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干部的网络素养
2009-04-15刘长发
刘长发
摘 要:领导干部必须自觉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包括:努力提高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利用网络与各方面互动的能力、对于互联网的明鉴力包容力引导力、接受网络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
关键词:领导干部;网络素养;社情民意;网络互动;网络监督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3-0019-04
我们正处在一个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但直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且对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掌握网络工具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广大领导干部必须从提高执政能力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网络、关注网络、使用网络,努力提高自己以下几方面的网络素养:
第一,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信息的能力。
21世纪将是一个以信息制胜的世纪,是一个把知识和信息作为资源,用知识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以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凭借敏锐的信息洞察力捕捉到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信息。信息学认为,信息渠道是信息源的信息能否高效到达信宿(即信息接受客体)的关键,而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开放性的结构恰好使其成为非常高效的信息渠道。当今社会正处于网络时代,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媒体,论坛、博客、搜索、邮件、网游、聊天室已经成为大众所认可和广泛使用的传播和表达途径;在党政领导干部中,现在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把网络作为自己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1]
互联网对领导活动提出的最大挑战,是领导干部所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否适应信息化社会中网上领导的需要。通过互联网掌握和运用信息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高智能人才的重要标志。提高利用互联网获取和把握信息的能力,必须面向实际应用。也就是说,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掌握基本的操作与信息处理方法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要具备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的要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发展的信息处理能力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基本的要领与操作是指使用信息技术的技术层面的能力,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电子邮件等;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呈现信息的能力,包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获取信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对信息进行整理、辨别、筛选和重组,以及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信息的发布;发展的信息能力主要是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调查、交流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来看,利用互联网获取和把握信息的能力,应当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信息素养,是提升和发展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
第二,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制定出正确的决策,关键是要能够听到百姓的真话、心里话,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这样才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当做自己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强调要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而互联网则是其中越来越重要的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24日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宽带网民数和国家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位。在我国,平均不到6个人中就有1个是网民,而且这个数字和比率还在不断攀升。庞大的网民群体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这使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场,也使互联网成为领导干部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开通“网络民意直通车”,把网络作为了解民意的渠道。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网时与网民们的直接交流对话,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网络民意的重视和肯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领导干部重视网络和网络民意,是自信的表现,是领导干部能力提高和作风改进的体现。事实表明,领导干部只有融进网络时代,使网络为我所用,才能紧跟时代,成为一位合格的、具有现代意识的领导干部。
网络民意的最大特点是匿名性。各种民意尽可畅快淋漓地在互联网上进行表达,而不需要署上真实姓名,这是与其他很多征集民意的渠道、方式,如座谈会、听证会等最大的不同。在那些方式中,由于领导与群众面对面,或交流范围狭小、彼此熟悉等原因,群众在表达意见时难免有所顾忌,表达的真实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的匿名表达方式,往往能让网民们一吐心声。尤其在表达反对和批评意见时,可以放下思想包袱,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认为:“中国当下的公众参与存在一种网络依赖症,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互联网承载了这么大的显示民意的功能。”[2]尽管这种状况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体制内的利益诉求渠道存在着不够通畅的问题,但却是中国当下的现实。当民众对网络表达寄予厚望的时候,实际上非常需要领导干部的自上而下的“对接”,需要他们更多地从这里听取民声、获得民意。而且,网上的民意未加筛选和修饰,经常是“正常渠道”听不到的,是富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的“原生态”的群众情绪,它有助于领导干部掌握下情,是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和民主执政必不可少的依据。因此,打造快捷、畅通的网络平台,方便公众讲真话、表真情,并善于从网民的意见甚至骂声中吸取营养,从而查找问题、改进工作、改善民生、少犯错误,已经成为建设公开、透明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可以说,网络民意在某种程度上正成为推进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力量。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开通的“网络民意直通车”,已经发挥出拆除屏障、拉近领导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密切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感情的积极作用。可见,能否利用互联网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应该成为今天领导干部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
第三,利用网络与各方面互动的能力。
网络互动,指的是在网络中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现实社会群体间的互动在虚拟空间的一种延伸。网络空间是一个高度复杂化、虚拟化的社会系统,网络群体间的互动成为其动力机制。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在网络上与广大民众或特定机构群体之间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互动,一些观点和意见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其中一些有关民生的问题得到迅速解决,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彰显了网络互动的巨大能量,提高了政府的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领导干部的网络互动能力不容忽视。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互动能力,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转换角色,融入网络。今天,网上参政议政已经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华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相继开辟了“民意直达”、“高层直通”式的互动论坛和网页,及时与网民互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网民浏览,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景象。网络是个大世界,任何人进入了网络,都会有大海中的一滴水的感觉。然而,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平时指手划脚惯了,在网络交流中如果也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势,缺少平等心态,不是满口套话、官话、废话,就是强调要求别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的“互动”不被网友们欢迎是很自然的,多半还会遭到情绪化的责难。所以,领导干部在网络互动中首先要放下官架子,尽快实现从领导到普通网民的角色转换。在与民众的网络互动中,既从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又以普通网民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既体现网络言论的平等性,又注意把握网络互动的引导力,在平等的网络互动中吸收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二是搭建桥梁,直面群众。直面群众不仅是领导干部的一种胸怀,一种做人的境界,更是一种政治责任。直面群众是一种权利与权力的对话,而要让这种对话成为良性的互动机制,就需要一种沟通理性。这种沟通理性的要旨是:人们在自由开放、不受权力关系束缚的情况下,平等地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并以此共识作为有关社会政策或制度安排的基础。领导干部上网,是在信息时代直接面向群众、联系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开辟了新的与群众沟通的渠道。领导干部与网民的双向交流,其广泛性、及时性,将大大超过以往的任何形式。为此,领导干部应搭建起与网民互动的桥梁,如设置自己公开的电子信箱或者网站;经常上网参与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的讨论等。不论采取什么方式,目的都是要实现领导与群众的有效沟通,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的“作秀”。
三是转化互动,推动实践。提倡网络互动,并不是要领导干部整天泡在网上。网络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上得去”重要,“下得来”更重要。上网了解情况属于认识世界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得靠社会实践。领导干部利用互联网,一方面要整合信息资源,听民意、聚民智,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通过理性思考、科学决策,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把科学的决策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实实在在地推进各方面问题的解决。
第四,对于互联网的明鉴力、包容力、引导力。
互联网在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作为领导干部,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互联网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加以引导,切忌采取全盘否定和一棍子打死的态度。
一是要认清互联网功能的主流,这一点非常重要。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主流是健康的、好的,这是由广大网民的素质所决定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独立分析能力,有比较强烈的参政愿望,非常关心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以最大的热忱参与进来。在网络中发表的留言,大部分都是发自肺腑之言,具有极强的真实性。以人民网为例,无论是观点栏目还是强国论坛,广大网友的声音中透出的都是一种爱党、爱国,期盼祖国繁荣昌盛的豪情,一种疾恶如仇、让丑恶腐败现象发抖的正气,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情怀,这是当今互联网的主流。这样说当然并不排除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而出现的意见鱼龙混杂、以偏概全乃至针对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个人的过激言论。领导干部应正确看待这一问题,不能因此而动摇对互联网主流的认识。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上的过激言论。对于网络上的过激言论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究其原因,这是某种社会心理的反映,与当下社会结构分化转型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调整有关。在社会转型以及利益群体博弈的背景下,有的人原有的价值观在消解、演化;有的人因困难暂时无法解决而生出怨气;有的人因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而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下降;也有的人只是一种简单的从众心理,等等。这些原因所造成的心理冲突、心理不满需要有发泄的渠道与机会,心理压力需要通过一定渠道释放,社会情绪需要以某种方式得以宣泄。这样,互联网客观上就承担起了这种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缓冲阀、调节器的作用。事实上,在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网络舆论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领导干部要以更大的包容性,在尊重宪法的前提下,使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利益诉求能够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表达渠道反映到决策层,这只会有利于社会局面的稳定。相反,缺乏这种包容性,反而易于使某些非主流意识形态演化为“反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社会的紊乱。
三是要积极参与,正确引导。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服务者和管理者,必须融入网络,而不能远离网络。对网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引导和管理,而不能仅靠行政命令去简单封杀。只有主动融入和积极引导,才能在网络世界中有所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自己要主动地融入网络,而且要组织和动员更多的专家、学者、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平等的姿态主动走进网络。要通过与网民的网上交流互动,及时了解网民的思想,与网民进行平等的语言沟通和交流,激发和鼓励他们积极地创造出健康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网络语言,拒绝使用粗俗的网络语言,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可以支持建立更为强势的政府网站,使用规范化的网络语言,为其他网站做出表率,促使广大网民自觉加强网络道德的修养,做文明网民、说文明话语,唱响网上主旋律,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第五,接受网络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
所谓网络监督,是指广大网民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进行的监督,这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拓展。领导干部自觉、主动地接受网络监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是要正确认识网络监督。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既具有传统舆论监督共同的特征,又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如及时便捷、透明开放、自由互动等。它的监督方式、监督力量、监督影响、监督效果,是传统的舆论监督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互联网在发挥监督功能方面的优势主要有两点。其一,网络资讯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监督效率高。网络媒体中,无论你身处何处,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新鲜热辣的消息,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其二,匿名监督顾忌少。人们可以匿名在网上就自己关注的任何问题发表意见,这激起了人们讲真话的欲望,他们不用再为担心惹麻烦而漠视自己的监督力量。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干部接受互联网的监督,就是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且这种监督更尖锐、更加不留情面。诚然,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和“自由”,使得网络上传递的信息有些不太准确,有些不够成熟,但这绝不能成为领导干部拒绝网络监督的理由。有的地方、有些领导干部以权压网、堵网、封网,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加深了官民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少数官员对网络监督的回避甚至害怕,其实就是害怕群众监督、拒绝群众监督,这恰好证明他们做了许多见不得阳光的事。因此,勇于接受网络监督,应该成为每个领导干部对自己的一项硬性要求。
二是要开辟更多更通畅的监督渠道。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公开,正在使各级领导干部接受最广泛的监督。为此,就要开辟更多更为通畅的网络监督渠道。一方面,公民在通过网络行使监督权时要增强自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行使监督权,倍加珍惜网络监督这种弥足珍贵的监督形式;另一方面,接受监督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更加理智的心态正视公民的网络监督。河南省洛阳市2007年8月专门下发了关于保护网民权利的通知,规定不允许追查网民真实资料。它传递了一个基本信息,即政府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明和宽容的态度来面对网络监督,这是面对网络监督的正确态度。还有,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号召网民们多多“灌水”、多多“拍砖”;湖南省株洲市纪委书记杨平以公开身份从网上征集投诉;河南省领导在网上揭露出“最牛局处级别墅群”后迅速拿出意见进行查处,这些都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好评。最近,一些地方领导主动在网上开辟专栏欢迎大家进行监督。如湖南红网的“百姓呼声”栏目、河南大河网的“河南在线对话”栏目,目的都是要打开网民监督的大门,对改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促进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无疑大有裨益。从某种意义上说,怎样对待网络监督,是否主动积极地开辟更多更通畅的监督渠道,是检验领导干部是否真诚主动地接受人民监督的试金石。因此,这也应成为领导干部网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吴明华,孙建光.领导干部信息来源调查:网络信息渠道成主流[J].决策,2008(3).
[2]彭晓芸.贺卫方:中国公众参与的网络依赖症[J].南都周刊,2007(134).
责任编辑: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