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电大区域性的协作 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开展
2009-04-14于克谦
于克谦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区域性协作继续教育的发展形势及面临的问题,得出结论:加强电大之间的区域性协作,必将有力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区域性;协作;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区域性协作是继续教育事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区域性协作有其开展活动的基础
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由此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继续教育不论在项目开发,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已经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是搭建一个平台就可以开展跨地区的教育协作活动。东北三省同处在一个经济发展战略区域,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和生活习惯比较相近,电大事业的发展和电大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状况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作为电大系统办学,又共同接受中央电大的教学管理和指导。因此,东北地区的电大容易走到一起,共谋发展继续教育的大计。
东北地区电大继续教育协作会从2002年成立以来,每年坚持召开一次区域性的协作会,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增进了感情,达到了共同提高、普遍受益的目的。
(二)区域性协作推动了继续教育工作开展
区域性协作会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而自发成立起来的校际间的民间组织,活动起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起到了官方会议起不到的作用,赢得了大家的认同。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任务的实施,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为东北地区继续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东北地区电大继续教育协作活动抓住这一机遇,有利的推动了东北地区电大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一是建立了与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东北地区电大都相继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并把工作重点由管理系统办学转向以自身办学为主,用教育项目拉动系统建设。同时,各电大还结合继续教育学院工作特点,给予学院用人自主权。灵活的用人制度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随时聘用和调整适合工作需要的人员队伍。
二是运行机制更加符合继续教育工作特点。省级及部分市级电大对继续教育相继实行了经济目标责任制,对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经济目标、社会效益实行量化考核,促进了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运行机制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工作的空间,既做到了责任到人,又给每个人创造发挥自己优势的舞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异常活跃。
三是项目开发更加活跃。东北地区电大紧密围绕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开展培训,许多地方电大作为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行业技能考试培训等。
四是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沟通,相互促进。首先,把职业资格证书等培训项目引入学历教育之中,实现“双证”或“多证”制。其次,把应用能力培训嫁接到学历教育中,替补学历教育学分。再次,把相关的外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同学历教育相沟通,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
五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建立大屏幕教室,进行教学资源制作,开展网络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现代化。
二、区域性协作面临的问题
(一)各地电大继续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缺少分类导向
总体上看,电大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省级电大好于市级电大,市级电大好于县级电大,越到基层工作难度越大。区域性继续教育活动往往把工作交流的重点放在省级电大,缺少对市、县电大的指导,忽略了电大系统的基础建设。近年来,继续教育工作在电大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对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和认识程度也有所增强,但重视学历教育,轻视继续教育的传统观念并没有在电大彻底改变。电大继续教育仍被看作是辅助性任务,是软指标,考虑的是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
(二)面对广阔的培训市场,缺少合力攻关
近几年,东北地区电大加大了培训项目开发的力度,推出了一批深受欢迎的培训项目,但是各地电大开展规模较大的培训项目,大都是国家组织的各种证书培训,电大自身开发的培训项目很少,即使是有一些,规模一般也不大。目前培训市场前景广阔,在职人员需要“充电”,大批下岗工人需要转岗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别是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继续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培训市场,但面对广阔的市场,电大继续教育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缺少拉动系统建设的、由上至下能互动起来的培训项目,特别是缺少区域内的电大协作起来联合推展具有特色的项目。
(三)面对继续教育出现的新形势,缺少科研合作
以往的东北地区协作活动,主要作用在于交流工作,针对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缺少科学研究,特别是缺少共同研究具有电大特色、区域特色的继续教育科研项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继续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如电大在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教育如何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继续教育如何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如果把各地电大的科研力量有机的组织起来,整合力量联合攻关,共同研究这些课题,就会早出成果。
上述现象的存在,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有四个方面:其一、各电大虽然建立起适应继续教育发展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处于不断完善阶段,有个成熟、发展、完善过程,特别是有的地方仍存在“大锅饭”现象,影响了人的潜能发挥;其二、各地电大开发培训市场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市场开发的技巧不足,缺少应对能力;其三、各地电大随着在开发项目上不断成熟,更加理智,但在开发项目中畏难情绪也在不断增大;其四、有的继续教育学院由于受经济指标的压力,认为学历教育既稳定,收入又高,忙于办学历教育,忽视了继续教育。客观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目前的培训市场无论是项目开发商,还是项目本身起点、层次都比过去高,立项新颖、教学手段先进、项目包装得好,对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开展的一般意义上的培训无疑是一个冲击和挑战;其二、东北地区各行各业素有重视职工培训的传统。主管部门一般都有自己行业、系统的培训中心,培训各自为战,垄断办学无疑也给电大开展培训带来一定困难。可见,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是区域性协作的当务之急。
三、发展区域性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解决好继续教育在电大中定位,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第一,发展继续教育是电大全面履行教育职能的客观需要。电大是一所远程开放教育学校,即承担着成人学历教育的义务,同时也担负着非学历培训任务。“开展岗位培训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各类社会成员更新知识和掌握新的技
能提供教育服务”是电大今后主要承担三项办学任务之一,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继续教育在电大整个办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开展继续教育是电大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不只是一个继续教育部门的事情,也不是“忙起来次要”,“可搞可不搞的事情”,电大的领导都要关心支持继续教育,各部门要象承担的学历教育分工一样配合搞好继续教育,为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二,要按市场规律开发培训市场,培育培训项目。继续教育是传授知识和技术的产业,也是生产智力资本的产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产业化运作,是开发培训项目的前提。电大不仅考虑培育符合社会需要的培训项目,出精品,打造名牌。更要考虑培训内容的实用价值及证书的社会效力,以及受教育者的承受能力。
第三,开展继续教育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不能忽视社会影响。项目开发有个培育市场的过程,在培育、开发初期可能没有经济效益或只有微利,但是随着培训市场的形成,办学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显现出来。特别是当前开展的下岗工人转岗培训,残疾人应用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这些培训虽然没有更多的经济效益,但社会影响较大。电大开展这类培训可得到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认可,同时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吸引更多的求学者,对发展电大的继续教育有百利而无一害。特别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开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继续教育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整合电大继续教育,发挥区域优势
第一,应在项目合作上发挥区域性优势。目前,东北地区电大开展的培训项目分为两类情况,一类为各行业开展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虽然各地有各自的不同情况,但有些做法可以相互借鉴。另一类属于各地自己开发的项目,这些项目虽是一地所有,但适用于东北地区,如果东北地区共同运作,不仅可以把项目做得更加完善,还可以把项目规模扩大,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同处于一个经济发展圈,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相近,有着教育项目合作的基础。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区域性合作的优势。
第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搞好系统内的互动。电大的办学优势,在于从中央到省市县自成系统。目前,又成立了以地域划分的大区协作会,应该说系统建设比较完善。特别是近几年中央电大又在各省市建立一批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经常向培训基地推展培训项目,如果电大系统利用这些培训基地,把培训项目联动起来,也就形成了各级电大的互动。但这种互动的前提是,要选择好培训项目,大家共同联合开发,创造共赢,调动系统内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培训超市。培训应按市场经济来运作,建立培训市场。目前,电大的教育资源可利用到培训上的很多,如何把这些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特别是把这些教学资源嫁接起来,或者拆卸开来,建立起培训超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学习兴趣随机选择,自由组合。这样既满足了求学者的需要,又充分地利用了教学资源,而且还带动了区域性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继续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开发培训市场的技能
第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继续教育项目一般没有指令性任务,有的证书在社会上认可程度不到位。加之继续教育项目凌乱,周期短,比较辛苦、麻烦,致使有的人对继续教育的培训项目开展有些畏难情绪。其实培训工作也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只要大家熟悉了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又有一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会打开继续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学会经营策略。首先,要搞好项目发展人员的培训。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利用培训项目,前提是让发展项目的人更了解、熟知每个项目,具备发展项目的资本。其次,要善于包装项目,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做好宣传。人们选择一种培训项目,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项目的特点、内容、学习方法、项目的价值,以及这种培训与相近、相同的培训利弊分析。发展一个新的项目就要在这些方面作些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提出这一项目与其它项目的不同特点,以及其特有的社会价值,进行项目包装,以此来打动求学者。再次,要选择好培训对象。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有差异。因此,在项目推展上要考虑到地区间、行业间、城乡间的要求不同。同时,还要考虑到各种人群文化、工作、生活背景不同,对培训内容需求的不同。项目的分类发展,实效会更大些。
第三,搞好培训手段的转换。传统的培训方法是教育的提供者和学习者之间零距离接触,在一个课堂里,完成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目前,随着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上的利用,无论是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学习的环境都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概念。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网上学习,接受开放式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电大以往的传统式、作坊式培训手段也应往现代化教育上转换。做好培训手段的转换,一方面需要继续教育工作者掌握现代教学手段,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建设一流的教育资源。在做好大众教育的同时,搞好个性化的服务。