想把自己建构的知识展示出来。
渐渐的,孩子们静下来注视着老师。叶老师顺次叫小组汇报,孩子们认同的结果是:
“大约14.88元”。保留两位小数的理由是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
“大约15元”。是把小数估算成整数。
不仅如此,有个孩子还说:“笔算出来的小数准确值放到生活中不一定合适,至于保留到哪一位小数要看实际情况”。
(二)教师反思
叶老师说,她依据教材制作了情境图,图中有水管、水表、奶奶和阿姨的对话,这种生活场境,学生非常熟悉,没有任何障碍,都会列出算式,笔算结果,接下来是在积上生长新的知识:“积(小数)的近似值”。此刻,我特意设置一个认知冲突:“都来缴费14.875元”?学生迷茫了,却反而不讲,按照习惯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众人智慧广,最后认同:“保留整数或者两位小数”,理由也很正确。学生能自主构建新知识,很满意。
()交流,研讨
我与叶老师交流后,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和探究能力;二是经历知识生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服务生活。我俩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创设情境——直观思维——解决问题(列式计算)——质疑(准确值与生活实际)——自主构建(小数位数由生活实际决定)——尝试解决相似现实情境问题。
(三)建议
学生只有经历了自己“做”数学的过程,才能“悟”出数学的味道。我提议,根据情境需要已经制做了一些道具,也就是学具(例如钱),不防尝试一下小组内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缴费人与收费员,走进实际生活,体验收缴水费全过程。
叶老师很高兴,当时就邀请我第二天来听她给五四班讲这节课:“还可以这样设计……”。我也来了兴致,很想知道同一个教师给另外一个班级怎样上这节课。
二、第二教:课堂教学(地点:五四班教室)与反思
(一)教学剪辑
有了昨天初讲经历,叶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更清晰了,她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老师边讲故事边用简笔勾勒收水费情境,孩子们搜集信息,解读图意,列乘法算式“1.75×8.5”,用竖式笔算出积14.875元”,就这样干净利落地进入了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叶教师:“孩子们,请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替奶奶把水费缴了,替阿姨把水费收了。每个小组由一人扮演阿姨,其他都扮演奶奶,所需用品可以用白纸设计替代。”
前排学生转身和后排学生结合,形成了4个人的学习小组。孩子们简单进行分工后各自忙活起来¬——准备钱。折纸,剪裁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标写……
(说明:孩子们在面积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上写上人民币的面额值,“钱”就创作好了。)
“哎,你见过这样的钱吗”?我应声看过去,只见胖男孩愣住,忽闪着大眼睛,倾刻又笑了,自言自语:“我怎么忘了没有‘三角和‘四角呢。”他把长方形纸上标写的“三角”、“四角”更改成“五角”。
(说明:教师创设实践活动,把孩子们放置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他们要缴钱,就需要准备钱,他们准备钱的过程是对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人民币面额有关知识的主动复习。)
缴费学生一个个顺次递过“钱”,收费学生认真点“钱”,找零……
教室又安静下来,孩子们期盼着老师,叶老师环视一下全班,转身在黑板上板书“缴费”和“ 收费”,形成两个模块,伸手做出请展示汇报的姿势。
教室沸腾起来了!
缴费生1:“我缴了14.88元水费,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师板书:14.88元)
缴费生2:“我缴了15元水费,不叫找零钱了”(师板书:15元)
缴费生3:“我缴了14.9元水费,虽说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但平常已经很少使用分钱了”(师板书:14.9元)
缴费生4:“我缴了20元水费,没准备零钱,多余的存下次吧。”(师板书:20元)
缴费生5:“我给50元水费,找不开;数数零钱只有14元,下次补上。”(师板书:14元)
缴费生6:“我缴了100元水费,多余的存起来,省得月月惦记着。”(师板书:100元)
收费生1:“我收三人水费,共49.9元”。 (师板书:49.9元)
收费生2:“我收三人水费,共43.9元”。 (师板书:43.9元)
收费生3:“我收三人水费,共128.88元”。 (师板书:128.88元)
收费生4:“我收三人水费,共44.9元”。 (师板书:44.9元)
收费生5:“我收三人水费,共79元”。 (师板书:79元)
(说明:“积的近似值”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近似意识。
学生展示汇报心路历程,教师只是倾听、记录,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小数结果需要保留多少位小数,由现实生活实际情况决定。孩子们由于生活经验不同,自身知识局限,认识有深有浅,感悟有多有少,甚至还有错误,因此在展示汇报时,叶教师尊重学生说话的愿望,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留足时间,认真倾听,详细记录。)
叶老师说:“既然是求一个近似数,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数据,结果合理就是正确的。”
叶教师追问:“以上这么多种缴费近似数和笔算的精确值14.875元对比,哪个近似数更合理?”
真是百家争鸣:“缴费14.88元更合理”。“缴费14.9元更合理”。“缴费14元更合理”。“缴费15元更合理”。缴费“20元”也合理。……
叶教师:“孩子们,你们思维充满灵气,个个是智慧星。写下你认为合理的结果吧。”
叶老师又指向收费模块问:“谁知道这几个同学收费不一样的原因吗?”
扎小辫的小姑娘说:“现在都是电脑收费,是准确值,三人应收(14.88×3=)44.64元,比它少的没收够,比它多的是预存的。”
我感叹:课堂为学生搭建,数学知识在这里创造,数学灵感在这里闪现,学生才华在这里彰显!
(二)教师反思
叶老师说,她依据教材边讲故事边勾勒简笔画,画中
有水管、水表、奶奶和阿姨的对话,这样引出使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收水费的场境,又特意设置一个认知冲突:“人人都来缴费14.875元” ,也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积(小数)要保留几位小数”。她为学生搭建平台,留下充足时间,让孩子们主动地理解事物,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孩子们的思维丰富,超出想象,非常精彩!
(三)总评
叶老师第二次教学“积的近似值”掌握了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很快乐,课堂也因为学生的灵气更加精彩!
1、教学准备的策略——教什么
(1)叶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解读题意,列算式1.75×8.5,笔算积14.875元,叶教师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明确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放手叫学生迁移旧知识;叶老师把重点放在“14.875元(小数)要保留几位数” 新知识上,精心创设学生做数学的情境,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促成学生的认知顿悟。
(2)叶老师通过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来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持久发展的力量
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在叶老师创设的收水费情境中,没有心理压力,快快乐乐参与学习活动,他们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主动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叶老师就是通过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来渗透学习方法的。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叶老师讲故事,一笔一笔勾勒简笔图,学生耳听、目睹逐渐进入情境之中,当14.875出现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收缴水费实践活动,学生没有压力,没人指导,完全根据需要自主思考,准备人民币,缴费,收费,找零等等,充分体验思考与探究的乐趣,获得思考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2、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怎样教教师课堂上单一讲授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从而感到单调、乏味。叶老师为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直充满激情。
(1)创设有效的学习实践活动
叶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活动,有研究价值,值得学生探究,同时,还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况且,结果也充满挑战,不是唯一的。
叶教师给学生留足了时间,耐住性子等待,还课堂给学生,叫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学生汇报展示时,叶老师只是倾听与记录,学生思维完全主动、独立甄别自己认可的结果。
(2)有效的倾听
教师的倾听行为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叶老师在学生经历收缴水费过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倾听,在关注,在欣赏,更乐于把建构的知识倾诉出来,这样困惑者可以释疑解惑,一知半解者可以借以完善,独到见解者可以再接再厉,还可能由于气氛的活跃与热烈,学生触及联想,萌发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一课两教”这次实践活动,我认为教师应该开放课堂,放手让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教师不教;开放的课堂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彰显学生精彩!
后附:教科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